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一号石师道人,明·江苏省太仓县人,为王时敏之孙,幼受祖父直接指授,绘画上完全摹仿黄子久笔墨,干笔皴擦浅绛设色,自栩为笔瑞如金刚杵,但章法多雷同,缺少变化。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合称清初“四王”,又称“江左四王”。清初著名画家。
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一直混迹官场。聪明有才华,因专心画学,被召供奉内廷。绘画得祖父和王鉴的传授,也是走的临古路子,笔墨气味亦更醇厚,形式变化丰富。尤其喜欢临摹黄公望,笔墨生拙,韵味醇厚,在技巧方面,喜欢用干笔积墨法,先用笔后用墨,连皴带染,由淡而浓,由疏而密,反复皴擦,画面显得融和厚金。不过整个画面是一小片皴擦出来的,一幅画要数十天、月余才完稿,显得琐碎、重复,缺乏整体感和连贯之气。中年时期的作品,从摹古中脱出,形成自己的特色,笔墨比较秀润。从《富春山图》看出,此图画面云山秀水,用笔秀雅脱俗,没色清淡圆润,为中年山水画的代表作。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入直南书房,历任侍讲侍读学士,户部左侍郎,人称王司农。又受到王鉴指教,作画已显示出一种“熟而后生”的老练,全然不拘小节而直渲天然真趣。其主纂的《佩文斋书画谱》,卷帙浩繁、材料丰富。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奉命担任《佩文斋书画谱》编纂官和《万寿盛典》总裁官,与孙岳颁、宋骏业、王铨等人共同编写大型书画书籍《佩文斋书画谱》100卷,用3年完成。颇受康熙皇帝尝识。与王时敏、王鉴和王翚合称清代早期“四王”在“四王”中年纪最小,但成就最高。学生很多,逐渐形成一支独立的画派“娄东派”,为正统派。由于受皇帝赏识,学其风格者上千。此后“娄东派”左右清代300年画坛,对后世影响极大。清代山水画一蹶不振,这也是一大原因。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月十二日甲戍病卒,终年73岁。主要代表作品有墨笔画《仿巨然万山云起图》、《仿洪谷子山水》、《仿黄公望山水》、《仿房山青绿山水》、《画中有诗图》、《仿黄公望秋山图》、《草堂烟树图》、《云山无尽图》、《夏山旭照图》、《江山清霁图》、《林壑充泉图》、《云山图》、《平林罨翠图》等。著有《雨窗漫笔》、《罨画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