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锐的反应能力与规范的运作,使有100多年历史的苏富比,仍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拍卖业也进入繁荣周期,苏富比2006年的收入达到6.65亿美元,其盈利则上升了70%。它与佳士得两大巨头的垄断,也令其他拍卖行面临新的整合。 如今,世界艺术品市场总值的70%被两家“百年老字号”的拍卖行控制着,苏富比就是其一。它的成长经历也许可以带给中国拍卖企业一些启示。
苏富比的主要业务包括美术品、古董、装饰品、珠宝等拍卖。一般来说,拍卖行每年举行春秋两季拍卖,并按成交价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获得利润,因此其每年的大部分收入都是在春秋两次拍卖会的四周内实现的(苏富比65%的收入来自于此)。此外,苏富比也为私人交易充当经纪人和交易商,并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借款人可以用艺术品作抵押进行贷款,利息比银行略高。这项业务的收入虽然只占公司收入的2%,但是通过贷款业务,苏富比与艺术品的拥有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而这些人很可能成为公司未来的客户。
苏富比目前有三个主要的分公司,分别设在纽约、伦敦和香港。其2006年1.07亿美元的总利润中,纽约和伦敦的业务占了大部分,6%来自1973年成立的香港分公司(图1)。2007年的苏富比香港春拍中,首场拍卖总成交额就超过2亿港元。苏富比目前还没有在中国内地展开拍卖业务,但今年其成立了北京办事处。
百年传奇:随全球经济发展周期性起伏
苏富比的创始人塞缪尔·贝克(Samuel Baker)的第一笔交易是1744年在伦敦拍卖一批藏书,获得876英镑收入。塞缪尔辞世后,他的侄子约翰·苏富比(John Sotheby)继承了这份家业,苏富比拍卖行由此得名。
在苏富比起家的年代里,作为现代拍卖行业重头之一的画作交易,仍被私人交易商(如画廊等)所垄断。直到二战后,苏富比的掌权人成了彼得·威尔逊(Peter Wilson),在他的带领下,拍卖行逐渐打破了交易商对画作市场的垄断,苏富比也因此迎来了黄金时代。他在上世纪50年代初抓住了印象派与现代绘画受到欧美收藏者的关注这一趋势,推出了定位专拍的模式,令印象派及现代画作的拍卖成为苏富比的看家项目。
威尔逊也比对手们更早地意识到艺术品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1955年,苏富比在纽约设立了办事处,并在1964年收购了美国最大的美术品拍卖行帕克-伯尼特(Parke-Bernet),开始在北美市场特别是印象派和现代作品上大展宏图。1967年苏富比在巴黎、洛杉矶、休斯敦的办事处开始营业,其后它继续扩张增加。1977年,苏富比在纽约证交所上市,得到了22倍超额认购,股价在18个月内翻了一番。上世纪80年代,苏富比陷入了收购危机,美国人阿尔弗雷得·陶布曼(A. Alfred Taubman)成了最后的赢家,苏富比也被私有化。1988年,在艺术品市场的辉煌中,苏富比再次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