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风传的文物艺术品市场“捡漏”之说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此传说又得复燃。此种传说,是有害无益的,民众街头巷尾议论一下无甚大碍,新闻媒体且莫参与宣传鼓吹,否则助长此风,贻害无穷。譬如,央视“X宝”栏目走进承德,某专家大肆夸奖一位女“藏友”,用两千元在古玩市场买到一只“清嘉庆粉彩百花不露地大碗”,是嘉庆官窑真品,市场的价格是几十万元,捡了一个大漏! 现在的文物艺术品市场已经成熟到何等程度,怎么会让一个不懂文物的人在市场上,用两千块钱买到一个“清嘉庆粉彩百花不露地大碗”,真乃天方夜谭! 其实不论古今,在文物艺术品市场上轻而易举地“捡漏”,都是不可能的。我完全同意《看艺术》杂志2012年第8期,“直击市场”一文讲到的“所谓的捡漏从市场角度分析是不存在的”,“市场从来没有漏”这一观点。该刊曾经报道2012年春季拍卖会出现“五大漏”,“即3220万元成交的《种菜诗和唱和诗》、3585万元成交的南宋皇帝书法、2421万元成交的《松风晓霭图》、4142.75万元成交的《四序同春图》、3680万元成交的《元夕与妇饮》。这其实是指市场对拍品文化价值上的认知度偏低了,即从拍品本身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而言以及和同类拍品以往的成交价相比,应该出现一个更高的价格或在将来的市场有更大的潜力。”但是,对一件拍品,在拍卖前认知到它的文化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与同类拍品成交价相比,预测将来市场更高价即升值潜力,是何等困难之事,所以“市场从来没有漏”是完全正确的。而能够在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买到自己满意,又有更高升值潜力的作品,是需要以强大的学术能力为前提,预测出文物价值、艺术价值,观察到同类文物在市场上的走势,才能捡到所谓的“大漏”。下面我以“五大漏”之一的《元夕与妇饮》为例,简析一下成功购买的情况。 北京宝瑞盈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上拍的元代杨维桢的《行书诗 元夕与妇饮》,购藏者是山东泰康文化公司,公司主业是石化、物流等产业,名列全国五百强。六年前结识了文物艺术品市场风云人物易苏昊先生,诚聘了一批文博专家,开始用企业盈利的部分资金购藏文物,打造企业的文化形象。几年来投入资金七亿元,购藏了一批中国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仅楹联就收藏了四千余件,创建了“京博艺术博物馆”。因为山东泰康文化公司在拍卖市场购藏文物十分谨慎,又有文博专家为后盾,多年来从未出现退货、拖延付款等不良情况,在文物艺术品拍卖界口碑很好。 杨维桢生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是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在中国文学史、书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尤其是他的书法成就,把汉、晋人隶笔章草笔法融化到行草书中,突破了元代以赵孟頫书法宗唐、宗晋的主导风格,打破了以“二王”书风为唯一审美标准的桎梏,大大拓宽和丰富了文人书法的表现能力,为后世的书法艺术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因其名号铁崖,中国书法史誉之为“铁崖体”,“铁崖体”对现代书法起到极大影响,也可以说对现代书法起到先驱示范的作用。可惜的是杨维桢的书法作品存世数量太少了,朱家溍先生《历代著录法书目》记载仅为41件,历经水厄兵燹,余不足半,除少数几件被日、美公私藏家所有,多被北京故宫、台北故宫、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收藏。 《行书诗 元夕与妇饮》是杨维桢写的一首乐府诗,记述他在元宵节夜晚与夫人一起饮酒的欢乐心情。杨维桢的夫人为了庆贺这一佳节,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夫妇二人边饮、边歌、边舞,互相举杯祝贺健康长寿。杨维桢唱曰:“问夜夜何其,睠兹灯火夕。月出屋东头,照见琴与册。老妇纪节序,清夜罗酒席。右蛮舞袅袅,左琼歌昔昔。妇起劝我酒,寿我岁千百。仰唾天上蜍,誓作酒中魄。劝君饮此酒,呼月为酒客。妇言自可听,为之浮大白。”杨维桢的夫人被杨维桢真情的歌词所打动,遂即和曰:“人言天孙思妃,不如月娥守孤。不知羿妇相弃以犇,曷若织女相望以久久也。”杨维桢精神大振,捉笔挥毫书写下来,正文十二行,下附夫人对话,潇潇洒洒一挥而就,既表达了作者历经挫折仍刚直不屈的性格,又透露了忧国忧民之心未泯,以及不甘寂寞的心情,充分表达了对现实生活充满浪漫色彩的喜悦与乐观。书写好了以后,杨维桢仔细端详这幅作品,非常满意,决定转送给其他好友共享,在空余纸左边的部位,用较大的字书题款:“录呈子刚节判、宗唐秋官一笑。竹林先生见此,烦缮写一本到秋官牙,仍要光和见教。”至此,此件书法作品,又巧妙地变成了一封诗柬类的信札,呈送给子刚、宗唐、竹林、光和四人传阅,说明杨维桢对此件作品非常满意。 杨维桢《元夕与妇饮》一诗,最早见于明代赵琦美编《赵氏铁网珊瑚》卷七,目前已经查到15种著录。这通诗札,纸本,墨迹,纵29厘米,横57厘米,既有精心创作的庄重美,又有随意书写的自然美,集古朴典雅于一帧,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诗、书皆臻的完美作品。钤有:“明存阁珍藏书画”“邵璔真鉴”“明存真赏”“湘云秘玩”“思学斋鉴藏印”“王季迁氏审定真迹印”(余者漫涣不辨)。据此,此通诗札,曾经被清同治年间上海收藏家邵璔收藏,后由著名古董商周湘云、著名收藏家吴普心递藏,最后被堪称海外第一收藏家王季迁收藏,此件作品可谓名家递藏,来路清晰,传承有绪。 杨维桢《行书诗 元夕与妇饮》由王季迁的后人释出,文物艺术品市场马上出现轰动,引起众多收藏家与书画爱好者的重视。山东泰康文化公司诚请专家顾问团体进行研讨,首先确定是否真迹,经过多位书法鉴定专家,其中包括三位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认真鉴定,一致确定绝真无疑。 其次议定购藏价格的底线,山东泰康文化公司在拍卖市场购藏文物,一直是低调行事,从来不逞强斗狠,超过了预定的底线,一般不再硬顶,有时遇到熟悉的收藏家,还要放人一马。专家顾问团经过认真研究这件诗剳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市场上曾经出现同类拍品的成交价,大家认为如果市场行情好,拍卖现场出现要买此件拍品的藏家人数多,可能会竞争到8000万元,因为此件拍品底价为3000万元,该公司参考专家意见,把购买底线价格定在4000万元。在拍卖现场拍卖师叫出起拍价以后,应价迅速升到3000万元,山东泰康文化公司应价3200万元,现场几位买家示意退出,拍卖师落槌,加佣金以3680万元成交。 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购藏超千万元的“大货”,需要强大的学术支撑,认真研究,严肃对待。购藏几千元、几万元的低档次文物,也不得草率马虎,否则假货是最贵的,丢钱事小,丢人事大。丢掉投机“捡漏”的错误思想,收藏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所述谬论,供藏友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