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法鹏 1958年生,河南太康人,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协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河南省民主促进会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南东方画院院长。
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大型画展并获奖。部分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和收藏家收藏,其中2006年作品《双鹤图》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2008年作品《情伴》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艺术成就曾被《美术》杂志、《荣宝斋》杂志等多家媒体进行专访介绍。
1997年参加策划“迎香港回归”全国美展,任组委会秘书长(中国美协主办)。
1998年参加策划“中亨杯”全国书画精品展,任组委会秘书长(中国美协主办)。
1999年参加策划“鑫光杯”澳门回归中国画精品展,任组委会委员兼副秘书长;“新世纪全国中国画、书法精品大展”,任组委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国美协主办)。
2000年参加策划“亚亨杯”中国画精品展,任组委会委员(中国美协主办)。

朱法鹏和他的作品《总理在四川》
《大河报》记者 张舒娜/文 杨远高/图
我省著名国画家朱法鹏擅长水墨花鸟画,尤其以游鱼和写意丹顶鹤见长。他的作品《野鹤高情》》(142cm×92cm),在2009年11月中旬进入北京保利国际拍场,以19.04万元的价格成交,开创了河南籍画家作品进入保利拍场的先河。大师级画家的代表作才能走入保利拍场已是书画界的共识,此次推出的“中国当代水墨画”拍卖是保利本次大拍的重中之重,汇集了齐白石、徐悲鸿、吴冠中等大师画作共25幅。思接千载,熔万类霜天于一纸;视通万里,聚千般精彩在一笔。近日走近朱法鹏,以管窥这位大美创造者的艺术轨迹。
嗜画为狂真性情
朱法鹏1958年出生于豫东平原太康县,其太爷是民国太康县最后一任县长,爷爷、父亲识文断字,家中笼罩着“学而优则仕”的浓厚气氛。尚未入学,寄托着父辈光宗耀祖希望的朱法鹏便开始在“高压”下识字学算术,但是他却对画画情有独钟,因为偷看、临摹连环画被逮个正着,父亲一边灌输“书中自有黄金屋”,一边打他屁股,软硬兼施中小朱法鹏“恶习”不改。
小学时代的上学途中,朱法鹏为避雨躲一孔桥下,待雨停歇后,因迟到怕挨训不敢进校,也不敢回家。此时天空灰中透亮,弱柳扶风,鱼儿跃出水面,紫燕嬉戏。他想起了“细水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诗句,掏出本子忘我地画了起来。这是朱法鹏平生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画。结果,遭语文老师一顿训斥,而美术老师却用“此画颇有诗情画意”表扬了他。“画意”的概念第一次进入他的脑海。
让许多人不堪回首的“文革”让朱法鹏着实有足够的时间画画。可一天到晚画漫画和插图,画形画象老在原地踏步又让他急躁起来。一天晚上,同桌李峰约他到校园外的红薯地,悄悄地说:“画家,给你件宝贝。”说着从怀里掏出一本《潘天寿画集》,在缺少书的年代,这让朱法鹏喜出望外,当晚彻夜不寐。这本画集里的山川、河流、天空、树木,使得小朱法鹏懵懂中悟到了点格局高简、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虚实,黑白、疏密、浓淡的笔墨变化。从此这本画集伴他走过高中,度过两年民办教师生涯,助他考进了西安美术学院。
如今的朱法鹏,下笔肯定,线条劲健,走势沉稳,随意点笔,动中求变;用墨思水,质地浑厚,知白守黑,发差出奇。质朴干练、飘逸洒脱、豪爽大气就是朱法鹏其人其画的特性。
5·12汶川大地震后,朱法鹏走笔如风、连日不懈,十几天后,为文化部、中央美协举办的汶川地震书画捐赠展选出精品《总理在四川》。日常生活中,朱法鹏经常会收到各种名目的画展来信索画,他总婉辞相拒。当一个男青年来信中透露自己母亲重病需钱治疗而索画时,他选画投寄。他的理由是:若事情属实,以画救人;若事情虚假,能帮一个需要钱的人,未尝不是好事。朱法鹏在“悲天”中展示大仁慈,在“悯人”中流露真性情。
不俗画风惊世人
齐白石老人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为寻求不同,朱法鹏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他把中原传统文化作为观察哨。进入西安美院时,他被分到油画专业,和中学时习作国画完全是两码事,疑虑萦绕心头。不过西方的绘画理论却让他更加明晰了中西画的分界点,表现方式的共性与个性,手法技巧的取舍与融会。吸纳西画技艺的中国画道路成为他的风格,朱法鹏认为这是上天歪打正着的安排。
然而,探索之路中,困惑与苦闷层层困扰着他。大学毕业后,朱法鹏在动荡中为生计而画画、办个人画展。有段时期的画被他自己称为“骡子”,非驴非马,非中非西。在豫东平原这片代代受水、旱、蝗、兵之灾的贫瘠土地上,子子孙孙坚强地生活着、创造着。太康县方圆百里,太昊陵、伏羲台、老子故里、宋都开封、楚之彭城古迹遍布,历代书画、壁画、陶瓷、碑刻等文化遗迹不乏其有。而早在中学时,带着窝窝头、凑些车费外出的考察写生就让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精神的阳刚朴茂,在朱法鹏心里有了深深的积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朱法鹏顿悟了,自己的根在脚下,血管里流淌的是炎黄子孙的血液,自己只是学习了西方绘画技巧,而非西方文化的儿子。以中国文化为本体、合理接受西方技法的绘画之路在朱法鹏面前延伸开来。
在追求画境心路历程中,孤独和艰苦,无形而沉重、瞬间而又绵长。自我否定再否定的痛苦感受被朱法鹏诠释成一种“苦趣”。为抓“鹤魂”,从1988年到1997年的十年间,每年的四五月份他都会在齐齐哈尔鹤乡扎龙住一阵子。一望无际的沼泽地,芦苇拂荡、江水悠悠,一潜伏就是数天数夜,观察鹤的生活习性和神韵。他去得趟数多了,当地几百只美丽的鹤见了他就会像迎接亲人一般在他头上长久盘旋、上下翻飞。因此他被当地人称为“鹤神”。画鱼,则体现的是朱法鹏的率真之趣。为了观察鱼的习性和游动特点,有时他把鲤鱼用线吊住背鳍,挂在空中进行拍照,这样的照片便如鱼在水中游动一般。由于常年的观察,鲤鱼性情温和、黄梅季节游态生动等特点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一幅幅活灵活现、神态万千的游鱼便跃然于纸上。
“学古人师自然无法自法,表现人性通天理无为而为。”书画界认为他“情在心同野鹤与尘元,韵在诸般诗情生毫端”,作品中浸透着河南悠久文化历史的浑朴古风,又暗含着西画技法的灵活运用。这个探索无疑是成功的。
艺术求索无止境
“从生活中来的素材和感受,被作者用减法、除法或别的法,抽象成了某一艺术形式,但仍需有一线联系着作品与生活的源头。”朱法鹏说生活中对“鹤魂”、“游鱼精神”的琢磨,让他更体会吴冠中这句话的真意。白居易认为绝伦之作须“得天之和、心之术、积为行、发为艺”。朱法鹏也认为画家欲达到一定境界,技法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修炼文学、意境创造、人格涵养等壮硕丰沛的艺术精神。在画境求索中,朱法鹏感受最深的是李可染“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功力打出来”的说法。他从“天时、人事、地理、物态”全方位修炼,在技法上突破,在境界上提升。画界认为他“骨子存留真东西,自然派生大气象”。
现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的朱法鹏同时为河南东方画院院长,国际现代水墨画联盟副会长、中国手指画研究会副会长、美国华图斯艺术画廊和日本富岛中国名家画廊签约画家、嘉德在线加盟画家。艺术简历已编入《中国美术家名录》和《河南省书画名家志》。1998年,他的作品《林间》荣获中国美协“中亨杯”全国书画精品展优秀奖;1999年作品《鱼乐图》被中国教育部收藏,《九如图》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长寿》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作品《鹤乡所见》获2000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新世纪中国画精品展”铜奖;2003年作品《娴静》被中央新闻办评为一等奖。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刘大为慨然题赠“熔铸古今,师法自然、笔情墨趣”。他还多次策划过由中国美协举办的大型画展。
艺术的求索之路,流转成高亢的歌。朱法鹏酸甜苦辣尽尝,已达“与道适往,著手成春”、“行神如空,行气如虹”之境界。“光环、荣誉,乍看是,实非也,抑或是包袱。作为个体的我,只是飞过的痕迹,绝非历史。我的作品远远不是文化艺术的大境界,仅仅一些成绩罢了。”他在《当代中国画家研究丛书朱法鹏卷》中《知天命之际的反思》一文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