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坛的吉庆
---- 贺傅乐善先生字帖问世
阎 正
得知傅乐善先生要出字帖的消息,非常高兴.
其实他早该出本帖子,让人们从他的字帖中获教获益,汲取营养.岁月流失中竟拖了这么久,今天总算如愿以偿了.
汉字是中国的“国字”,就像京剧是中国的"国剧",普通话是中国的"国语"一样,自有它严格的规范,技巧和法则.字帖就是汉字书定的一个范本和标准,是把"写字"变成"书法"的必由之路,是书法领域内很高层面上的一种结晶.古有颜柳欧赵,苏黄米蔡,清有何绍基,金冬心,郑板桥,邓石如,民国有吴昌硕,于佑任......随着历史的发展,笔墨当随时代,当的书法家们也如风起云涌般散放着各自的绚丽风采.现今出版的字帖越来越多,尤其近年更甚,对于这种兴旺我则喜忧掺半.喜是它标志着国泰民安,艺术繁荣,如舒同,沈鹏,王朝瑞等都出版了很不错的法帖,为书坛增添了不少新的气息,但也要看到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另一面,不少连楷书还写不好还未弄明白的所谓书家,借助经济力量的支持,慌忙不迭地争出字帖,他们可能认为自己写的不错了,也许是为了炫耀,为了好玩,殊不知这样的结果,非但不能给人以启迪和帮助,还常常会把初学的人引上歧路,如果把这种东西给孩子们当范本,那更是误人子弟,罪莫大焉!
傅乐善先生则不同,他自小宗法颜真卿,幼年学字即通临颜书《千佛寺多宝塔》,<<颜家庙碑>>,<<裴将军碑>>,《东方画赞碑》,<<大小麻姑仙坛记>><<勤礼碑>>等碑帖,为他一生的书法活动,书法创作打下坚实雄厚地功底.后来,他接触到天津华世奎的书法,心胸开阔,灵犀相通,于是找来了华氏所书<<南皮张氏双烈庙碑>>,<<九成宫>>和<<玄秘塔>>,使他原来的颜体揉进华世奎,演变成机富个性的傅氏书体.笔力雄健,飘逸洒脱,象歌唱家一样字正腔圆,而无任何张扬之气, 称大家无非.
在此基点上,傅先生对隶书也进行了研究,遍临<<曹全碑>>,<<乙瑛碑>>,<<华山庙碑>>,《史晨碑>>,《张迁碑》,得法于《娄寿碑》,对何绍基的隶书也爱不释手,博采众长,使他成为一位成竹在胸的卓然大家。
可惜傅乐善先生生不逢地,我常想,傅乐善这个名字移到北京,或者江浙,上海,甚至是省会之类,形势就大不一样.古语云:字以人贵,字以地贵,傅乐善这个名字如果不是在新乡,而是在北京,那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我见过北京和其他大都市一些"著名"书画家的作品,凭心而论实在不敢恭维,由此生发出使我讨厌"著名"二字,那常常是自封的"著名""大师""泰斗",不是百家公认的,名有何义?我倒觉得每个人都应像傅乐善这样,不重虚名,*作品说话,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
现实中也只有个人的作品才是最能服众和出名的武器.为诗为文,为书为画,各行各业,皆同此道,皆从此理.
窃以为一篇文章,如<<岳阳楼记>>;一幅画,如<<永乐宫壁画>>;一通碑,如<<千佛寺多宝塔>>,那都是千秋万代的样板、标杆,是不可动摇的艺术基石.我写此文也是为那些急功近利,不负责任,仓促出版示范性书籍的人敲一个警钟,切不可图一时痛快而贻害四方,遗臭万年!
傅乐善先生生于1927年,今年已有七十有六,在书界刚算壮年,但对人生来说,也算有资格,有道行的了.近日,柴一平将军赠书云:"柳公权书,使笔如使剑,锋法运意奇俏硬拔,故乃其独到之处,柳氏当尝意在笔先,此诚自古至今诸书家所取之妙法耶."我多次目睹傅先生挥毫作书的过程,在那笔锋接触纸面之瞬间,锋不离纸,纸视笔锋,顿挫有致,笔断气连,尤其是每笔巧妙的回锋处,神妙之极,叹为观止,顿生"此曲只应天上有""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感,他出版字帖,赋予字帖崭新时代感,我喜不自胜,这是书坛的吉庆,希望他所演示的书体发扬光大,延绵流长.
2003年9月14于海口海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