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品

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地产品--商城茶油
油茶,别名茶子树、山茶等,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油茶是常绿长青树种,生长期可达百年以上,具有显著的美化环境、保持水土、阻滞林火、调节气候等生态效益。油茶种子含油率达到28%—36%,商城茶油就是加工油茶种子后生产出的食用油。
商城县有油茶文字记载的历史见于明嘉靖30年(1551)的《商城县志》,距今约450多年。县志将茶列入梅、杏、桃、李、樱桃、梨、栗、枣、柿、藕、石榴、核桃、葡萄等“果之类”,可推测出茶果就是用来加工茶油食用的。而商城民间流传对油茶的栽培和茶油的加工利用,比史科记载的更为详尽。特别是商城县南部山区的农民不仅世代掌握了油茶的栽培和茶油的加工技术,而且对茶油的食用,药用性能以及茶子榨油后的副产品——茶饼的利用,都有独到之处。如用茶油治疗烫伤,涂抹面部及头发,防止面部皱纹和头发干燥等;用茶饼沤制肥料,配制农药,妇女用茶饼洗衣物,洗头发等。甚至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山区还有不少农民仍保持着这种传统习俗。
商城茶油的加工工艺自2000年以后,以商城长园野生茶油有限公司代表的现代茶油加工企业,开始了对茶油的机械精炼加工,进入了工厂化生产。长园野生茶油有限公司生产的精炼茶油,不仅保持了传统工艺茶油的功效,而且还在色香、味、保健、理疗效能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地改进和提高。商城县委、县政府对商城茶油这一古老而又新兴产品开发利用,十分重视。在实施生态立县,打造名牌战略中,将茶油生产和茶油加工列入了重要发展规划。目前,商城油茶总面积已发展到16万亩,年产茶籽16000吨,产精制茶油3200吨,实现产值1.28亿元,在富民强县的整体布局中增添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柱产业。
由于商城县独特的地理、土壤、环境及先进的加工工艺,使商城茶油具有无可比拟的品质优势。商城茶油的原产地商城县,位于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属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这里远离城市和工业区,群山叠翠,山势险峻,沟壑纵横,人烟稀少,山明水净,空气清新。其野生油茶树历经千年,一年四季云滋雾养,饱含日月精华,天地灵气。商城茶油就是取自商城县野生茶树籽加工制成的植物油。以“长园”野生茶油为代表的商城茶油,沿袭古老传统,选取优质野生油茶籽,运用现代先进设备和工艺精炼制作,其油质清亮、风味淡雅,既保存了商城茶油的传统本质,又符合人们崇尚自然,提升生活质量的需求。商城茶油的质量特征,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商城茶油品质优良。商城茶油选用野生油茶籽,采用低温压榨工艺,不经过任何溶剂处理,未使用任何添加剂,不含黄曲霉素胆固醇,富含单不饱合脂肪酸。油性稳定,油烟少。商城茶油比大豆油、花生油等植物油及其它地方所产茶油的油酸含量高,高达92.4%。
商城茶油食用及药用功效明显。经过湖北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验,商城茶油富含对肌体组织的新陈代谢影响最小的油酸和亚油酸,对维护肌体健康,抑制和预防高血压、心血管等疾病有明显的作用。首先,商城茶油对抑制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多个环节都有有益的作用。其次,商城茶油能降低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等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其三,商城茶油可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清除体内脂质超氧化物的作用。其四,商城茶油丰富的LCP长链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对胎儿及婴儿的营养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有重要作用。
人们在长期食用商城茶油后,发现它的营养保健作用也非常明显。一是可增加母乳,对胎儿的正常发育十分有利。二是可利气、通便、消火、助消化,对促进骨骼等身体发育很有帮助。三是中老年人食用可祛火、养颜、明目、乌发、抑制衰老、延年益寿。商城茶油在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今天,理所应当在地成为人们健康食疗的首选食用油。
商城茶油下料为茶粕,茶粕经深加工可制取脱脂茶粕,从中提取皂素,皂素具有一定的溶血性,对于冷血动物具有杀除性,故可用于水产养殖业的清塘原料,有利虾蟹的脱壳,且对农田杀螺、蔬菜种植杀蚯蚓等虫害有帮助,对改善水质、杀灭草坪绿地的地下虫害也有一定效能。因此深受日本、韩国、台湾、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欢迎。脱脂茶粕无污染,无残毒。清塘后经水解后的茶粕余渣仍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纤维,能被水生动物当作饲料而充分利用,是养镘、养虾、养蟹等特种水产养殖的最佳原料。脱脂茶粕中含有糖份单宁及丰富粗蛋白、粗纤维、淀粉等成分,对牲畜有一定的适口性,因此是生产生物蛋白饲料的重要原料。 近年来,商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商城茶油的开发工作,始终把茶油产业作为生态立县和再造“山上商城”奋斗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山外拓市场,科技创高效,改制增活力”的基本工作思路,做大做强茶油产业。2002年3月,中央电视台《田野》栏目播出了“油菜香自深山来”的专题节目,以大量丰富的画面和数据,详尽介绍了来自河南省商城县的茶油。商城茶油有益人体健康的独特魅力,一下子紧紧抓住了亿万热爱健康观众的心,受到各方的关注,商城茶油由此走出了山门,享誉大中城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大家对自身的健康将愈来愈关注,因而,集色、香、味、保健理疗诸功能于一体的绿色食品——商城茶油,将会有更大的市场需求和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成为走出山门,叫响全国的一个主打品牌。

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地产品--商天麻

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地产品--商天麻

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地产品--商天麻
天麻,别名赤箭、独摇芝、定风草、离母草、合离草、神草、鬼督邮等,属兰科天麻属植物。对天麻的命名,我国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赤箭以状而名,独摇、定风以性异而名,离母、合离以异而名,神草、鬼督邮以功而名。”
在商城,天麻又称“仙人脚”、“无风自动草”。这与古籍对天麻的描述“根如人足,又云如芋,有十二子为王,有风不动,无风自摇”是一致的。可见商城县劳动人民对天麻的发现、认识与利用历史之悠久。
天麻是一种奇特的植物,无根、无叶、无叶绿素,不能自养生活,必须与一种叫密环菌的真菌结合,以吸收密环菌为营养才能生长繁衍。而密环菌则靠吸收木材的营养素生活。所以天麻、密环菌和林木形成了相互联系的食物链。据一些生物学家分析,天麻的祖先应是一种自养型绿色植物,是密环菌的受害者。在与密环菌的长期斗争中,弱者被自然淘汰,而那些在积累抗密环菌物质上显出优势的个体则得以生存,又经过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就改变了原来的自养生活方式,而成为对密环菌具有特殊依赖关系与控制能力的物种,即今日的天麻。
天麻在我国入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前,人们就把天麻列为治病的神药。《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天麻的功效为“杀鬼精物,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即指天麻可治疗脑神经疼痛,具有镇静安眠等作用。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公元659年唐朝李敬等人编修的《唐本草》就有天麻神奇功效的记述。北宋嘉佑年间苏颂编印的《本草图经》中写到:“天麻,今东京、京西、湖南、淮南洲郡亦有之。春生苗,初出芍药,独抽一茎,直上高三,四尺,如箭杆,青赤色,故名赤箭。”由于商城在唐贞观元年属淮南道光州,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属淮南西路光州,可见宋朝以前“天麻”在商城就已蜚声海内外了。 关于天麻的药用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较详细的说明,书中写到:“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增年,消臃肿、下肢小巧玲珑,寒疝下血;主治风湿、四肢拘挛、瘫痪不遂;小儿风痢、惊气,助阳气,补五痨七伤;风虚眩晕头痛,通血脉,开窍,服食无忌等”。现代有关医学文献记述的天麻药用功效更广泛:能益气、定惊、养肝、止晕、祛晕头痛、小儿惊厥等。
商城位于大别山腹地,山高林密,具有优越的地理、气候环境和丰富的林木资源,这些都为密环菌的生长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清顺治十六年的《商城县志》中记载了商城应用天麻的历史。商城的野生天麻多分布在高海拔的向阳山坡及低海拔山区的阴坡,在阴凉湿润的竹林中也时有发现。
长期以来,人们视天麻为珍品,加之天麻疗效奇特,价格昂贵,有暴利可图,趋利行为驱使人们走进深山滥挖天麻,长久以往致使野生天麻资源日渐枯竭。《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附录的30余种濒危药用植物,其中就有天麻。我国是上述公约的缔约国之一,早已将天麻这一珍稀物种列为国内34种名贵药材之一,予以重点保护。
野生商天麻主产于大别山主峰金刚台附近的深山区。由于商城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自然资源,独特的自然气候,使人工商天麻的栽培环境近似野生,因此,商天麻的栽培种保持了野生种的独特地道的品质。正是由于商天麻的这种优势,使得商天麻成为国内中药材市场上的抢手货,一直供不应求,并受到国内几家著名中药加工企业的亲睐。

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地产品--商桔梗
商城县位于河南省东南边陲的大别山腹地,地处江汉之间。这里地貌多姿,森林密布,气候温和,降水丰沛,土质肥沃,大气、水质均无污染。优越的自然环境极适宜中药材的生长,是著名的“药乡”。商城所产的中药材“结梗”,因其所特有的“龙头凤尾菊花心”优良品质特征而久负盛名。商城结梗根肥大肉质,切片断面纹理清晰,呈白色或淡黄色,宛若菊花,是谓“菊花心”。四年以上野生结梗茎于块根的结合部向上生长出一种似角一样的不定根,形似龙头,故谓“龙头”。商城结梗的主要特征就是龙头凤尾菊花心,堪称药中奇葩,在同类产品中独一无二,扬名海内外,被载入《中国药典》注释版本和越南《药志》。1986年被国家医药管理局列为第一批对外保密名种,被誉为“商结梗”。
结梗主要是以根茎干燥后入药,查最早的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就载有结梗的性味功能,说是“结梗。味辛微温。主胸肋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对结梗的药用价值的记载更加详细,《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载:“白药。梗草。荠尼。【主治】胸肋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下蛊毒。”其它版本的药用植物或医学著述,也都有结梗的详细记载。就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结梗的根部主要含结梗皂甙,一般来说,野生结梗药用效果比栽培的强,未剥皮的比剥皮的强,生长期为两年的作用最强。结梗的药理一是主要有祛痰作用。二是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可治疗糖尿病,对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三是有催乳的作用。
除去结梗的药用价值外,由于鲜食结梗美味可口,防病健身,所以我国大部分省份都有把结梗地上嫩茎叶和地下肉质根做菜吃的习惯,近几年更是在很多国家掀起了吃结梗热,结梗因此又有了“土人参”的美名。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欧美国家,食用结梗销量越来越大,国际市场需求猛增。目前,商城县有30%的结梗鲜品进入食品市场。食用结梗肉质根在早春和晚秋均可采挖,去掉皮,泡去苦味后,撕成细丝炒食、凉拌或加工成咸菜,别有风味。食用结梗嫩茎叶时,可于每年的3至5月间采集,开水烫完凉水浸泡后,用于炒食、做汤、凉拌或盐渍。由于鲜结梗的药理作用和所含的丰富营养物质成份,结梗还可以用来泡酒,性味功能与药用结梗相同。用结梗根加工的结梗粉,以食疗主治咽喉肿痛、糖尿病等症;结梗皮(加工废弃物)由于具有抑制絮状表皮癣菌的作用,因此被作为生产高档化妆品的配方原料,近年来,被上海、广东等地化妆品公司收购,既提高了结梗的药用价值,又增加了药农的收入。
商城县得大自然之所赐,地理条件独特,所产的结梗不但具有“龙头凤尾菊花心”的优良品质,并且本县境内结梗资源非常丰富,生产历史悠长,最高年产量可达70万斤。据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商城县志》“药之属”记载,当时已有包括结梗在内的32种地道药材销往各地,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由于“商结梗”等商城产地道特色药材产量大、质量好,因而备受推崇,吸引了各地药商前来进货,商贾云集,大道上推载药材的“小红车”(人力独轮车)南来北往,络绎不绝。当时的商城,药材市场非常兴旺,药材行栈多达40余家,中药店铺10余家,商城一直被称为“结梗之乡”。
目前,商结梗的发展,已逐步走上了一条野生种保纯、栽培面积扩大、加工层次提高、种植逐步规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随着结梗开发的多元化,结梗全草都被派上了用场,传统的结梗也由医用向医膳、食用、野菜、保健品、滋补品和旅游产品等方向发展,鲜食结梗更是被称作是“大别山的人参”。

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商茯苓
茯苓是名贵中药珍品,也是治疗多种疾病的主要配伍药。史有中药材“白银”之冠名,对人体具有极高的抗癌、抗衰、固精、保肾等药食保健功能。《神农本草经》中把茯苓列为上品,是中药的“八珍”之一。商茯苓主要产于大别山区的原始森林,以体大、色亮、泽莹、质优、生产历史悠久而享誉全国,商城也因此一直享有茯苓之乡的美誉。
中国是利用真菌治病最早的国家之一,茯苓的药用历史已有2000多年。早在1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有茯苓的药用价值,宋朝唐慎微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和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书中对茯苓的功用也都有详细的叙述.商城县有关茯苓药用的记载也有400多年,清嘉庆八年《商城县志》载:“淮南子千年之松下有茯苓,邑南山亦有之赤白二种,其抱松者曰茯神”(“茯神”是野生茯苓的一种)。
商茯苓的用途,主要有医用、食用、保健品三个方面,医用方面,商茯苓的菌核入药,且各部分的治疗功用有所不同。茯苓的外皮,称茯苓皮,长于利水消肿,主治水肿,小便不利;内部淡红色的部分,称赤茯苓,长于清利湿热,主治湿热泄泻,小便不利等症;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称白茯苓,长于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主治脾虚湿盛、小便不利、食少脘闷、痰饮咳嗽、心悸失眠等症;白茯苓中心穿有细松木者,称茯神,长于宁心安神,主治心悸失眠;茯神中的木心,称为茯神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茯苓有镇静、利尿、降血糖、抑菌、强心、预防胃溃疡以及抗肿瘤与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茯苓制剂对鼻咽癌、胃癌、肝癌等有一定的作用。食用方面,由于茯苓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及多糖类,因此其自古被用作食品。一些常见食品“茯苓酥”、“茯苓霜”、“八珍糕”、“山药茯苓包子”、“茯苓粥”等,都是以茯苓为原料,一直为人们所喜好。商城民间习惯用茯苓制作的食品也不少,如“茯苓酒”、“茯苓夹”、“八珍酥糖”、“茯苓挂面”等,至今还是人们每逢节日招待亲友、馈赠乡邻的佳品。保健品方面,目前我国开发出的用茯苓作原料的保建品主要有五个条列:一是营养口服液类,如用花茎多糖作主要成分的“宝力”营养液和福寿仙、天然口服液等;二是保健饮料,如茯苓可乐等。三是保健茶类,如茯苓袋泡茶等;四是茯苓滋补酒;五是保健胶囊类,主要用于治疗乙肝、糖尿病等。
商城县有大量的野生茯苓,主要寄生在马尾松等松树的根际,人工栽培于窖在地下的松木(椴木或树兜)上。在抗日战争前,商茯苓的野生年产量近500万公斤,远销国内外。到1949年,下降到10万公斤。建国后,茯苓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年产量稳定在60万公斤之间。2003年,茯苓收购量达到500多吨。商城县森林面积1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8.12%,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值,其中茯苓主要的寄生源马尾松占林地总面积的71.8%,达到68万亩。适宜的生态、良好的气候条件、肥沃的森林土壤,造就了商茯苓优良地道的品质,加上丰富地野生和人工栽培茯苓资源,使得商城县成为河南省的茯苓生产基地,并且是全国茯苓主产区之一。商城茯苓以其优异的品质,精细的加工,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特色,在国内外市场久负盛名,“茯苓之乡”的美名越传越广。
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地产品--天香菜
天香菜属菊科草本植物,味苦,性寒无毒,碱性菜。因其味苦,又名苦菜。因具有特殊的臭气,如腐败的酱味,故又称仙人菜。大别山区民间称其为观音菜,文人称仙人菜,战争年代称将军菜。天香菜生长在深山老林,其叶翠绿肥厚,鲜嫩味美。尤以生长在深山大涧灌木丛中无阳光直射的,其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最高。
天香菜是一种集降糖、降脂、降压于一体的神奇植物,既可食用,又可药用,鲜菜清香,干菜具有特殊的酱味,不生虫,沸水冲泡片刻后酱味全无,饮时清香四溢,微苦甘甜,清渴解暑。由于其味道特殊,李时珍称其为“天香菜”,天香菜因此得名。实际上商城民间常称其为“苦菜”或“臭味菜”,其“臭味”和“天香”能祛邪,正是中医辨证施治、辅正祛邪思想的集中体现。
天香菜在大别山区为本地野生,山区群众无论老人、小孩都知道,天香菜不仅能食用,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解放前,遇有天旱水灾,颗粒不收的困苦季节,山农采摘天香菜当粮食吃,既能充饥,还可治愈疾病。同食用其它野菜相比,吃天香菜没有身体浮肿、大便秘结及身体不适等现象,因此天香菜被山区群众称作“救命菜”。山区群众在山林砍伐或农田耕作时,被刀砍斧伤或蚊叮虫蛟,扯一把天香菜揉在伤口上,可止血消肿,因此天香菜又被群众称誉为“观音菜”。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天香菜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人们发现天香菜富含18种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治痢疾、黄疸、血淋、痔瘘、疗肿”等药用功效,能降压、降血脂、降糖,可有效地保护肝脏,增强肝脏排毒、解毒功能,对糖尿病也有显著地疗效。用天香菜制成的保健茶,维生素含量高,可预防治疗近视、假性近视。天香菜还含有抗肿瘤成分,防癌、抗癌,对肿瘤病患者有辅助疗效。
在人们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的今天,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脑血栓、糖尿病、儿童肥胖症、近视、肿瘤等疾病,天香菜对这些疾病具有显著辅助疗效,因而就有了很高的开发价值。商城县及时抓住这一商机,从1990年初开始了对天香菜的开发,将采摘的天香菜制成干菜,1995年在县城关镇三里桥村建成天香茶制品厂,将天香菜制成茶销售。其天香菜制品——天香袋泡茶也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专利,专利号为01124622.7。
2004年,天茶制品厂在长竹园建天香菜制品分厂。由于天香茶优良的品质和 显著的保健功能,加之市场营销策略得当,所以天香茶系列产品投放市场后,销售状况蒸蒸日上,销售数量由90年代中期的百余斤,到现在的年销量接近60吨。如今,天香系列产品已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中城市,有的还通过亲戚、朋友带往美国、泰国、新加坡、澳门、香港等地,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苏仙石鸭蛋豆腐干
为商城县传统风味特产。清道光年间(1821——1850),为商城苏仙石人易继奎首创。该品用豆腐干作原料,以炭火烘烤后投入配方独特的卤汤中卤制而成,卤汤使用年代愈久,其味愈醇。成品呈淡绿色或淡黄色,有臭鸭蛋味,但不熏不烈,食之清鲜爽口,畅销于市。1942年,日军犯境,易家第二代易德增弃家逃难时,不顾其余财物,唯将装有卤汤的瓦坛带走。后代代相传,原汤不易,延用至今,已有170余年。共和国成立后,苏仙石鸭蛋豆腐干由易姓独家经营,后虽发展至数家生产,仍以易家所产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