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 1956 年 8 月出生,河南省开封市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山水画艺委会委员,开封市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开封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卫辉市美术家协会顾问。自幼在卫辉市成长、上学,参加工作后离开卫辉。先后在开封、三门峡、济源、临沂举办个人画展,艺术成就被河南省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专题报道,出版有《王一鸣中国画选》、《中国画百杰作品选》,从1985年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从事美术教学,培养书画人才近千余名,写论文近二十余篇。 擅长山水画创作,风格明快,笔墨酣畅,神韵天成,显示出浑厚的传统功力和富有生机的时代气息,适应了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被各级博物馆和各界人士所收藏。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展并获奖,其中不少作品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并作为书刊插图。个人简介载入《中国现代美术家大辞典》、《中国美术年鉴》、《国际美术家大辞典》等辞书中。 
河南收藏网张祥龙与开封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画家王一鸣留影 王者风范画中情 一鸣惊人写汴京 ——记著名城市山水画家王一鸣 ■傅世光 古城卫辉,地处中原,南临滔滔黄河,西依巍巍太行,历史上素有“南通十省,北拱神京”之称。黄河、太行的灵秀,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并非偶然。在老一辈艺术家秦岭云、卢光照的影响下,有作为的中青年画家正在茁壮成长,著名城市山水画家王一鸣就是太行、卫水蕴滋之秀,他凭借手中之笔,展现惊天画卷,高歌动地诗篇,绘锦绣中华,写古城汴梁,有王者风范,一鸣惊人。 王一鸣生在卫辉,长在开封,他自幼喜欢绘画,虽然参加了工作后他子承父业从事医疗工作,但从骨子里透出的对绘画艺术的热爱使他对画笔恋恋不舍。 197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终生和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一年,五台山著名画师法成师傅患病住进了河南省结核病医院,当时王一鸣的父亲正好在法成师傅所看病的科室当主任。到医院看望父亲的王一鸣便和法成师傅相识。也许是心有灵犀的缘故,法成师傅喜欢上了王一鸣,便教他画画,还赠给王一鸣一些绘画方面的书。 认识法成师傅后,王一鸣对绘画就不单单停留在喜欢上,而是按照法成师傅赠送的《芥子园画谱》等教材,开始钻研起绘画艺术。一年后,他的画技有了长足进步,深得法成师傅的赏识。1980年,王一鸣背起画夹,跟随省书画院著名画家刘书民到太行山写生,此举,奠定了他一生从事美术事业的基础。 要说太行卫水蕴育了王一鸣的灵感,那么古城汴梁就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开封的陋街旧屋,老槐小巷,古塔陈迹等等都向他绽放出千古之美和人情之美。这七朝古都的开封,世世代代的老开封都居住在这里繁衍生息,因而他所描绘的这一切便都是这里老开封人生命的血与泪所凝聚的啊!而这里的每一点改变也都展示出当今开封人前进步伐中的喜与乐。当明天这一切又全都改变之后,那王一鸣的这些作品便也都成了历史的见证与珍宝了。 王一鸣是当代山水画坛颇具个性与独创精神的画家,他身居古都便以一系列表现城市风光和都市生活山水创作开创了“城市山水画”这一新的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这是一个开拓性的创举,他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和个人的独特风貌,有一股清新奇丽、灵透空濛之气。没有因袭循短之感,却有新颖独特之趣。既保持了中国写意画的酣畅、淋漓,又吸取了西画抽象造型的自由。点、线、面归纳入黑、白构成的形式框架,运用的灵活自如,塑造出他胸中的梦的世界。 他的作品“古城汴京”、“汴梁新貌”跳出了板滞、僵直之弊,把古城墙与现代高楼大厦结合起来、相映成辉。用笔潇洒自如、粗率中显出大刀阔斧的气概,特别是那错落有致的楼层,前景交错涌动的人流和车辆,真是车水马龙,加之那繁茂的树荫涌出了城市的活力。 作品“御街风情”作者用精致的笔法,重视水墨和线条在画面中发挥的奇妙功能,讲究虚实变化和大的疏密、黑白、浓淡的对比,大片颜色板而不滞、直中有曲、曲中有韵,色彩辉煌而又有雅气之感,反映的开封都市风光、到处闪耀着七朝古都的古典文明,繁华的光辉,创造出人们心仪中神圣、庄严的城市。 “开封胡同”是开封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者采取了点、线、面与色彩的有机结合、强化了作品的感染力和抒情性,使作品独具艺术魅力。尤其是他的国画长卷“汴京八景”,集诗书画意于一体,把开封美好景色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汇集于长卷之中,填补了古人没有留下完整的“汴梁八景图”的空白。 作品《日月不管人间事》。画面那深邃浩茫,超时空的日月并行,建筑群飘浮云雾之间,神秘而旷达,令人暇思。感到作画者深沉的呼吸、思考、希冀。《海市蜃楼》似梦非梦,画家的思绪徘徊于奇幻的天地之间。传统水墨技巧充分发挥了优势,水与墨相互渗透,正表现了视幻觉的变化莫测。《山城印象》是物、我两忘,又是主、客观交融。是客观造化的山城,又是梦呓的山城。墨块排列、线条交错,音律的节奏徐徐有声。作品《初春》,它似乎又让我们从梦中苏醒,返回人间清旷、水天一色的原野,这是作者对我们生活环境真挚的、细腻的爱。这爱还表现在《正月初一》那银子般的世界里,大地一片浩白,村落栖息在漫天大雪的迷蒙之中。村舍里忙了一年的农人,正沉浸在团圆的幸福中,笑语正弥漫在团圆的幸福中,笑语正弥漫在飞雪中向原野飘散。一鸣的爱多么纯净而又静谧。没有喧嚣、没有瑕疵。 总之,王一鸣的城市山水画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形成了一种势力,一种倾向,集中西艺术精华于一体,以现代审美为原则,坚持在生活中撷取创作美感,他的作品到处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和个人的独特风貌。观看王一鸣的作品会使你耳目一新,很有启迪。他的画形成了自己的鲜明艺术风格,他的劳动是开拓性的,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说一鸣惊人真不为过。 这些成绩对他来说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是耕耘不止。且听著名画家丁中一对他的评价:“一鸣是个不知疲倦,一天内除了画画还是画画的人,因为这会给他带来无穷的乐趣。当毛笔饱蘸水分和墨色一起融渗在纸上时便是他神采飞扬不知所措之时。他用笔神畅不作扭妮与滞疑,率直而为。故而笔笔着纸直抒胸臆,作品让人一目了然,毋劳你费神思量。这便与他的为人与个性全然地一致了。一个热情而不知掩饰之人,他的心扉也永远是这样地向人敞开着的。诚挚令他的作品也是如此地豁达与单纯。这也就是一鸣的艺术与艺术之路。” 在开封第二十四界菊展期间,在他的努力下,成功的和西安国画院举办了联展,档次之高,规模之大,这在开封上属首次。2006年12月10日,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开封美术家协会、开封国画研究院写生基地揭牌仪式在卫辉石包头乡顺利进行,明年将有数千名学生在这里实地写生,为画家和学生铺路搭桥,为家乡旅游事业的发展洒下了汗水。 画如其人,王一鸣不仅画画的好,人品、人缘更好,他治艺严谨,不故弄玄虚,不盲目追随任何哗众取宠的途径,走自己的路。为人处事热情、热心,朋友遍天下,一天到晚的奔忙,乐此不疲,交朋友,助人为乐是他的性格,有更多的精品问世是他的追求,祝一鸣先生艺术路上勇攀高峰。 (作者为《华夏精英》杂志社社长兼总编、中国比干书画院院长) 诗情画意一肩挑——记著名山水画画家王一鸣 刘永安(《开封日报》) 王一鸣有大家风范,欣赏他最近两年的得意之作《汴京八景图》,一种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感觉油然而生。同时,你还会感觉到他的作品中有着一股清新奇丽、灵透之气,使人处在一个诗情画意的仙境之中。 记者和王一鸣结识已有数年,看到他的作品,总能感受到他的求变、求真、求美心理。在中国开封第23届菊花花会开幕之际,记者又一次走进王一鸣的画室,欣赏他的作品,与之畅谈。 已近知天命之年的王一鸣系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任开封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开封山水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和开封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王一鸣自幼喜爱绘画,虽然参加工作后他子承父业从事医疗工作,但从骨子里透出的对绘画艺术的热爱使他对画笔恋恋不舍。 197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终生和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一年,五台山著名画师法成师傅患病住进了河南省结核病医院,当时王一鸣的父亲正好在法成师傅所看病的科室当主任。到医院看望父亲的王一鸣便和法成师傅相识了。也许是心有灵犀的缘故,法成师傅喜欢上了王一鸣,便教他画画,还赠给王一鸣一些绘画方面的书。 认识法成师傅后,王一鸣对绘画就不单单停留在喜欢上,而是按照法成师傅赠送的《芥子园画谱》等教材,开始钻研起绘画艺术。一年后,他的画技有了长足进步,深得法成师傅的赏识。1980年,王一鸣背起画夹,跟随省书画院著名画家刘书民到太行山写生。此举,奠定了他一生从事美术事业的基础。 在太行山写生的6天里,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太行山的山山水水,特别是“人造天河”——红旗渠的壮举,给王一鸣的心灵震动极大,他发誓要成为一名画家。 在以后的绘画过程中,王一鸣注重从生活中获取营养。他是一个勤劳和认真的人,祖国的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他写生的足迹。针对每一个景致,他会一丝不苟,认真描绘每一个细节,并着意去捕捉那灵动的东西。30余载的画坛耕耘,他坚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游历名山大川开阔了他的胸襟。由于勤奋加灵气,他的绘画才能很快显露出来。其作品不断在全国及省美协组织的比赛中获奖。 王一鸣画的山水画有新颖独特之趣,画风既保持了中国写意画的酣畅、淋漓,又吸取了西方画抽象造型的自由,点、线、面归纳入黑、白构成的框架,灵活自如地运用,从而塑造出他胸中的梦的世界。 王一鸣是开封人,自然会多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开封的大街小巷。他要将开封这座美丽的城市展示给后人。为此,他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将自己的爱融入在画笔之端。他的国画长卷《汴京八景图》集诗情画意于一体,把开封美好的景色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汇集于长卷之中,填补了古人没有留下完整的“汴京八景图”的空白          作品代理电话:13937354188 邮箱:henanshoucang@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