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北京嘉信春拍佛像唐卡专场一瞥
近几年,在国内艺术品市场上,佛教艺术品成了大家一致公认的新宠,受到了越来越多收藏者的追捧,价格一路攀升,珍品不断涌现,呈现出十分火爆的态势。特别是2006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推出的15尊永宣宫廷造像,最终以超出估价数倍的价格全部成交,创下了佛像拍卖史上空前的盛况,也将佛教文物市场热度推到了极至,至今仍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那么,佛教文物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竟让如此多的收藏者为之倾囊相争呢?许多人为之不解,许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我想原因应有两个方面:一是佛教艺术品具有一般艺术品不具备的特点,那就是它的宗教性。一般艺术品都具有文物的三性,即历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这三性佛教艺术品也都具备,而宗教性一般文物却不具备。在当今社会,佛教仍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对于缓解社会矛盾和人们的思想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具有宗教性的佛教艺术品仍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二是佛教艺术品遗存丰富,自成完整而庞大的体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大多数佛教艺术品都出自古人虔诚之心,同时又有严格的宗教仪轨要求,艺术水平和工艺水平极高,出神入化,达到了真、善、美的完美结合。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精致完美的艺术魅力令人倾倒,能带给人们无穷的精神享受和乐趣。因此,可以说佛教艺术品的火爆与这两方面密切相关。
为迎合市场形势,满足广大佛教艺术品收藏爱好者需求,本公司通过近一年的积极努力,多方征集,于今春推出了这场佛像、唐卡专场拍卖。全部拍品共计156件,包括佛像、法器和唐卡两大部分。拍品数量众多、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精品荟萃,将会带给广大收藏爱好者新的惊喜。特别是其中的唐卡制品,一共推出了70余幅,这是近些年不曾有过的规模,必将成为今春佛教艺术品拍卖的最大亮点。
佛像、法器是本场拍卖的重要品类之一,共有拍品80余件,时跨元明清三个时代。虽然大部分拍品体量较小,但做工非常精细,造型也十分规范,是居家供奉的理想选择。其中,有几件精品值得特别注意:一件是14世纪的吞米·桑布扎像。吐米·桑布扎是公元7世纪时吐蕃王朝大臣,曾奉松赞干布之命,随同15名藏族青年赴印度学习语言文字,归国后创制了新的藏语文字。他一生不仅于语言文字上颇有建树,而且还是一位翻译学和佛学家,翻译佛经21部,著有《三十论颂》等8部著作。由于他在藏族佛教和文化上的杰出贡献,所以也受到了藏传佛教的特别推崇。此像头缠纱巾,身穿长袍,足蹬高靴,一副吐蕃时期贵族的打扮,人物形象特征十分鲜明。同时它用材精良,属珍贵的桑唐利玛。是一件十分罕见的珍品。再一件是热琼巴像。此像珍贵之处有三点:一是题材稀见,表现的是藏传佛教噶举派著名上师热琼巴。热琼巴是噶举派创始人米拉日巴的高徒,曾远赴印度学法,得授胜乐耳传,为噶举派创立做出了突出贡献。造像背后有藏文铭款,译音是“顶礼热琼南卡加措”。二是形象生动,工艺精细,尤其是面部的刻画十分传神,体现了11世纪藏西地区造像风格和艺术水平。三是造像材质上乘,品相完美。它用噶当利玛铸造,保存了完好的封装,十分难得。另外还有两件元代铜金刚铃也非常珍贵,因为元代金刚铃留存下来的极为少见,对于法器收藏者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收藏机会。
唐卡是本场拍卖的重头戏。唐卡是藏传佛教里常见的一种宗教卷轴画。它起源很早,一般认为是从吐蕃王朝时书写在布帛上的文告演变而来,至今有1300余年的历史。在制作方法上,唐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绘画唐卡,即以布或纸作底,用藏地特有的矿物颜料绘制;一类是织物唐卡,即以织物为材料而制成的唐卡,又分为刺绣、织锦、缂丝和剪贴等多种形式。唐卡形式为卷轴式,画心四边镶锦缎,正面有丝绸制成的遮帘,下面有木轴,易于携带和悬挂。唐卡因传承和地域的不同而有不同风格,在传承上有本地三派和外来三派,其中本地三派是嘎赤、门赤和庆赤,外来三派是加赤、加嘎尔赤与帕波尔赤;在地域上有藏西、藏中和藏东三派,不同的流派各有不同的艺术特色。一幅唐卡不管它做工、风格如何,它的主要目的在于表现一个具体的宗教题材,表达一个完整的宗教理念。其内容可分为佛、菩萨等十二种类型。唐卡构图大体一样,比如表现佛、菩萨主题的唐卡,其构图形式一般是中央为主尊,主尊上方为“空界”,绘主尊的“本尊”,主尊下方为“地界”,绘主尊的护法或其眷属。历史上,唐卡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在藏传佛教艺术中放射出奇异而夺目的光辉。
这次本公司推出的唐卡共有80余幅,种类繁多,风格多样,时代分布较广,包括元明清三个时期,堪称近年来出现的最大规模。这些唐卡很多是市场上难得一见的珍品,其中宋代无量寿佛坛城唐卡、清代旃檀佛唐卡、清代金刚手菩萨唐卡和清代莲花生传记唐卡等尤其珍贵和突出。如宋代无量寿佛坛城唐卡。其中央绘无量寿佛,上面绘有上师和双鹿,四角绘有金刚手菩萨和上师,下面绘有财宝天王和骑羊护法等神像。画面以红黑色调为主,构图以圆套圆、方套方的几何图案组成,由内到外在莲花瓣上绘菩萨、护法和明妃等神像,风格古朴,手法细腻,寓意深刻。这种画风和构图原于典型的印度—尼泊尔构图形式,但从色调、材质和装饰上看是典型的早期卫藏地区的(宋)风格。是一幅罕见难觅的早期唐卡珍品。
清代旃檀佛唐卡也是一幅十分珍贵的唐卡。中央主尊绘旃檀佛和佛的两大弟子舍利弗与目犍连,主尊周围是龛形建筑,下面有七珍、八宝等供奉陈设。唐卡下面写有藏文题记,题记内容是对旃檀佛的赞颂,题记末有“北京雍和宫李画匠敬绘”题款。构图严谨,主题突出,色彩沉稳,线条流畅,具有清代汉地绘画的鲜明特点。根据题记内容和绘画题材分析,这幅唐卡是雍和宫李画匠仿照雍和宫昭佛楼的供奉而绘制的。昭佛楼至今仍然存在,在雍和宫最后一进院落,万佛楼的右侧,坐东朝西,佛像坐北朝南,里面供奉的旃檀佛像是乾隆母亲钮钴禄氏出资铸造的,被誉为雍和宫三绝之一。由此可见,这幅唐卡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于研究雍和宫历史、雍和宫昭佛楼清代面貌、清代唐卡风格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这幅唐卡曾在2007年春节鉴宝大赛上获得银奖。
金刚手菩萨唐卡是一幅清代黑卡,在形式上十分独特少见。其画面以半透明黑色作底,用金液勾绘金刚手菩萨。菩萨像采用“曲铁盘丝”技法,背光则用“晕染法”描绘。画面线条劲健流畅、刚柔相济。在整个昏暗的画面里,金光闪烁,威猛无穷的金刚手闪亮登场,给人有呼之欲出之感。这幅唐卡属于典型的新门塘派黑卡,也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曾被1998年台湾出版的《藏传佛教艺术品精粹》收录出版。
莲花生传记唐卡是一套组画,在题材上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莲花生是古印度乌仗那国(今巴基斯坦)人,吐蕃赤松德赞为政时期,应邀来到吐蕃传法,参与了吐蕃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的兴建,传授深奥密法,并在吐蕃埋下了许多神秘的佛教经典和圣物。在吐蕃传法过程中,他大展神威,降服吐蕃地方神灵,使之皈依佛教,以神奇、坚强、无所不能的形象至今仍矗立在千万信教者心中。这套以莲花生故事为题材的唐卡,全面系统、生动地描绘了莲花生神奇的一生。用料讲究,画艺精湛,形象生动传神,是清中期西藏唐卡艺术中的上乘之作。尤为难得的是作为一套九幅,全部保存完好,显得弥足珍贵。
在西方世界,西藏唐卡与佛像一样一直受到收藏家的喜爱和追捧,市场十分火爆。在2006年美国举行的亚洲艺术品拍卖会上,唐卡是最为显眼的拍卖品类,成交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我们相信,在西方世界的影响下,国内唐卡市场会很快火爆起来,成为继佛像之后又一个亮点。目前国内唐卡市场处于不温不火阶段,现在收藏正是大好的时机。这次本公司为唐卡收藏爱好者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不可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