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收藏网欢迎您的到来!    
  李士达《三驼图》    3星级
李士达《三驼图》
作者:henansc  来源:河南收藏网     点击数:4993     更新时间:2012/9/17  文章录入:henansc

“夫人小影”(罗清媛溥心畬夫人)

李士达三驼图

李士达三驼图

       还是三十多年前,看过根据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的美国黑白影片《钟楼怪人》(1939年版),驼背人是由性格演员查尔斯·劳顿饰演,造型有些恐怖,艾丝美拉达是三十年代好莱坞美女级演员玛琳·奥哈拉饰演,片子的结尾是艾丝美拉达最终得到国王的特赦,走出教堂和心爱的人在一起,但不是卡西莫多。所以,当查尔斯·劳顿饰演的卡西莫多搂着钟楼外檐的石像,看着有情人渐渐离去的背影喃喃地说“我为什么不能像你一样化为石像”,这和后来1956年法、意两国合拍的《巴黎圣母院》不一样。

     彩色片《巴黎圣母院》不像美国人那样,以惊悚和恐怖招徕观众,而是以开掘人性为主要目的,虽然安东尼·奎因饰演的卡西莫多是主角,但他人性中的成分是质朴的,没那么复杂。真正的主角是吉娜·罗洛布里吉达饰演的艾丝美拉达,还一位就是阿兰·柯尼饰演的神父克洛德·弗罗洛。

     至于神父克洛德·弗罗洛被扔这一情节,美国人的处理,显得世俗,神父被扔前又是匕首搏斗,又拼命的挣扎,远远不是法国式的,换句话说,不符合雨果的精神,如果我们注意细节,《巴黎圣母院》中神父被扔时,表情是心甘情愿的,因为只有一死他才能完成灵魂的自我救赎,尽管神父卑鄙、肮脏、丑恶,但这点和雨果《悲惨世界》中的沙威警长最后自己铐上自己,纵身跳下塞纳河一样……

     有些台词至今还记得,像艾丝美拉达临死前说的:“生活多美……”

      像乞丐国王说的:“如果教堂是神圣的,那我们的姑娘也是神圣的,如果我们的姑娘不是神圣的,那教堂也不是神圣的!”

    不论小说还是电影,对于卡西莫多的丑、身体的残障都是毋庸讳言的,但我们却从他的所作所为看到了善良的一面,尤其是心灵的美好。作为小说,此一节让人浮想联翩,感觉善良不非得写在脸上也可以藏在心底,慢慢儿地往外拿,那才能令人感动得一塌糊涂;作为电影,由于视觉的直观,花言巧语、相貌堂堂的卫队长菲比斯和形容丑陋、言语木讷的卡西莫多相比,尽管都有爱的权利,但一个是欲望下的猥琐、卑鄙,一个是爱得那么执著、真挚,善良与邪恶反差巨大,我们看得真切,久久不能令人忘怀……

    文学、电影上有反映驼背人的故事,绘画中有吗?有,中国人三百年前就有一幅作品反映了驼背人的故事,它就是明朝人李士达的《三驼图》。《三驼图》纸本墨笔,纵78.5厘米,横30.3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三驼图》画三个驼背的老者。一老者提篮执杖向左而顾,一老者与其并排,双手拢于袖中,向提篮者作揖,一老者则紧随二人之后,似乎听到了前面二人言语,会心的抚掌大笑。三个老者的形象生动滑稽,笑态可掬。

   画上端有三首题诗。

   一是钱允治所录:“张驼提盒去探亲,李驼遇见问缘因;赵驼拍手呵呵笑,世上原来无直人。”

  二是陆士仁诗并书:“为怜同病转相亲,一笑风前薄世因。莫道此翁无傲骨,素心清澈胜他人。”

  三是文谦光诗并书:“形模相肖更相亲,会聚三驼似有因。却羡渊明归思早,世途只见折腰人。”

    看画读诗,颇能发人深省。有时我们很是感慨文字的力量,如果李士达的《三驼图》只是画三个驼背老人,观者可能会漫无边际的去想一想,但是有了上面三首诗的“约束”,我们会想得更真切一些……

    李士达(1550—1620),字通甫,号仰槐。江苏苏州人。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明代后期,苏州的纺织业十分发达。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朝廷派来税监孙隆等,在苏州横征暴敛,任意增税,激起广大失业织工的反抗。在这之前,有一次孙隆召集苏州官绅,大摆威风,不想只有李士达不买账,“长揖而出”。这件事让孙隆大为恼火,马上派人搜捕。幸亏有人提前报信,才使李士达免于一场灾难。从此,李士达就隐居在新郭。不久,苏州爆发了有万余人参加的织工和市民反税监斗争,李士达深受震动。这—年,他创作了《浔阳琵琶图卷》,以唐代诗人白居易贬官江州时所作的长诗为题材,宣泄了对社会的不满与愤慨。

     李土达对绘画的要求有“五美”与“五恶”。五美是 “苍、逸、奇、远、韵”。五恶是嫩、板、刻、生、痴。例如“苍”,是指笔墨成熟老练,既刚劲挺拔,又精气内含,达到苍劲、苍茫、苍润的效果。所谓“逸”,是要求挥洒自如,放纵超脱,意趣为主,反对矫揉造作,呆板无味。所谓“奇”,通指画面新奇,不同凡响,自出心裁……

    《三驼图》是画家以驼者之间的相互戏谑,对“世上无直人”社会现象,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辛辣讽刺。画家用极其简略的、似乎漫不经心的线条,栩栩如生地勾画出三个老人的形体、神态和动作,可以看出他非常熟练地掌握了唐、宋以来白描人物的技法。衣纹用“浑描”,须发皆不见勾勒痕迹,笔墨圆润,柔若无骨。

     李士达在画上署名很特别,三个字都是只写左边一大半,也可能别有含意,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的孤傲性格。  

     无独有偶,三百多年之后,近代绘画大师溥心畬先生(1896—1963)也画过《三驼图》,真可谓古今《三驼图》。溥心畬先生的《三驼图》题诗不同于李士达的《三驼图》,大概不是错记了钱允治的诗,他的诗是这样的:“昔日王驼去探亲,郭驼相遇问前因;赵驼拍手呵呵笑,世上而今少直人。”钱允治的三驼分别姓“张、李、赵”,溥心畬先生的三驼则姓“王、郭、赵”,除了细部,诗的末一句,钱允治的是“世上原来无直人”,溥心畬的是“世上而今少直人”。钱允治所说“世上原来无直人”显得偏颇,而“世上而今少直人”就委婉一点了,但其中“而今”二字用的极有深意。东汉顺帝时,京都有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言简意赅。如此我们再回过头来读溥心畬先生的题诗,从古“而今”对于“直”的提示作用,似不经意提出,却值得我们再三思考。

    《光宣以来诗坛旁记》云:“近三十年中,清室懿亲,以诗画词章有名于时者,莫如溥贝子儒……清末未尝知名,入民国后乃显。画宗马、夏,直逼宋苑,题咏尤美。人品高洁,今之赵子固也。其诗以近体诗绝句为尤工。”

  溥心畬先生曾有十余年的山居生活,而当时的时局变化复杂,一个逊清的贝子,对于显隐的抉择,无疑山居的生活方式最为妥帖,尽管后来溥心畬先生走向社会,但还是以书画面向世人,终没有以学成之天文、生物两科为终生职业。他的这种“闲情”,是生来的宿命,他晚年常对弟子说,称他画家,不如称他为书家,称他为书家,不如称他为诗人……其实,不管怎么称谓,溥心畬先生就是一个艺术家。他的画,画自己所爱,不随波逐流,这种“执拗”,近半个世纪后我们再来看他的作品,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干净。

   他有情,情在画中。例如他在《夫人小影》一画中的内心独白:“余与先室罗夫人清媛结缡三十年中道骖鸾,忆昔山居夜观纸窗梅影,援琴弹良宵引一曲,夫人赋诗曰:‘重画双眉解练裙,空明帏影淡如云;冰弦夜听宫声曲,月色梅香两不分。’三十年入梦情深,畴昔效若兰回文之体,寄潘岳悼亡之思,盖顺赋其合遡赋其离也。”

   诗写得更是真挚感人:“飞燕双栖春梦长,月如眉掩镜台妆。帏空满落红梅影,徽玉零烟飘暗香。”

     这首诗因为是回文,还可以这样念:“香暗飘烟零玉徽,影梅红落满空帏。妆台镜掩眉如月,长梦春栖双燕飞。”

    这件作品属款是“岁在己丑冬十月”,想来是溥心畬先生去台前所作,目前收藏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

   溥心畬的愤世嫉俗是一种洒脱式的,不与纠缠,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但却要表明态度。例如《山人清梦》,便是形象化的自白,而题诗或许我们也见出溥心畬先生的潇洒:“窗外清风散雨丝,胡床竹簟梦移时;山人似饮中山酒,鼠辈纵横总不知。”这件作品作于1953年,其中讽世之意,大约异曲同工。

     从电影驼背人到绘画驼背人,告诉我们,虽然残疾人士肢体残缺,但灵魂并不残缺,反过来看我们四肢健全的人们,难免有灵魂瑕疵的一部分,这尤令我们深刻思考的……

 

  • 上一篇文章: 张大千、吴湖帆、王震(一亭)《叔良先生小像》

  • 下一篇文章: 齐白石写意人物册页《十六应真图》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最新5篇热点文章
     2024年禹州扒村席家窑...
     安阳多个考古项目发布...
     开封景龙门遗址发掘工...
     许昌新发现古文化遗址...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
     
     最新5篇推荐文章
     2024年禹州扒村席家窑...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
     安阳妇好墓骨笄
     河南王庄遗址出土的四...
     唐黄釉镇墓兽 引发文...
     
     相 关 文 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本站 |
      豫ICP备07003530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2006-2024 河南收藏网
    Email:henanshoucang@163.com
    地址:河南*郑州*收藏
    未经河南收藏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