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徽宗赵佶(1082-1136),是宋神宗第11子,宋哲宗之弟。哲宗时封遂宁郡王,进至端王。元符三年 (1100) 正月,哲宗崩,无嗣,以皇太后意迎立为帝。历年号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在位25年。期间重用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勔及杨戬、高俅等,时人指为“六贼”,终致朝政日非,国式渐微。宣和七年(1125)十月,金完颜宗翰、宗望分兵两路大举南下,逼宋称臣。危亡之际,徽宗仓皇禅位于子赵桓,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6年) 12月,金兵攻破东京,废赵佶和赵桓为庶人。1127 年3月底,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数千人,以及百工技艺、仪仗、冠服、礼器、藏书等押送回金国,北宋亡,史称“靖康之难”。后受尽屈辱,于1135年4月卒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作为帝王,宋徽宗因“疏斥正士,狎近*谀”,“溺信虚无,崇饰游观”,终致国破家亡,在历史上备受贬斥。但作为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艺术家,宋徽宗艺事超群,于书画、古琴、品茶、弈棋、蹴鞠、奇石等,均有着精深的研究。
赵佶自幼钟爱书画。据蔡绦《史补》云:“上在藩潜时,独喜读书学画,工笔札,所好者,古器、山石,异于诸王。”做了帝王之后,依然淡薄权欲,痴迷艺术,对美的追求近乎苛刻。他曾说:“朕万机余暇,别无他好,惟好画耳。”[2] 在书法方面,他学褚遂良,薛稷的瘦劲,然后再秉之以风神,出之以飘洒,卓然自成一家,自号“瘦金体”,犹如冲霄鹤影,掠水燕翎,高迈不凡而又轻盈无迹。其笔势飘逸,意度天成,飘飘乎宛若仙风道骨。南宋楼钥曾目睹过徽宗真迹,称其“笔力超迈,高掩前古,自出机杼,真书禊序于青缯中,虽日出于薛稷,而楷法精妙,何止青出蓝而已”,还说他的字“至今如新,势欲飞动。”
在绘画方面,他的花鸟、人物、山水,描绘工细入微,尤其是花鸟画,设色均净,富丽典雅,笔墨精妙,造型生动,神形兼备。据记载,他画鸟用生漆点睛,隐出纸面。《画继》说他“独于翎毛,尤为注意,多以生漆点睛,隐然豆许,高出纸素,凡欲活动,众史莫能也。”[3]据史籍记载,赵佶曾命令画院画家将宫苑中异花珍禽一一图绘,凡15种为1册,累至千册,名曰《宣和睿览册》。宋徽宗崇信道教,大兴道观,至政和七年(1117)自封为“教主道君皇帝”。道教的崇信虚无酷好玄学,主张归真返璞等等,均渗透于徽宗的笔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