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古玩市场,假货占很大成分,要想淘到真东西,概率微乎其微。一个周末,笔者11点钟才赶到古玩市场,只想转悠一圈就回家,却在一个光线昏暗的地摊上发现一枚古银锭。我反复察看成色、铭文和包浆,用手掰测硬度,断定是件真货,随即向摊主问价,也许摊主已卖惯了假货而不识真东西,竟开了个50元的超低价,我佯装砍价,很快就到手了。我好纳闷:今天在我之前已经过成百人的“扫瞄”,其中还有不少是开古玩铺的老行家,为何视而不见?可能他们都有对地摊货不屑一顾的心理,让“鱼儿”漏网了。
现在地摊上的假银锭、假元宝、假金砖还真不少见,但那些“元宝”上往往铸有某朝某代皇帝的年号,或某省某府铸造等字样,都是楷书阳文,十分漂亮。而我购得的这枚银锭有些丑,灰蒙蒙,正面有“大庆关厘金局”6个字,字迹不太工整。银两是古代的货币,铭文只是识别的标志,无需请书法家题书,故我不太在意。当时我并不知“大庆关”在中国何地,但肯定不是当今产石油的大庆市,这需要查阅历史地理学才能知道。
大庆关,原名蒲津关,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改称大庆关。明代置巡司厘金局于此,为陕西、山西间黄河重要渡口,民国初年废止。现在属于陕西省大荔县所辖,位于大荔东南的黄河西岸。这样就确定该银锭应是明代之物了,并且还是官方监铸的。我用天平精确测得重量是304克,比重为10.4,按明代计重标准:每斤(老秤)16两,重596.8克,该银锭实重为8两1钱7厘,扣除“火耗”,故是实足的“半斤锭”,可见明代官方课税机关浇铸 纹银,分量还是实足的,是老百姓信得过的。
大庆关位居陕晋两省之间,离河南省的陕州、洛阳很近,可以说是三省黄河船运的要冲,也是中原、华北与西北地区物资交流的集散地,明王朝选择此处收税,确实是英明之举,把收得的碎银浇铸成标准的银锭,有利于商贸和繁荣经济。银子是贵金属,按照2006年9月的市场价:每克值人民币3.4元。纹银也称足银,含银量93.54%,因此该银锭按纯银计价,应该值1000元人民币,至于它的历史文物价值怎么计算呢?物以稀为贵,明代的银锭存世量不会太多,具体到“大庆关厘金局”铸的银锭至今尚存几锭,我查找不到相关的资料。因此,它的总价值,只有请有关专家来估算了。
我淘得这枚银锭之后有一反思:在如潮般的赝品之间,在不屑一顾的“垃圾货”中,要克服心理误区,其实还是有漏网之鱼的。不过,淘要淘得仔细,这样才有可能取得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