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功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正宗的中国功夫。中国功夫惊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武功,名扬四海,在我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少林武功,起源于古代嵩山少林寺,并因此而得名。佛门以清净为本;僧人以慈悲为怀。作为禅宗祖庭的嵩山少林寺,素以武功为人敬仰,流传千古,闻名于世!相传北魏孝昌3年,印度高僧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传授佛教的禅宗,由于终日面壁静坐,不免筋骨困倦,加上在深山老林,野兽不断侵扰。为了驱倦防兽,健身护寺,达摩等人仿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按照身体的各种动作,编成健身活动的活身法。达摩在空暇时间,练习了几手用链、棍、杖、剑等防盗护身的动作,后人称之为达摩链、达摩杖、达摩剑。此后他又吸取鸟兽、虫鱼、飞翔腾跃之姿,发展活身法,创造了一套动静结合的罗汉手。这套健身术,后经历代长期演练、综合、充实、提高,逐步形成了一套拳术。共达百余种,武术上总称少林拳。南北朝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形势的需要,要求少林武功向精湛的技击方面发展,开始实行了有组织的、严格的僧兵训辣。每日晨光曦微,师僧们同起而习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四季不断,苦练武艺。隋唐之际,少林武功,已享盛名。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喜爱拳术,而且不少拳法,是他创造的,曾将他的拳书藏于少林寺。到了金末元初之际,少林拳有了较大的发展。少林派拳术大师白玉峰、觉远、李叟等人,精心研究少林拳法,并注意拳法的整理和传授。他们将少林拳中的罗汉十八手发展为七十二手,以后又发展到一百七十三手。五代十国时,高僧福居,特邀28家著名武术家,到少林寺演练2年,传授拳法。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也曾到少林寺传授棍术。少林寺僧,通过博采百家精华,发展少林武功。明代以来,少林寺演武之风极盛。凡来少林寺者,都要以观武作为游此古寺的高潮或结束。明人傅梅在作《少林寺》诗中说:二室赞元一径通,少林寺在翠微中。地从梁魏标灵异,僧自隋唐好武名。少林拳是长拳类代表拳种之一,广义的少林拳,指少林派,狭义的少林拳,指嵩山少林寺僧众传习的拳术。少林拳还包括少林寺中传习的兵械。在清朝,少林寺公开的传习内容是易筋经、八段锦,以及一些传统的导引健身术。由明末清初至清咸丰年间,少林拳术由外家拳参合内家,内外技法融溶,由原来重练外刚、主于搏人,向内外交修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