2005年,由中国嘉德推出的“锦绣绚丽巧天工———耕织堂藏中国丝织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缺少云领、袖子和马蹄袖等配件的雍正“明黄缎地绣万寿金龙纹袍料”,竟以69.3万元成交。仅仅过了一年,绣品行情却出现了下滑,比如,2006年中鸿信拍卖的一件清宣统年的寿帐绣品,以19.8万元成交。如此成交价,使有经验的投资者从中看到了绣品的潜在价值。 明清绣品靓眼 绣品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也是一项与人类生活朝夕相伴的艺术品,它有丝织、麻织、毛织等。自从我们的祖先发明了这门经典艺术后,昔日闺房中的绣品,已经由最初简单的操作技艺和型制,逐步进化为较为繁复的工艺门类,并演绎成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收藏品,它在我国工艺美术大家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无论是艺术类织造技法,还是日用类花纹图案,大到一件龙袍、一幅地毯,小至一块汗巾、一双绣鞋,都较其他艺术品更贴近生活,也更加艺术化和民俗化。 特别是明清时期的绣品更受后人称道。比如,明嘉靖年上海露香园的顾绣,曾被人赞誉为“画绣”,名重一时,享誉海外。可惜顾绣的技法早已失传,只是到了清代,绣品艺术才真正得到空前的繁荣与发展。皇家的“绣院”和民间流行的“女红”,无不具有吸引人眼球的精彩之作。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苏、粤、蜀、湘”四大名绣,以及“京、鲁、汴、瓯”四小名绣,不仅多有日用类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还有佩饰、装饰艺术类,这些各具地方特色和风格的绣品令世界也为之注目。 拍卖表现不俗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绣品行情在香港和内地的拍坛上也多有不俗的表现。如1995年秋拍中,北京瀚海推出的清代黄地龙纹绣片,就以1.54万元成交;同样,中国嘉德也以1.8万元成交了一件清晚期龙纹绣片。另外,中国嘉德以10万元,成交了一幅清晚期的宁夏织花蝶纹地毯。而到了2004年北京翰海春拍中,一幅清乾隆黄地编银丝毯,以35.2万元被一位投资者捧走。 应该说,绣品虽有皇家用品与民间用品之分,且在成交价也有较大的差异,但按照艺术品投资的重材质、重年代、重工艺等的一般规律,明代绣品也有许多值得人们关注的地方。比如上面所说的顾绣、中国的四大名绣和四小名绣,都绝不比皇家用品逊色。 破除陈旧观念 综观2006年绣品拍卖行情,虽然同上世纪90年代中期和前几年相比成绩平平,有的甚至还下降了好几个百分点,但从中我们却看到了国内各大拍卖公司所持有的信心和决心。从中国嘉德、上海拍卖、中鸿信等各大拍卖公司着力推出绣品情况来看,虽说流拍时有发生,约占整个拍卖率的30%左右,但成交的也不少,且价位基本令人满意。 据此,有关行家分析,一方面从投资角度而言,绣品显然是一种较为冷僻的艺术品,尽管投资者对它知之甚详,但他们信奉的却大多为瓷器、书画等大宗艺术品,因为这些屡创辉煌业绩的艺术品,已经在投资者心理产生了共鸣,故而其跟风意念强烈。另一方面,绣品价位一直处于起伏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头脑中旧的观念在作祟,总认为织绣同其他艺术品很难等同,也很难在投资市场中快速升值。 基于上述原因,行家乐观地认为,任何一项艺术门类,即使行情再好,价位再高,也有低潮的时候。绣品目前虽处在下降阶段,但只要打破人们头脑中旧的观念,那么,绵亘中华艺坛几千年的绣品终将大放异彩。 链接 宁波刺绣 宁波刺绣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其构图繁复,色泽鲜艳,多采用黑色、灰色、石青、酱红、赭黄、灰绿等柔和色彩。主要有斜针、扣针、胖针、抽丝、朝纱、夹丝、晒毛针、打子针等不同针法,再以金银线盘绣装饰。刺绣品的图案多取材于民间中喜闻乐见的龙凤、如意、牡丹、百鸟等,使绣品显得典雅华贵,古色古香,富有江南民间地方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