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泠印社拍卖总经理陆镜清
考验对拍卖公司是有好处的
当代艺术: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人士对金秋拍卖忧心忡忡。而西泠印社却在此时的秋拍中设立了“名家西画•当代艺术”与“当代中国雕塑”两项与当代艺术相关的专场。这有些让人不能理解,您是怎么看待贵拍卖公司做出的这次拍卖决策的?
陆镜清:我认为金融危机和艺术品拍卖市场有一定的关联,但是没有必然性。因为艺术品市场是精神领域范畴的一个市场,它不等同于房地产和金融市场。我认为它们有质的区别,这是关键的。所以说把金融危机看成是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危机,我认为是不成立的。至于说我们从今年上半年的“首届中国雕塑专场”、今秋的“当代艺术”相关的两项专场,我们是按照艺术品市场自身规律的发展来做出这样的一个拍卖决策的。
当然我们也考虑到金融危机,这个金融危机会影响一部分资金,因为资金的流向和它有关系,但是我感到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对艺术品的收藏是积极因素,而不是消极因素。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认为有几点:
一、金融危机使大量的艺术品开始流入这个市场。流入这个市场,也就是使人们能够有机会在这个市场上得到真正的有艺术价值、有史料价值、有文史价值的一些艺术品,这可以说是多少年难遇的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在流通的过程中,使整个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传播,我认为从这个角度是积极的。
二、从稳定有序发展的角度来讲,当艺术品市场从第一代、第二代收藏转变到第三代收藏的时候,这种转变对稳定艺术品市场起到了一个很积极的作用,因为大藏家在慢慢的增多。市场需要稳定的决定因素是:藏家越多,这个市场越稳定。
三、金融危机会带来这个市场优胜劣汰的过程,就是从无序逐渐到有序的一个发展过程。不按照艺术品市场发展规律的一些企业或者一些公司都将会被淘汰。
这样的金融风暴或金融危机的过程,是让艺术品市场更趋于健康、更趋于规律的发展过程。从表面上看,这个市场好像在缩小、艺术品价格在下降,但这也是为下一次的高峰做一些准备。我认为艺术品市场总是按照自身的规律进行的,它总会是螺旋形、波浪形的向前发展,一味上涨的艺术品市场一定是不健康的。所以,我们在制定我们的这次拍卖决策时,当前国际的经济背景是最主要的。我们从数量上会相对缩小一点,从作品上我们会选择一些更有艺术价值的,质量更高的艺术品。我想金融危机不会太大的影响我们艺术品的专场,在比较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的背景下,这也只是对拍卖公司一次考验,考验对拍卖公司是有好处的。
距离拉大与缩小是暂时的
当代艺术: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可以说是长江三角洲区域拍卖行业的领航者,面对北京区域与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拍卖行业距离逐年拉大的现实,作为此行业的重要负责人之一,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您觉得长三角的拍卖公司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局面?
陆镜清:从文化的角度,我认为距离的逐年拉大是暂时的,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一定会朝着符合这个地区的文化,符合中国整个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为什么我说“地区的文化”?比如说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一个区域的文化适合于一些文人雅玩的作品,我认为今后的传统书画市场一定会在长江三角洲。至于距离逐年拉大的现实,是因为长江三角洲的市场没有把握好这个机遇,从而丧失了这个地位,但这地位的丧失是暂时的。
从经济的角度,我认为长江三角洲富裕的经济背景,在中国经济中处于举轻若重的地位,这是艺术品收藏的必然条件,所以所谓拉大与缩小是暂时的。
看待艺术品市场,应该从50年、8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看待。我不赞成从短暂时间来看待这种暂时性距离拉大的问题。现在的拉大不等于今后,而且现在是艺术品市场的初级阶段,从我认定的这个角度看,是有了拍卖公司这个市场,才开始进入所谓的“艺术品市场”的概念的。十五年前都是私下交易、店面的交易,从数量、影响、关注度上都是很小的。从九三年有了拍卖公司,中国艺术品的市场才真正拉开序幕。不管从规模上、从社会的关注度上,都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而1997年《拍卖法》的推出,又从法律上保障了这个市场的稳定。
我认为长江三角洲拍卖行应该从两个方面去面对距离逐年拉大的局面:
一、应该从自身当中找原因。拍卖公司在从自身的建设当中,自身的综合的考量方面是不是有问题。
二、艺术品市场有它自身的规定,从这十年看来,南方相对较弱。再过十年,二十年,南方慢慢起来了,在一定艺术品门类当中超过了北方,这完全是有可能。至于说北京强是有很多的因素,北京市中国的首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这个“强”有必然的原因,每一个国家的首都都是很强的。
如果把长江三角洲跟珠江三角洲相比的话,那可以相提并论。但长江三角洲和北京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很难相提并论,因为北京是首都。
当代艺术建立在国际的平台上
当代艺术:现在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品最大的消费能力,是否主要来自海外?
陆镜清:当代艺术是建立在国际平台上的,它的衡量标准,应该与国际平台相提并论。而中国艺术品,或者其它类型的艺术品是在中国的平台上。当代艺术为什么比古代艺术品价格高那么多?那是因为它在国际的平台上,中国的传统艺术品还不能达到在国际平台上交流、对话。这里面可能有一种文化、民族的差异性,它有一个接受和理解的过程。而当代艺术是在国际的平台上的对话和交流,所以说它的买家很大程度还是在国际上。
当代艺术:培养本土收藏家对于拍卖行来说,是否可以提到一个战略性的高度?
陆镜清:对收藏家的理解,我认为现在很多人把“藏的”就看成收藏家,这不是一个概念。收藏家有自己的收藏体系、收藏理念,有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像民国时期的吴凡、钱镜塘这些都可称得上是“大藏家”。我们现在可以说没有真正意义的收藏家。所以我很难说有什么战略性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很难说。
只要是市场肯定有泡沫
当代艺术:今年的香港苏富比秋拍,亚洲现、当代艺术的成交率、成交额比前两年有所下滑,您是怎样看待这样的拍卖结果的?
陆镜清:我认为一方面它本身的平台和国际金融更接近,国际的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影响了当代艺术的收藏。这个是比较贴近的,它是当代艺术在国际平台上的交流与对话。所以说它的国际金融背景很严峻,它的成交率下降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是当代艺术自身的原因,比如说当代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有个别现象的回归。前段时间价格太高了,出现了一些泡沫,现在逐渐地下来,这是很正常的。所成交的百分比是符合现、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规律的。
当代艺术:现在是挤泡沫的一个阶段。
陆镜清:一个没有泡沫的市场,是不能称其为市场。只要是市场肯定有泡沫,但是泡沫掌握在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中,才是最健康的市场。
当代艺术:与今年春拍相比,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今年秋拍艺术品的征集情况,你感觉效果如何?
陆镜清:跟春拍相比稍微有一点难度,因为这个市场刚刚遭受金融危机。但我们总体的征集情况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受影响的话,我们今年首届的“宫廷专场”也不会推出了。我认为拍卖公司是否能够拍好,关键还在于拍卖公司本身的收藏、自身的完善。这是我做拍卖最重要的经验总结。
艺术品是人类信仰、追求的一种慰籍
当代艺术:相比去年秋拍的结果,您觉得今年的春拍会有什么不同吗?
陆镜清:从收藏群体的结构方面,收藏群体逐渐向喜欢收藏的人发展,原来相对投资、投机的行为相对会减少。
从收藏群体的性质方面,人们更注重的是有艺术价值的收藏。因为喜欢作品而收藏,而且相对比较谨慎。哪怕是投机行为也是相对谨慎的对待。我想说的是,这个市场一定不会受金融危机太大的影响,它一定会健康的发展。因为它区别于房地产和金融市场,是精神领域的市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所以,我认为只要有人类的存在,艺术品市场就存在。因为人们都需要有精神上的需求,那么这个市场就一定会存在。相对于金融,艺术品拍卖市场太渺小了,金融危机对它是不会有太大影响的,它只是人类信仰、追求的一种慰籍。
2003年“非典”的时候,艺术品一下子起来了,像是人们认识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是追求精神的东西,人们现在从追求物质向逐渐追求精神转变了。可能这次金融危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人们领悟到艺术品,应该藏点儿艺术品。艺术品拍卖市场一定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