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收藏网欢迎您的到来!    
  绕南瓷场    3星级
绕南瓷场
作者:henansc  来源:河南收藏网     点击数:1685     更新时间:2014/3/8  文章录入:henansc

距离瑶里古镇数公里的绕南,是一个以陶瓷文化为特色的地方,集中反映了景德镇东河流域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这里保存了多处宋、元、明等时期的古窑遗址,以及大量的古矿洞、古水碓等瓷业遗迹,对研究景德镇古代瓷业生产状况具有重要价值。

绕南是景德镇古代三大窑区之一,烧造年代在十三世纪七十年代至十六世纪中叶之间,其生产方式以生产陶瓷原料为主,以生产民用瓷为辅。其中“得尔坝”瓷矿石举世闻名,尤其是以加工而成的釉原料至今仍生产使用,并成为景德镇主要的陶瓷原料之一,此处利用当地丰富的瓷石、树木和水力资源,以简易的龙窑烧制民用瓷,至今窑火不灭,其产品多以风格自由、奔放的青花为饰,充分体现一种力度、速度、节奏之美,在安徽、南京、北京、四川多有出土,东邻日本及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地域都能找到它的踪迹。​
 
作为瑶里重要的组成部分,绕南的美更显秀气,好似一个温柔贤淑的女人。 
绕南的历史久远,这里没有成群的徽派建筑,没有完整的街道,居住的人很少,但正是如此才使这里有种特有的美。
走在绕南村,足收眼底的是浓重徽派建筑的老屋。这里还沿袭制茶的习惯,从来未曾间断。村落里主要居住着詹姓氏的人家,奇怪的是这里的土地相当少,经过了解才知道这里建村之初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烧窑制陶。这也从某种角度说明瑶里釉长久盛名的原因。
从前绕南村的农民大抵是在这里制作瓷器和展开农事活动的。距离村落不到一里的地方现在恢复成了当时的原貌。经过考古学家和当地政府的清理挖掘,古陶园的原貌再现了出来。迄今为止亚洲发现的巨型龙窑,至宋开始的古窑坑群……,这一堆堆残破的瓦片和它斑驳的罅隙中间,让人恍惚间像是回到了几千年前那场关于火与土的神话世界,让人不自觉地开始寻找那些曾经消失了的远古文明。
依山傍水的绕南村,因东河水从南面环绕村庄流过而得名。一座简朴的木质廊桥横跨东河,过了这座桥,就到了绕南陶瓷主题园区的入口。
绕南古陶瓷遗址主要向游客展示古法手工作坊、龙窑遗址等综合性陶瓷文化。
走过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就可以看到宋代制坯作坊遗址,遗址的不远处,还有仍在使用的制坯原料沉淀池,让人一目了然就能够了解到宋代制瓷工人进行手工制瓷操作时的场景。继续往前走,就能看到一个正在水中滚动的水车,水车的身后,是古水碓作坊,人还没走近,满耳听到的都是咚咚的夯击声。导游介绍,古人就是这样借助水力将瓷石夯成粉末。
古水碓作坊旁边,老树伸着遒劲的臂膀为人指路。新近下的细雨,把石板路洗得干净光亮。高悬树上的陶片,用残破的身躯宣告:“我生于斯,我是不死的!”。
这些被岁月之手捏碎的瓷片,向人们讲述着悲喜交加的人类文明史,这里曾经窑火熊熊、窑工穿梭,一片繁忙。
再往前走,是供旅客体验拉坯的地方,每到旅游旺季,这里常常是人满为患,大家都想体验一回古人制瓷的那种乐趣,间接与古人对话。
不远处山间的斜坡上,错落有致地散落着三座南宋时期的龙窑遗址,考古人员根据实用性判断,这些都是古代窑工们智慧的结晶。
在一号龙窑遗址,这座总长48.2米、坡度19.5度的斜坡式龙窑给人震憾之感,龙窑由火段、窑床和烟口三部分组成。为了保证烧瓷的成瓷率,建造者颇费心思地设计了三个不同时期的火膛,为了保证温度的可持续性,部分床段为内外两层,烟口则为梯形,使得放置于窑内最高处的瓷器,也能得到足够的温度烧制。
该遗迹结构清楚,烧造规模大,面积达350平方米。窑内出土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具和窑具,底部多有福寿类、姓氏类和数字类铭文,说明该窑为合作经营性质。
二、三号龙窑遗址的规模稍小,但也各具特色,为今人研究南宋时期的陶瓷文化提供了科学佑证,也让游客进一步见证了古代窑工用聪明和智慧,让陶瓷文明得到延续和发展的过程。
据历史资料记载,宋代是青白瓷的辉煌时期,景德镇也是从宋代开始生产青白瓷以后才声名鹤起,为天下所注目。宋真宗将青白瓷定为贡品,并以其“景德”年号(公元1004——1007年)赐名景德镇,使天下皆知有“景德镇“。因此,青白瓷是景德镇成为世界瓷都的起点,宋代可谓为景德镇元年,在中国乃至世界制瓷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
离龙窑不远处的河岸边,散落着一处处元代制“不”作坊遗址,遗址由石块堆砌而成,包括陶洗池、沉淀池、浓缩池等基本的制作设施。
这里的“不”指的是“不子”,也叫釉果,它是景德镇传统的制瓷原料。几千年来景德镇人就是用这种原料演化和抒写了一个个关于制瓷的神话。
据了解,制作“不子”的过程很有趣,瓷石粗淘的过程是这样的:将瓷石捣细后,铲入淘洗池中搅拌和淘洗。其中颗粒教粗和重量较大的则迅速沉到池底,而细粉状的则溶入水中,成为浑浊的浆体,然后再用木桶舀入排沙沟,其中较粗的颗粒再次沉降在排沙沟里,较细的则流入沉淀池。再将沉淀的浆体舀入稠化池进一步沉淀浓缩,再舀入泥床,待干到一定程度时,即可制作瓷石“不子”。 
自古以来,绕南就是景德镇制瓷原料釉的中心。几千年来,它一直保存着最自然和古朴的天然环境。生活在这里的世代乡民时刻沉醉在这清秀灵韵的山水之中。 
  绕南的村民们至今还记得,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上山挑采制瓷原材料釉果的场景。一位姓吴的老人回忆,当时村居委会的妇女负责分发挑采瓷石的任务,她们每天要挑着瓷土往返数次,路途遥远,十分辛苦,一直干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如今那个年代的诸多事情已经渐行渐远了,今天这里仍然遗存下来了大量的古作坊。在绕南古窑遗址的手工业作坊里,依然保存着制瓷原料釉果的加工过程。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窑工们偏偏选择绕南这个小村庄烧制瓷器呢?据资料记载,南宋时期烧造瓷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丰富的瓷土瓷源、充足的水资源、充分的燃料资源。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绕南恰好具备了这三个条件:山中盛产制瓷原料高岭土,虽经数百年开采,至今仍蕴藏丰富;贯穿全境的东河是景德镇母亲河昌江的源头之一,支流布满全境,水流湍急,终年不息,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境内崇山峻岭,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高达82.3%,烧窑用的上等燃料黄山松遍布山间。
事实上,追溯历史,绕南是一个充满了故事的地方。在瑶里,五华山的仰天台是当地人远古时代祭坛的所在地。从西晋永熙年起(公元290年),祭祀活动移到绕南。用瑶里话来说,绕南的“绕”字含义与“美”的字义相通,与热闹的“闹”字用意也一致。绕南的“南”字,不仅仅是指以五华山为座标相对的南方,另一个含义是古代傩舞“绕南”的名称,可参见《诗》《小雅》。有人考证,我国在陕西、广东、广西、云南及香港等地区,叫绕南的地方有三十多个,都是古代曾经专事祭祀的地方。其中,除西安市的绕南外,都没有瑶里的绕南历史久远。至今,在广西、云南等地还流传着一首名叫“绕南”的歌谣。
绕南在汉代开始,就有很多人在此居住。到了唐宋时代,有“百户”之称,多为茶农、陶工。这里窑火不熄,从瓷土到瓷器七十二道工序,都是在这里完成。这里的每枚瓷片,都经历了千年的风雨,都凝结着一代又一代瓷工的心血,都蕴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艺制作篇中,对绕南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工艺技术赞叹不已。
绕南是人类进入科学殿堂的先驱圣地,在大唐盛世的天宝年间,就接待过许多来这里的外国人,其中就有不少日本人。当年,徐福带了几百童男童女去日本时,身边的几位吴姓侍奉就是浮梁瑶里人……
绕南还有很多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这个瓷场就像一个无形的磁场,吸引着无数人去探寻、去追梦……
 
  • 上一篇文章: 甘肃泾川佛教遗存

  • 下一篇文章: 板坊弄与田鹤仙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最新5篇热点文章
     2024年禹州扒村席家窑...
     安阳多个考古项目发布...
     开封景龙门遗址发掘工...
     许昌新发现古文化遗址...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
     
     最新5篇推荐文章
     2024年禹州扒村席家窑...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
     安阳妇好墓骨笄
     河南王庄遗址出土的四...
     唐黄釉镇墓兽 引发文...
     
     相 关 文 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本站 |
      豫ICP备07003530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2006-2024 河南收藏网
    Email:henanshoucang@163.com
    地址:河南*郑州*收藏
    未经河南收藏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