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配合白马寺寺院西侧的印度佛殿建造工作,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在该区域进行了发掘。共布探沟及探方5个,总共发掘面积450平方米(图片1)。在寺院兴建印度佛殿选址区域,发现了北魏时期的灰坑;选址区西侧发现可能是古代白马寺西侧围壕遗迹。由于发掘面积所限且出土遗物较少,详细情况不太明晰,有待于日后进一步工作。在印度佛殿选址区域的西侧,发掘清理出唐宋时期窑址5座(图片2)。

窑室平面形制多样,包括马蹄形窑室、方形窑室、圆形窑室。火膛除一座为方形外,其余均为弧形火膛。挡火墙形制除两座为生土隔墙,其他砖砌隔墙。


窑址内出土的遗物以建筑材料占据大多数,长方砖、方砖、筒瓦、板瓦、兽面瓦当(图片3)、兽面滴水(图片4)等等,其中还出土有相当数量的琉璃瓦(图片5)。长方砖的出土数量最巨,此次出土的素面长方砖以及手印纹长方砖,具有明显的唐代特征。窑址内出土的板瓦和筒瓦以及琉璃瓦残片,同样也与洛阳地区唐代建筑材料具有相似性。发掘中出土瓦当以兽面瓦当居多。隋唐洛阳城内曾经出土过近似的兽面瓦当,有学者整理认为此类瓦当应该是北宋西京时期的瓦当。北宋皇陵永定陵上宫和永定禅院出土的兽面瓦当也与此类似;洛阳龙门奉先寺遗址的金元时期堆积内出土的兽面瓦当亦与此次发掘所获兽面瓦当形式相类。

此次发掘的2组5座窑址的年代,初步断定应该是唐代中期或可延至北宋西京时期。窑址的性质应该是为兴建唐宋时期白马寺寺院的砖瓦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