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鲁潜墓志文拓片)
鲁潜墓志宽31.5厘米,高20.7厘米,厚4.5厘米,上刻14行126字。全文如下:
“趙建武十一年,大歳在乙巳,十一月丁卯朔,故大僕卿駙馬都尉勃海趙安縣魯潜,年七十五,字世甫,以其年九月廿一日戊子卒,七日癸酉葬。墓在高决橋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歩,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歩,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歩,北迴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歩,沛上黨解建字子泰所安,墓入四丈,神道向南。”
“趙建武十一年,大歳在乙巳,十一月丁卯朔。”这种表达方法在座没有几个会习惯性地表达,而且估计很多人根本都不知道。文字、字体、结构不但要像,还得要知道鲁潜这个人。鲁潜的名字在文献里就出现过两次,而且是近代以后的文献,一般的考古学家或者历史学家根本不会关心这个人。有人说这是农民徐玉超作的假,徐玉超到哪里知道鲁潜这个人?而且除了知道鲁潜这个人之外,还要知道他是“太僕卿駙馬都尉”,而“駙馬都尉”在那个时候不是后来的皇帝招女婿。农民造不了,连专业博士都可能造不了。
同时,文字本身有结构和写法,比如说“武”字,那个时候“武”字跟现在的写法不一样。字体,那个时候没有楷体,也应该不会成状体和甲骨文,一定是那个时代的风格,还有表达,《晋书》里记载: “晋都尉鲁潜叛,以许昌降於勒”。
我在网上搜集了所有关于鲁潜墓志的质疑。
第一、纪年表达法上的疑问。有个学者说鲁潜墓志的表达是不对的。因为“十一月丁卯朔……以其年九月廿一日戊子卒,七日癸酉葬”。这个人是9月21日死,7日后就下葬了,墓志怎么到11月才造好,打开墓再放进去吗?这就是他的质疑。这个人根本就没有读懂这个墓志,因为这里面有这两个字——“其年”,这个7日并不是9月21日以后的7日,而是十一月的7日。如果造假怎么能造出这样的水平来?做不到吧。
第二,“路标”问题。鲁潜墓志提到:“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歩,故魏武帝陵西北角……”。有人就说这哪像一个墓志?墓志一般会说:某某,字某某,什么时候死,生前都做过什么,那才是墓志。其实,这是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南北朝,特别是隋唐以后的墓志。后赵阶段的墓志,不是这样的墓志,那时是墓志的早期,没有那么完善,墓志有一个发展过程。这里面提到鲁潜墓在曹操墓的什么位置很正常。
有人说“墓志”怎么会说成“路标”呢?我举个例子:1984年4期《文物》简报:东魏茹茹公主墓中,出墓志载铭该墓“葬于滏水之阴,齐献武王茔内” ,也就是说,茹茹公主墓就用墓志来说她墓的位置,这样的墓志不止一个。所以质疑者没有知识储备,根本不懂考古的内容,所以才会有对“路标”问题的质疑。
第三,字体。“武”字的写法。质疑者说“武”的下面写的不是“止”,写成了“山”,还说鲁潜墓志的字体跟曹操墓的石牌是一样的,是同一个人造假造的。其实鲁潜墓志字体和西门豹祠后赵建武六年刻石是一样的。质疑的人说这个字体跟他是一模一样的,因为“武”的写法是一样,所以是一个人造的假,但是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两种字体不一样。所以所谓学者的质疑根本不靠谱。
说“武”字下面居然写成了“山”字,是错的,那个时候不可能写成这个。大家查查,曹全碑下面是“山”字,景北海碑下面也是“山”字,两个东汉的,都写成了“山”,所以不要信口开河指责考古学家,《隶书字典》载古碑将‘止’写成‘山’。
问题五、为什么说石牌不能假造?
为什么说石牌不能假造?如果这八块石牌是假的,我很难说他一定是曹操墓。但这个东西不是假的,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文字的结构、书体、用法以及文字内容都要经受时代风格、典章制度、组合关系检验。我做考古这么多年,敢说,中国考古界的人很难仿制到这样的水平。
第二,文字内容与出土文物的组合关系经得起检验:镜台1+铁镜;砚台+书案。如果光顾石牌上的造假,还得买一块铁镜,还得让铁镜生锈,生出1000多年的锈来,这很难吧?这就是组合关系的检验。
第三,石牌所刻文字内容要符合当时的典章制度:“木墨行清、白练单裙”。这样的汉代词汇,没有知识背景支撑,怎么能够造出来这样的概念来呢?“木墨行清”,全国考古学界、史学界有几个知道这个概念?
第四,每个字的结构要符合当时的文字特征,比如说“魏”、“书”、“练”与同时期的其他碑进行比较,可以比得很清楚,完全是同一时代的东西,所以每个字的结构还要符合时代。
第五,每个字的写法要符合当代的书写风格。那个时候不可能写出楷体,也不可能写出甲骨文。
第六,措词要符合当时的词汇,“常所用”、“格虎”都是当时的词汇。有人说这是现代词汇,其实不是。
第七,表达要符合当时的习惯:趙建武十一年,大歳在乙巳,十一月丁卯朔。这是但是的表述语法。
造假要挖空心思,造得这么天衣无缝,60块牌子加上8块石牌,全国有谁能做?组织全考古研究所的人研究一年,也不可能造出。这是文字上的证据。
还有一个若干块的文物的“皮壳”——上面有明显的土垢和水垢,这是造不出来的。到现场的所有考古学家回来以后没有一个质疑的,为什么?因为他看了文物以后,这个水垢、土垢是真实的。这是材质上的证据。
最重要证据都是考古发掘出来的,当然有一块是收缴的,发掘出土,地层关系均无法造假。倪方六先生是质疑者的代表,他没有进过大墓现场,像这样的装饰结构的墓碑,存在了1700年1800年,里面的棺材腐烂,本身的漆器、书案、木头都要腐烂的,砖墙肯定会往里渗水,所以经过一千多年以后,会到墓的底层形成一层地层,这个地层是无法造假的。
而这些大部分的牌都是这里一块一块清理出来的,可以找一万条理由说,这个有问题,那个有问题,但是你造不了出土层位的假,所以这不是假的。
如果说有人在这里作假,我们挖墓时,雇的工人是当地的,技工是自己带的,或者是征召过来的,有照相人员、绘图人员,技工在记录,所有出土的文物要先划图,登记,照相等等。当然也有科研人员,挖了一年多,肯定会有很多人进进出出,如果要造假,怎么瞒所有人,怎么能做到不穿帮?我不相信,这么多人,没有一个没有良心,不把这些事揭发出来?
如果河南要证明这是曹操墓的话,干嘛不造墓志或者印章?文物造假要骗过检验容易,但是要把这些东西都造得天衣无缝了,就太难了。
至于闫沛东手中的石牌,如果有的话,很可能是“后仿制”。真假石牌一比较,很容易发现差别。很容易将制假点铲除。所以曹操墓出土的石牌不是假的,也造不了假,没有人有能力去造这个假。这是最关键的。
其实铁镜也是,我不相信有人能够把铁镜锈到这样的程度,我不相信石牌上这样的黄土会跟那个石牌本身结合到这个程度。我不相信这些“皮壳”后做,能做到这样的自然,
张骞墓的石牌,是公元220年,“练”字的结构和写法和“书”的结构和写法比较一下,就发现是一样的写法,字的结构都是一样,无法造假。
问题六、为什么“魏武王”石牌不可能是“赏赐”的 ?
有人说魏武王的石牌是赏赐的,这个墓葬正因为有了魏武王的石牌,才不会是魏武王的,不会是曹操的,而是曹操把这个东西赏赐给了别人。
大家知道,曹操死前叫“魏王”,“魏武王”是死后给的封号,曹操死了之后,如何还能把“魏武王”赏赐给别人?而且下葬8个月后曹丕称帝,如果曹操果然赏赐给了爱将,这个人必须在8个月之内就死掉,否则,8个月以后,曹丕称帝了,就不能叫曹操为“魏武王”,而是叫太祖,或者“武皇帝”,怎么还能叫“魏武王,所以不可能是赏赐的。
问题七、石牌上的简体字和异体字如何解释?
凤凰网有一个网友说:考古狗官,居然造假,公布的石牌里有简体字。汉代的墓葬怎么可能有简体字呢?这不是造假吗?
我今天郑重地做一个解释,大家有一个知识盲点,大家想当然地认为,简体字都是共产党造出来的,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我们现在用的简体字,共产党真正创造的就一个字:窗帘的“帘”字,其他所有的字古代就有的,文字的改革委员会只是把它整理出来重新公布,也就是说,这些简体字古代就有。
比如说:破体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中的“东”字;“万事和合”中的“万”和“合”,元朝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了,四个字当中就有两个简体字。正因为曹操墓有简体字,才证明没有造假,如果造假干嘛不造一个繁体字,而要造一个简体字?还有异体字:古代异体字的写法非常多,不能根据见过或没见过这个写法下断语。
最重要的是,考古学研究一定要以出土的为准,不是说出土的文物不符合文献、想法就是错的。一定要以出土的为准,文献的东西有可能是错的,而出土的东西实实在在的,如果写错了了,但还在那儿。还有这个“机”字,有人质疑这个简体字错了,其实不然。
问题八、为什么可以称“魏武王” ?
现在有一个质疑说这个石牌肯定是假的,因为写了“魏武王”三个字,不应该叫“魏武王”,曹操是“魏王”,死了以后,是“武王”,生前称“魏王”,死以后叫“武王”,“魏武王”连在一起就不对。这位先生提出来的,就说明他没有做足功课,是乱讲,为什么不能叫“魏武王”,这么多的文献,包括东晋的、南朝的,都有“魏武王”。他说他查遍了所有的材料,没有这么叫的,其实他没有查。
夏朝、商朝、周朝是称王,就是天下之王,而到了汉代,是皇帝底下的,所以任何一个王,必须以他的封地为前提,曹操作为武王是魏的武王,是有封地前提下的“武王”,比如有“中山靖王”、“鲁恭王”。
问题九、“常所用”是现代语汇?
质疑者说,“常所用”是现代语汇。古代的石牌上出现了现代语汇,这不是考古学家造假是什么?
《三国志?吴书?周泰传》《宋书?肖思话传》都有“常所用”。“格虎”一词在《魏书》中都有。
“格虎”在汉代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题材,汉墓有大量的格虎图案,这是1988年出土的,难道说从1988年开始就造假了吗?不可能。“常所用”“格虎”不是现在的语汇,二是汉代常用语汇,根本就不是什么破绽。
问题十、墓内的翡翠珠、夜明珠是怎么回事?
有人质疑墓内的翡翠珠、夜明珠是怎么回事? 这个网上吵得很凶。我见过墓里出土过的所有文物,没有翡翠珠也没有夜明珠。有玛瑙,有水晶。这个消息怎么来的,我不知道。但有可能有人造谣,稻草人战术,也不排除有个别的人不懂说的,但我看到的出土文物是没有翡翠珠,也没有夜明珠。
问题十、为什么不做热释光?
倪方六先生质疑为什么不做热释光?倪方六先生在博客里写了怎么做热释光,我看了以后,觉得很可笑,他讲了很多貌似大道理的问题,实际上他不知道,这里面有很大的误差,考古学研究在要求精确度很高时,热释光起不了多大的帮助。当然不是不可以做,也可以做。从考古角度来讲,可以不做,因为我们根据文物所确定的年代,已经超过热释光。
问题十一、为什么不做DNA?
为什么没有做DNA?一定要做也可以,不是说不可以,但是这里面有很多问题。比如说污染的问题,从考古专业的角度来说,不做DNA也知道这个墓葬是曹操的。而且曹操脑袋的价值甚至高于蒙娜丽莎,破坏了很可惜。但不要做并不是说不可以做,非要做也可以,但做了可能会落空。这和不敢做是两码事。
问题十二、墓内出土有陶厕圈如何解释?
有质疑说,既然墓里出了陶圈厕,要么这个墓就不是曹操的,要么曹操就是养猪的。这话很滑稽,但是我可以说出事实来,这个陶圈厕,在汉代是非常普遍的习俗。现在我们所发现的,可以肯定诸侯王等级以上的汉墓里,有6座出了陶圈厕,包括东吴时的一个墓葬,里头也出了陶圈厕。有这个东西时表示这个人死后,还要吃肉,还要上厕所等等,这应该是当时的一种习俗,一点都不奇怪。如果质疑它的话,只能说明你没有知识储备,这方面的知识不够才会有这样的质疑。
问题十三、“七女复仇”画像石会不会是假的?
什么是“七女复仇“?“七女复仇”是发生在汉以前的一个事件,到底怎么发生的我不知道。可能是有一个咸阳令或者长安令,误杀了一个人,这个人恰有7个女儿,后来这7个女儿就报仇,埋伏到一个桥上,在桥上把咸阳令或者长安令给杀掉了。这样一个题材,这在汉代比较流行。我们为什么知道“七女复仇”,就是同样的题材、同样结构的画面在内蒙、山东、安徽也出土过,其中内蒙的壁画上还写着“七女替父报仇”,考古学家命名为“七女复仇”。这个东西不是假的的。这人物关系、服饰、内容(手戟、环首刀)均无破绽,如果是假的,电锯挫痕很容易鉴别出来。建议不要根据图片质疑,而是要看到实物。考古队将这件东西摆在考古队敬老院的大厅内,任由观察。
(图说:墓葬出土“七女复仇”画像石)
这就是“七女复仇”画像石。上面勾画出了人物关系和服饰。环首刀等都是那时的常用的兵器,一点破绽都没有。包括服饰都没有破绽。
问题十四、 ,必须以他的封域发现这 为什么墓中没有印玺?
曹植[诔文]:“玺不存身,唯绋是荷”,没有玉玺也很正常。当然,有印玺更好。
问题十五、为什么葬在安阳而没有葬在邯郸?
(图说:安阳、邯郸地理位置图)
之所以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安阳和邯郸的地理关系,大家看一下上面这张图,这是“邺”城,上面就是磁县,曹操死后埋在漳河以北、以南都是在“邺”城附近,在那个时候,安阳与磁县几乎是同一个地方。实际上无所谓在安阳还是在磁县,那个时候来讲,只有一个地方是中心,就是“邺”,埋在附近就可。邯郸和安阳这个行政区划,是后来才有的。这个争议很有趣,这才是真正的利益之争。
为什么没有葬在许昌或亳州?葬在“发迹地”是常事。
比如,袁世凯河南项城人,死后葬在安阳。毛主席湖南人,死后葬在北京。(他们都没有葬在祖籍地)
问题十六、曹休墓否定了曹操墓吗?
有人说曹休墓一出来,更加证明西高穴村的墓不是曹操墓,为什么?他们所谓的依据就是曹休墓的规格跟曹操墓的规格是一样的,其实有明显的区别,因为不熟悉材料,不掌握材料,才会说这样的话.如果认真比较曹休墓和曹操墓就会发现,两个墓的结构是不一样的,曹操墓是四角钻天,规格很高。曹休墓很一般,这就是区别;尺寸方面,曹休墓每一个部分的尺寸都比曹操墓要小。所以不做认真研究,是没有发言权的。谁说7级台级一定是帝王以下的?没有这样的文献。
问题十七、 为什么不是梁惠王的墓?
有人说这个墓是梁惠王的墓,魏国的梁惠王,公元前386年魏武侯立,十六年卒,其子惠成侯三十六年于大梁称梁惠王,追尊父考魏武王。这是公元前的故事,年代对不上。
问题十八、为什么说不是冉闵的墓?
为什么说不是冉闵的墓?冉闵(约322年-352年)。公元350年建“冉魏”,后被追封为“武悼天王”。352年战死。死时30岁。文献谓有 “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之勇。有人说这应该是冉闵的墓,但年龄不对,年代也晚了很多。
为什么说不是高欢墓?年代也不对。
为什么说不是姚襄的墓?死时年二十七岁。姚苌称帝后追谥姚襄为“魏武王”。也是年龄不对,拿一个27岁的脑袋和60多岁的脑袋相比,肯定有不同。
很多这样的质疑,其实也是他们没有做足功课,考古不是那么复杂,谁都可以做,谁都有资格做,但做之前要稍微下一点工夫。
为什么说不是石虎的墓,同样是年代不对,因为,是公元349年,等于是150年以后的事。
为什么说不是曹奂的墓?在所有的质疑中,稍微靠点谱的还是曹奂,但确实也不是曹奂的,因为死亡年龄不对应。个性特征也不对应,因为只有曹操享有“魏武王+魏武帝”的唯一称号,而且有头疾。曹操的后脑袋都是坑坑洼洼的,不像一个正常的脑袋。
为什么不是夏侯惇墓?《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载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夏四月事:“庚午,大将军夏侯惇薨”。
夏侯惇葬地有异说:
《河南通志》:“三国夏侯惇墓,在祥符县境内。”指 今河南开封一带。
《山西通志》“平阳府?襄陵县”条:“大将军高安乡侯夏侯惇墓,在县东南三十里下梁村。”指今山西省临汾市东南一带。
王沉《魏书》云:“王素服幸邺东城门发哀”。邺城“东门发哀”,应指葬于邺东。故
《河南通志》所记可能属实。但西高穴大墓位于邺城之西。
夏侯惇于建安前期封高安乡侯,文帝时拜大将军,卒谥“忠侯”。墓葬规格与西高穴二号墓不对应。
更可笑的有人说为什么不是常林的墓?“魏武王常所用”说是魏武王底下姓常的人所用的,那完全是瞎猜,不值一驳。
面对质疑,我的态度
面对社会质疑我有几句话:
第一、质疑前要做足功课。
第二、要质疑“质疑”:如果有质疑,不要去跟风,不要轻易相信,要对他进行反质疑。因为很多的质疑是不靠谱的。
在质疑“质疑”时,一定要鉴别出错误质疑和不相干的质疑。当年王国维犯过错误,但这与曹操墓真假无关;社会有不良现象,不等于曹操墓是假的;鲁潜刻石是否应称“墓志”与曹墓真假无关;廓清“魏”字的“委山鬼”写法并未否定曹操墓;谨防自我炒作和“道德秀”。
第三、重证据,勿纠缠。重证据是关键,要纠缠某个细节,纠缠说错了一句话,就以偏概全,说整个事都是假的,这是两码事。关键看的是证据。
到目前为止,我所见的反方质疑,全都是不能成立的质疑,没有一条能够成立,所以我呼吁社会要尊重专业,让研究回归学术。
在结束之前,我提一个问题,大家思考一下,曹操墓既然已经挖出来了,合理利用有何不可?大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谢谢大家。
互动交流:
主持人:这次为什么要探讨曹操墓,因为曹操墓从发掘以来,纷扰不断,可以说已经成了很大的一个名利场,而且各种声音都有。近期的苏州会议,我把所谓的20多个学者一一搜了一下,跟考古学界的确不太搭界,甚至称不上是学者。现场有持反对意见的张国安老师,请张老师说几句。
张国安:刚刚唐老师说的三个支持曹操的证据,“慰项石”是收缴来的,鲁潜墓志基本上就是一个伪志。
从历史的角度看,“太僕卿駙馬都尉”这相当于北京军区副司令,他随时可以接触皇帝。鲁潜所侍奉的两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排名第一、第二盗墓狂,所有先贤陵墓,无不发掘,秦始皇陵的东西都给拉来了。现在的曹操墓,离“邺”城是最近的,由盗洞的迹象就可判断在十六国时,这个墓是安全的,没有被盗。
“勃海趙安縣”在历史上没有。
唐际根:实际上我也查不到赵安县,没有赵安县。
张国安:“西北角”在古代不属于文雅用语,假使鲁潜墓志是真的,他死的时候,是75岁,他的后事不是家属门生办的而是他的老师给办的,“沛上黨解建字子泰所安”这合理吗?
“墓入四丈”是多深?有10米多,如果10米多,也是大墓了,这个大墓在哪儿呢?所谓的墓志建墓这个人本身就造假,大家不觉得有疑问吗?这个墓志刚发现不到一个月时,就去追访所谓的出土地,那个时候就已经不在了,现在去的话,是在几万米的大坑里面。
如果这些成立,历史上《十六国》的记载,很多都要推翻。
我为什么说曹操墓不成立呢?最核心的提法就是《三国志》文献里两处明确记载,曹操和卞后是合葬的。如果是合葬的话,应该在旁边,现在这两个墓里,找不到卞后。找不到卞后,大家还认为这是曹操墓吗?
充满悬疑的大墓,能把《三国志》的很多记载的推翻吗?绝不可能。
主持人:你刚才说《三国志》,使用文献证实物,这是不是又违反了考古学通行的普遍原则?第二,“墓入四丈”这个“丈”跟现在的“丈”应该是不能等同的吧。第三、赵安县这个词连当时的人都不太可能知道,那现在这个造假怎么知道?或者说,如果造假,这个造假者一定是你们考古学界里很有学问的人?
张国安:赵安县的疑点太多了,考古界自封为内行不允许所谓的外行质疑,很多事就是由此而来,考古圈的人并不是神,会犯错误的,但不能不让人质疑。
主持人:好,现在是提问环节。
提问1:我从报纸上看到“曹操墓”相关的东西,比如说中山靖王墓,都是靠印章来鉴别墓主人的身份,你说印章不重要,我不敢苟同。
唐际根:我没有说印章不重要,你可能是后到的,没有听全。我说首先是有没有印章,其次,印章的使用和解读必须同其他证据是相关的。如果有印章是最好,但这个墓没有印章。
提问:当时的墓葬是简葬,印章是不是随身配?
唐际根:考古研究是基于考古发现,如果有是最好的,但现在是没有。
提问2:据我所知,“碳十四”测量很精确,为什么不接受这种方法具体确定一下它的时间呢?另外DNA您说可以做,我希望能组织力量去做。
刘老师:我是唐际根的同事,是做科技考古的。,他是考古学家,对科技考古的内容没有我熟悉,但无也要申明,我不是做DNA这一块的。我的一位同事在社科院的会议上曾经讲过,为什么主张不做?因为“碳十四”要有合适的样品,这个“曹操墓”已经到了特别精细的年代,如果做“碳十四”取不到好的样品,出来的误差范围比这个还大。这个墓不是不能做,但从现在来看,这些考古证据已经很多了,碳十四未必能提供更可靠的证据。
至于DNA,已经不可能做了,因为DNA要求从他的牙里面提供样品,他的牙齿损坏非常厉害,几乎不能提出样品,就不能做DNA。而且做DNA目的是为了比对,可是我们又和谁去比对?
国外的对非洲夏娃的解释,这个腺立体DNA是母系遗传的,而不是父亲方面的,DNA的研究结果,全世界还没有得到很可靠的数据结果。复旦大学虽然说他们能做,但他们也只是尝试,并没有得到公认,他们做过一些关于DNA的检测方法,严格来说,DNA的检测方法在全世界都是一个新兴学科,有很多的东西在建设当中,数据和研究都是要一步一步来的,解释也相当复杂。
提问3:我想向您请教,这个不可以比对,但是出土的兵器、陶器可以做同位素吗?
刘老师:虽然现在做了大量的陶器,但并没有规律性的认识,说汉的陶器、曹魏时期的陶器或者往后有什么不同,没有这样的数据,也没有这样的研究。其实也是先知道考古文物之后,才会做其他。
提问4:出现最多的“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那张牌子,我听过其他老师的讲课,非常明确说那次牌子肯定不是收缴的,是挖出来的,但后来报纸上报道说那个牌子是收缴的。这些牌子到底是收缴的还是挖出来的。
唐际根:六边形的牌子有60块,圭形刻着“魏武王常所用XX”有8块。这60块是挖掘出来的,8块中有1块是收缴的,上面写的是“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其他都是挖的。
如果在座没有问题,我想问一下,像我今天这么苦口婆心地讲完以后,大家还会不会觉得考古研究所在造假?
提问5:疑问肯定还是有一点的,听您讲了,也听其他反对的老师讲了一点,总是会有疑点。而且,你们说碳14、DNA检测都不能做。
唐际根:大家可能会觉得考古本身就不是科学的,而只有做各种分析才是科学的,其实这个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对的。因为考古学自欧洲诞生以后,传到美国,传到中国、日本,这么多年,考古学建立了自己的方法论和解释体系,比方说地层学。为什么我一直强调挖出来的东西是第一位的,因为他是挖出来的,挖出来的地层关系是科学的。地质学也是靠地层,还有考古学的学科我刚才叫组合关系,其实那叫类型学,这跟生物学上的分类是一回事,也是科学的。所以在相信“碳十四”的同时,也要相信那个东西。某种程度上,要骗过一个科学的分析方法很容易,但要骗过复杂的关联证据是非常难的。
刘老师:不是说检测都不能做,严格地说,“碳十四”可以做,但意义不大;DNA样品提取不出来,而且找不到合适的比对样品;至于陶器,目前还没有依据可靠的成分就能判断年代。
丁阳:我是子云的同事,今年年初时我正好在安阳,我没有进到墓里,但我们去到了墓地的周围,我一开始就相信这不可能作假,我相信这绝对是一个曹魏时期大墓,但具体是不是曹操,因为有魏武王,有鲁潜墓志,在不是伪造的前提下,肯定能判定他是曹操,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我发现,唐际根老师也表达出来了,对目前的这种的质疑,公众的不相信,事实也是存在。腾讯做了一次今日话题,专门做了一期:为什么人们不相信“曹操墓”。有一个调查:相信“曹操墓”是真的吗?在10万的投票中,只有22%的人相信是“曹操墓”,有78%的人不相信。这可能跟政府的公信力,包括之前的周老虎事件非常恶劣的影响有关,但目前确实是这样的情况。这种情况您怎么看,有什么样的忧虑或者觉得应该怎么去改变这个事?
唐际根:某种程度上会忧虑,但某种程度上,也会正面地评价这个事。现在我们做了具体的工作,把质疑“曹操墓”的网友分分类,一部分人是因为对政府的看法;一部分人对河南的看法;一部分人不是很了解情况。我想是这样,网友如果听了我这样苦口婆心地讲,也许会好很多。但不管怎么样,他们的背后是有一个期待,期待社会和国家应该让诚信回归,是对诚信的呼唤,也可能经过“曹操墓”的事情之后,大家对考古界的公信力、政府的公信力会回升。
&nb, sp;  , ;, ; 提问6:现在有个严肃的问题,媒体在关于“曹操墓”的问题上,可能起到不好的作用,有“挺曹派”“反曹派”,他们的观点夹着自己的意见,让公众在接受这种, 信息时感到非常混乱。据我所知,在国外的学术界与普通的爱好者、网友,他们之间的沟通会通过比较流畅的渠道,考古队或者社科院考古所,能不能用更直接的办法,比如说做一个考古博客,公布一些考古信息,这样来流传信息可能会好一点。
唐际根:你说得很对,考古学界跟公众的交流确实缺乏渠道。说句心里话,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工作,今天到燕山大讲堂, , , ,也是希望考古学跟公众走得更近一点。但国家的进步也是一点一点来的。我曾经让我的导师(英国教授)到我的考古工地看了一下,结果被人告了一状,说我把洋人领到考古工地到处看。这个没有办法,但社会会慢慢进步,以后会好很多,有机会常沟通,我要有时间我就写一个博客,但我确实没有时间写。
提问7:我想问一下,2006年以后“曹操墓”的考古情况是怎么样的?
唐际根:我对这个过程比较了解,2005年我跟北京电视台做了一个节目,当时墓葬就发现了;到2006年时,可能就开始有人盗墓了,但那时候盗墓不管怎么盗,底下还是堆积层。下去以后,可能弄出了一些文物, “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可能都是2006年以后,2007年2008年弄出来的。那个时候流出一块两块石牌很正常,流出去以后再回收,也不能否决墓里挖出的东西的价值。
提问8:关于这个事件的本身,不是您开一个讲座就可以澄清的,要拿出大量的事实出来,最后的结果由大众去评论。现在这个情况,能不能反映出考古界存在着浮躁的东西。我想听一下您是怎么看的。
唐际根:大家回去以后,找到《光明日报》2010年6月29日记者柳霞对我的专访,在那里我详细谈了我的态度,对这件事怎么看。我说得很清楚。
考古界确实有浮躁现象,跟所有的学科一样有这个情况。但考古学的严谨是必须的,有人认为考古学学科已经失去了科学精神,何谓“科学精神”?我认为,科学精神第一要实事求是,第二要探索问题。实事求是是必须的,所以我讲这个东西,都是摆材料,很少做逻辑推理,这些材料比逻辑还重要,材料要实事求是。第二要探索问题,因为考古学不能沦落为只提供发掘品清单的学科,考古学需要大量的人员参与,需要积累大量的材料,还需要积累知识。实事求是+探索问题,才是科学精神。这是我的看法。
主持人:从传媒的角度,“曹操墓”这个事为什么热?因为这事具有传播的特性,在传媒受管制的社会中,他与意识形态不沾边,不被管制。其间又有地方经济利益之纷争,另外这个墓主人又是曹操。还有,一些文化学者可以借这个事把自己无名的名字变得让很多人知道,具有很多传播特性。
腾讯网在“曹操墓”出来时,就做了一个专题,前几天“今日话题”也做了一个专题:为什么不相信“曹操墓”。在那个专题中,把世界上很著名的几例考古造假罗列了出来。
回到“曹操墓”的质疑本身,一种最强大的质疑是质疑当地的经济利益驱动。很多的网友投反对票可能跟地地方政府表现如此积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