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收藏网欢迎您的到来!    
  马未都将捐出全部收藏    3星级
马未都将捐出全部收藏
作者:henansc  来源:河南收藏网     点击数:2696     更新时间:2010/7/2  文章录入:henansc

按:人们常说,搞收藏时间长了,就成妖、成仙了!意思是:搞收藏时间长了,嘴里没一句实话!我最佩服马未都,因为他有文化、有眼力、有胆识、有境界!用北京话说:他是一真正“爷们”!他能把几十年收藏的文物全部捐出来,留给后人,值得我们学习....

    新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近日做出一个决定:成立观复基金会,并把他几十年收藏的文物全部捐给观复博物馆,由基金会理事会统一管理。在做出这个决定时,马未都也觉得很心疼,但是他必须要走出这一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博物馆永续生存。

    盛世收藏,马未都早已是中国收藏界的骨灰级人物。马未都在当下中国收藏界能够有呼风唤雨的资本不是财力,而是入行的时间较早,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进入收藏界的人之一。另一个身份也曾经让马未都与其他暴发户的收藏家有所区别,马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作家。

    先行与先知者的做法总是令同时代的大多数人无法理解,能够站在历史最前端的浪尖上看到未来,心智和勇气都需要聚会在一个人身上才能成为路标式的人物。

    马未都建立了1949年以后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其后的任何一个中国私人博物馆无论以何种藏品著称,但都逃脱不了效仿马未都的命运,在实际意义上说马未都开创了中国民间博物馆的收藏概念,这是任何人无法突破的标尺。

    考察马未都的思绪其实很简单,在其观复博物馆里有一幅黑白老照片,若干晚清人士在照片中或坐或立,画面散淡静谧,如若轻瞥而过,并无特殊之处,不过是张放大了的老照片罢了,但若定睛观察每个人物,就会发现马未都也在其中……

    马未都好古才可能去收藏,1980年代在没有任何文化自信和“不破不立”统帅百年历史的中国,在对收藏的意义是文化还是资本投资还没有搞清楚前,马未都放弃了作家、编剧的身份走入了收藏界,有向前看的能力和勇气,也有向前看的欲望,马未都创造了中国收藏文化的一种不温不火的类别,比起文艺界王刚式的高调,比起类似保利式的资本,收藏马未都一直平实地告诉人们他所理解的收藏是什么概念。

    收藏文化的教育理念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专家们、行家们的话语权是靠“打眼”换来的,很多人依靠此技吃饭,秘不外宣的传统也让更多潜在的收藏者停留在投资的肤浅层面,中国收藏的火爆也证明了中国人对收藏本身的肤浅认知。马未都比其他收藏名家们提前看到了收藏文化教育的普及是一件功德之事,马未都做的事情只是提前了一小步,但足够了,看看满脸写着“专家”字样的王刚拿着宝锤砸东砸西的表演,就会对马未都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了。

    积聚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马未都捐出了全部文物给了由基金会管理的观复博物馆,从文化意义上说,马未都用“新迈出的一小步”在告诉国人文物的收藏方式和收藏理念因为社会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收藏文物不是单纯的投资,亦非是敝帚自珍式的拥有,捐出的收获原本比失去要大得多,文化不会脱离生活,文物脱离了文化也不过是单纯的物质罢了,附加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

    与其猜想马未都捐出全部文物的痛苦,不如感知马未都捐出文物后的快乐,失去和得到不是在文物的处理上,也是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成熟标准,马未都用勇气和智慧又一次告诉了收藏界,他比别人又提前了一小步。作者:陶然之水

附:

三联生活周刊:当初怎么会想到建一个私人博物馆?

  马未都:建博物馆最初是我的一个乐趣,个人的事儿,觉得有意思。1992年我已经把《马说陶瓷》写出来了,现在快20年了,那种想法今天看还不过时。上世纪90年代初有部分人对文化的感受已经开始逆转了,过去我们对传统文化是仇视的,是绞杀的。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这次绞杀从太平天国起,一直到五四运动,到新文化运动,到“文革”终结,中间跨度是110年。“文革”终结后还有大约10年的时间是余波,大家都回不过劲儿来,按中国的60年一甲子,两个甲子都过去了。在跨过80年代到90年代,很多人开始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了,那时候我收藏10多年,有相当一部分东西了,就想办展览什么的把这些固定下来。一直到1996年,才建立我的博物馆,就算新中国第一个私立博物馆,距离张謇的南通博物苑已经91年。我是个很幸运的人,1996年我41岁了,我清楚地知道比我年长比我年幼的人都做不了这个事,比我年长10岁的人不敢想这事;比我年轻的人没这个机会,批下博物馆时我的初步收藏已经基本成型了。我不想将来怎么办,就想乐趣能延续就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兴趣逐渐转成责任,博物馆往前推进的时候,我觉得它有个问题,就是永续生存。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又要成立一个基金会?

  马未都:西方很多私立机构能够长期运营,像剑桥、牛津、哈佛大学等,靠的是制度。全国2000多家博物馆,我是唯一没有政府拨款、没有企业支持能够持平的博物馆,任何一个国家博物馆不用说,财政不支持当场就关门,企业的有的能持平,个人的非常难。我说我就是岩石夹缝中一盆景,我死不了,我也长不大,但我好看。我是一点一点养大的,所以我有些能力比别人强。我不回避有些明星效应,但这也是自己争取的,换句话说我不是明星转行干的这事,而是靠努力成了“明星”。永续生存这个问题,我脑子极为清楚的一件事是我有能力要在我退休后,靠制度运营,谁有能力谁做馆长,不在于拥有博物馆,而是拥有管理的权利,有社交能力,将来有理事会,能够全线负责博物馆生存问题,我希望走的时候家底特别厚,不要在死活边缘,要非常健壮。基金会批下来了,我觉得交给社会的第一步就完成了。在新馆落成的时候,我会把名下所有东西都捐出去,我不要所有权,买卖跟我无关。乐趣也有了,荣誉也有了,该有的全有了,再来只能是负面了,再有是累赘了。年轻人很多不知道历史,历史给很多人带来了无穷尽的伤害,捐出去我就没伤害了,起码不会有人为这份财产打官司,也按照我的愿望在相对意义上永续生存,不会因为我而变故。我心里非常清楚物给我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这些物都是我的,我就老操着心,我也不想卖。文物给我带来的好处我觉得到这会儿已经是巅峰状态了,再给我带来的就是负面状态了。

  三联生活周刊:你走了一条很特别的路。

  马未都:我第一是酷爱这事,跟钱没关系,第二是我性格比较执著,我做了博物馆后也有很多企业在做,做得比较大的都死了,浙江小小集团,也没少花钱,花几个亿买东西,后来公司一出问题都拿出来给卖了,就没了。南方也做了很多,北京也有,各个门类、旁门左道的什么都有,但是我觉得,我自己是有非常纯粹的目的。我们运营了12年才达到平衡点,前12年都是往里贴钱的嘛。平衡之后,我觉得博物馆的永续生存就成为可能。从两年前我就开始在宣传上把我个人上的无形资产往博物馆上转,现在知道观复的人很多了。在这个基金会成立过程中,我也获得其他朋友的帮助,创始人4个人里有我一个朋友是北京地产老板,还有一个熊晓鸽一个周全,他们都愿意为文化做点事,也赚了钱了嘛。他们是受西方教育的,是科学的脑袋,我们是文学的脑袋,总是互相瞧不起,但大家对文化总体的感觉是一致的,不懂的人有敬仰,懂的人有热情,就够了。观复基金会是一个盈利不分配的机构,盈利多少钱都要用在博物馆上,现在面临博物馆重建,我希望建一个国际上通行的博物馆,将来能办很多大的活动,甚至能做一些跨行业的活动,包括我还在设想的商业艺术展览空间。我们是经典的传统的文化,我敢说,我们会做中国服务最好的博物馆,我欢迎任何人跟我挑战。

 

  三联生活周刊:这些想法是从外国博物馆获得的启发,还是经营10多年一点点悟出来的?

 

  马未都:在世界各地看博物馆时我会看它有什么好的而我没有的设计,我都记在心里。舒适度是第一位的,参观博物馆每个人都累,我一定要他们休息好、吃好。甚至有人愿意我就给你安排一个揉脚的,再有,将来我要做体验式的博物馆,我规定一个场景,比如北宋的场景,你能见的和体验的都是当时的东西,不一定是原件,可能是复制的,复制得非常好,包括饮食,所有人进去必须换掉东西,要换上自选的,男款15种女款20种,丝绸的,当时的流行款,你进去别人是你的景观你也是别人的景观,让你感受那种文明进展的奇妙。我想这事太有意思了,非常真实,塑料、玻璃全都看不见,不方便得忍着,文明进程退不回去,只能想办法体验。

<--分页-->

  三联生活周刊:过去你在下雨天还骑车去摊上买文物,对文物收藏的痴迷热爱度非常高,现在要把东西捐出去,怎么一下子就想明白了?真捐出去一定会很心疼。

  马未都:我有捐出去想法时就心疼,我可能签字一瞬间心如刀绞,但我一定要做,跟治病一样,你也得签下生死文书。我觉得生存基本条件是得到保证了,一个住房,一个医疗,都有保证,其他保证我觉得也有了。今天依赖我自己的简单智力,写一本书就足以支撑我的生活。最坏的打算,晚年老年痴呆了,那就没花销了,所以想通了,我不是不痛苦,但是我想通了,痛苦也得走这一步。

  三联生活周刊:你人到中年的时候红了,人在红的时候都特别容易晕,而你偏偏在这时候把文物捐出去。

  马未都:我不敢说我不晕,但我有一点清晰。我觉得一个人最有价值的一定是生命和生命质量。我不是说有多少财产,精力不足会导致心力不足。我本身是不太具有商业素质的人,某种意义上说我还是文人,虽然没受过良好教育不能老说自己是文人。我没受过教育所以没有框架,不受拘束。但我们在一个特别的历史时期,难听点说,不规矩的人所以才能把事情做成,不要说我们10多年前去幻想做一个博物馆,现在说都是天方夜谭!做出影响力,很难。说到底是我机会好,而且我死死抓住了这个机会。

  三联生活周刊:选择在这个时候急流勇退,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也是对人生看透了?

  马未都:我现在是巅峰状态,过60岁能力下降了再做更痛苦,我不如在巅峰状态把事做完,尽管痛苦。所以要明白什么东西在什么时候是什么价值。不是你拥有所有的东西才显得有价值,有些你放弃了可能更有价值。(王小峰)(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第25期)

 

<-- end_ct -->
  • 上一篇文章: 获嘉发现1700年前东汉古墓

  • 下一篇文章: 范斌花鸟册页亮相河南永和拍卖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最新5篇热点文章
     2024年禹州扒村席家窑...
     安阳多个考古项目发布...
     开封景龙门遗址发掘工...
     许昌新发现古文化遗址...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
     
     最新5篇推荐文章
     2024年禹州扒村席家窑...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
     安阳妇好墓骨笄
     河南王庄遗址出土的四...
     唐黄釉镇墓兽 引发文...
     
     相 关 文 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本站 |
      豫ICP备07003530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2006-2024 河南收藏网
    Email:henanshoucang@163.com
    地址:河南*郑州*收藏
    未经河南收藏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