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油画《你追我赶》
见证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奇特事件
李泽浩,一个上世纪后半叶在中国油画界广为人知的名字,已近古稀之年的老画家,回顾其个人艺术历程,竟始终伴随着意识形态的风风雨雨,他和他的作品的奇特经历本身,以今天的眼光看来,无疑即是具有典型“事件”特征的艺术叙事,见证了中国现代油画观念乃至文艺观念发展的时代变迁史。
百年沧桑,西学东渐,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大背景。油画的传入与发展是当中的一个突出的内容,尤其经历了徐悲鸿、刘海粟等第一代大师和巨匠们的努力之后,在新中国之后,第二代第三代油画家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开始崭露头角,从传统的手工艺时代的师徒关系转换到了现代的艺术教育体制。李泽浩先生当年就是在这样特定历史年代中成长起来的更年轻的一代油画家。然而,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特定的一代人,似乎注定要成为特定时代的历史代言人。
时光回到一九六四年。由文化部、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高等美术学校一九六四年毕业生创作成绩展览会》,于当年十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这是建国以来首次由国家举办的全国高等美术学校的学生艺术作品展,因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人民日报”发表专刊进行介绍和评论,各大报纸、杂志、艺术专刊也纷纷选发优秀作品进行宣传。李泽浩是唯一一位有两幅作品入选的作者。这在参加展出的四百多名毕业生中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你追我赶》和《垦区新兵》在此次展览中相当突出,得到当时资深的艺术评论家们的关注和热评。
当年在全国发行量最大、颇具影响的《中国青年》杂志,于一九六四年第二十四期封底(彩页)选发李泽浩的作品《你追我赶》。
这幅油画在构图和色彩处理上以明净的天空和正在收割的黄金色的田野作为背景,把前景上一群青年人的矫健身姿衬托得更为鲜明。金色阳光的描绘,加强了整幅画面热烈、明快的气氛。前景上那一片在和风中起伏摇动的芦苇花,不仅在构图上起了掩映衬托的作用,而且和奔驰着的人群一起,构成了一个向前突进的态势。作者以素朴的油画写实技法,塑造了一批真诚朴实、朝气蓬勃、满怀希望的青年劳动者形象。
然而时隔不久,《中国青年》编辑部突然接到读者来信,电话,提出在《你追我赶》画面芦苇中发现有大量的反动口号,怀疑作者是反动画家,借油画参展和发表的机会进行反革命宣传活动……(详见团中央《团内通讯》中国青年社关于一九六四年第二十四期封底画的报告)。刹那间各种关于《你追我赶》的政治谣言传遍全国。当时正值春节期间,人们南来北往,无论是火车上,公共汽车上,大街小巷、饭店、商场还是校园课堂,人们议论纷纷,争论不休。有的单位领导则把此画作为阶级斗争的论证,作为大毒草反面教材公开展览和引用,教育学生和群众。还将发表该画的“中国青年”杂志回收,邮局停止出售,更是推波助澜,加剧了谣言的传播,引发更多的猜测和混乱。
当时,全国各地盛传的政治谣言据《中国青年》社的统计不下几十种,归纳起来比较多的有以下几种:
1、对这幅画上芦苇间藏有反动口号做了各种猜测,最多的是“蒋介石万岁”、“反共”、“以血还血”等,有的顺着看,有的倒着看,有的甚至从背面对着灯光和太阳看。
2、有的提出芦苇倒向画面左侧是“西风压倒东风,作者恶毒的攻击伟大领袖毛泽东关于国际形势是东风压倒西风的英明论断”。
3、有的提出画面中心人物是“五个人穿一条裤子”,和赫鲁晓夫攻击中国一唱一和,唱一个腔调。
4、“三面红旗倒两面”,因印刷品画面较小,误把稻田远处弯腰收割水稻的红衣女青年和远处大道上拉车的红马看成了是倒了的红旗。
5、连作者的名字也是反动透顶,姓李就是“离”,泽就是“毛泽东”,浩就是“好”,连起来就是“离开毛泽东就好了”寓意背叛毛泽东思想……
这些谣言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在今天的青年一代看来简直是不可理解、无法思议的。但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对艺术创作进行解释的话语权被那些在政治风潮背后别有用心的利益集团当做了肆意操纵意识形态的工具。为了平息对油画《你追我赶》在全国盛传的政治谣言,中宣部、团中央、北京市委、中国青年社各级领导十分重视,采取了各种措施,从多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当时的中宣部副部长林默涵同志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开头就高度评价《中国青年》发表的油画《你追我赶》是一幅歌颂知识青年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优秀作品。并宣布“经组织调查作者李泽浩是鲁迅美术学院绘画系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林的讲话迅速传达至全国各基层党支部,对遏制谣言的蔓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京市委责成《北京日报》,于一九六五年四月二日重新发表 油画《你追我赶》同时发了梅述的专评,对油画《你追我赶》从主题内容到艺术表现作了全面评价,并对作者作了介绍,这是以前很少见的。因《北京日报》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全国各大报刊,尤其是谣言盛行的省市报刊,立即转发,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声势浩大的辟谣高潮。至此,围绕油画《你追我赶》的政治谣言风波暂告停息。
然而事件并未就此结束。文化大革命——真正的政治大风雨来了,李泽浩的艺术创作又一次沦为这场政治风暴中“借刀杀人”的武器,他本人也面临着被追捕通缉的厄运。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你追我赶》一画的风波又起,而且来势汹汹。因原中宣部、北京市委和团中央的领导纷纷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为《你追我赶》一画辟谣的《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杂志社的领导被打倒,《你追我赶》一画成了这一大批党的高层领导包庇反革命画家的罪证。当李泽浩化名去北京“串连”到团中央大院看大字报时,一进院看到楼上贴着“胡耀邦包庇反革命画家李泽浩绝没有好下场”的巨幅标语,几乎把他吓晕,为了不被别人认出,赶紧跑了回来。接连到来的是全国各地的“红卫兵”纷纷成群结队的到鲁迅美术学院,通缉和揪斗李泽浩。为了避免意外,他不得已再次化名去兰考为焦裕禄搞事迹展览,才最终躲过了这一劫难。
让李泽浩一生最不能忘怀的,是多少老师、同学、领导和亲朋好友在他最危难的时刻,不顾个人安危真诚的保护他。鲁迅美术学院的徐灵老院长在“红卫兵”用刀子威逼下仍理直气壮坚持说《你追我赶》不是反革命画,并向红卫兵介绍油画《你追我赶》的创作过程。当时在中央美院任助教的油画家潘世勋先生见李泽浩贸然到北京“串连”,吓了一跳,立即告诉他北京红卫兵正在到处抓他,于是就把他藏到雕塑系同学张秉尧的寝室里,每天为他送饭,不准出屋,才躲过了危险。还有更多素不相识的好心人,为了维护事实,作了大量工作。我国著名国画家林镛介绍说,六四年《你追我赶》在广州市美术馆展出时,谣言正在盛传,为了维护画面不被破坏,广州美院的许多同学,每天轮流在画前值班。也多亏这些诚实勇敢的人们,这幅命运多桀的作品才能保存至今。
一九七八年文革后,胡耀邦同志复出时任中宣部长,当时北京又盛传谣言,胡耀邦同志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义正言辞的为油画《你追我赶》正式平反,他说在文革前他任团中央书记时,《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一幅《你追我赶》的油画,结果被打成反革命画,作者被打成了反革命画家,这是极左思潮的典型表现。应该予以公开平反!《中国青年》杂志社复出的老社长纪云龙同志听到胡耀邦同志为《你追我赶》和作者平反后,立即责成美编甫以庄同志联系,特约李泽浩到北京,专为《中国青年》杂志创作毛主席青年时代《挥手从兹去》油画,于一九七八年《中国青年》第四期封面发表。这是《中国青年》杂志文化大革命中被查封停刊后,复刊的第一期,因此为全国人民所关注。当年的“新生代”油画创作《你追我赶》和当时的青年画家李泽浩的命运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建国以来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盛传最广的政治谣言风波,最终以真理战胜谬误、正义战胜邪恶而宣告结束。
四十三年过去了,岁月模糊了许多记忆。然而,静静地收藏在老画家工作室一角的画作,却见证了那个特定历史年代中国的文艺创新和文化进步所不得不经历的艰辛历程和苦难岁月。这一引发当年中国美术界乃至文艺界的令人震惊的奇特历史事件,其意义已远远超越了画作本身的内容创新和情感价值,在今天看来仍是值得深刻思考和跨领域挖掘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