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太运,(曾用名:郭泰运)男,1925年出生,开封县曲兴镇人。13岁入开封“云记”门神店当学徒。云记老店当时是开封城最著名的门神(年画)作坊之一。掌柜刘子云,祖辈一直经营年画。店内门神(年画)领做师傅为李景运、宋金明,刻版领做师傅为张文礼,红纸(染纸)领做师傅是徐乃礼。他们都是朱仙镇最有名的师傅。郭太运当时即从师于这几位老艺人。在云记学徒三年,四年出师,成为几十个师兄弟中的佼佼者。
出师后,郭太运与师兄谢合彬合作在大南门里勤农街搞了一年“背作”之后,自己单干,取店号“泰盛”。一直到解放初期还刻印过一些新题材的年画,在年关时节销售。
1961年,开封市建立了“开封年画社”,郭太运和朱永敬、等许多老艺人都被吸收到该社刻版、印画。使这一民间传统艺术得到一定的发展。1983年,开封市成立了“开封市朱仙镇木版年画社”。郭太运任古版研究室主任,并与专业人员一起,对不同时期,不同店号的雕版、资料进行修补、复制和整理。所整理出来的年画得到刘岘、华君武、王树村、薄松年、张道一、冯骥才、倪宝诚等诸多专家的肯定。先后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展出,还应邀到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1995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家”的称号。
2004年郭太运被聘于开封市博物馆,并希望把近70年的经验和手艺传下去。因他的技艺精湛和突出贡献, 2007年,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同时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朱仙镇年画)代表性传承人”。 郭太运大师先后被中央电视台 “乡土”、“国宝档案”栏目、安徽卫视、海峡卫视、河南电视台、开封电视台、“大河报”、“汴梁晚报”等多家媒体做了专题报道。
附:
开封市博物馆向河南博物院、河南省美术馆捐赠国家级传承人郭太运制朱仙镇木版年画
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黄东升(左)向郭太运先生颁发收藏证书
河南博物院院长张文军(左)代表河南博物院接受捐赠
河南省美术馆馆长化建国(左)代表河南省美术馆接受捐赠
郭太运先生接收驻豫新闻媒体采访
1月12日下午,河南博物院、河南省美术馆接受开封市博物馆捐赠郭太运朱仙镇木版年画仪式在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举行。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黄东升、河南博物院院长张文军、河南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甘源、河南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副处长张永俊、河南省美术馆馆长化建国、开封市文物公园局书记刘顺安、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田凯,开封市博物馆馆长曾广庆等有关领导,以及我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唯一代表性传承人郭太运,以及部分朱仙镇木版年画爱好者、驻豫新闻媒体出席了捐赠仪式。
仪式上,开封市博物馆分别向河南博物院、河南省美术馆捐赠郭太运朱仙镇木版年画作品50幅。河南博物院院长张文军、河南省美术馆馆长化建国分别接受了捐赠。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黄东升为郭太运先生颁发了收藏证书。
此次捐赠的木版年画题材有《马上鞭》、《和合二仙》、《柴王推车》等。据了解,此次捐赠的年画均用开封博物馆馆藏老版并由郭太运亲手印制。
河南博物院院长张文军在捐赠仪式上致词,他说,河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郭太运老人作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唯一代表性传承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家,其作品构图严谨饱满,造型古拙夸张,线条粗犷刚劲,色彩浓重强烈,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代表。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次开封市博物馆的捐赠,进一步完善了河南博物院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收藏,从而使这一文化遗产在河南博物院得到更好的保存与保护。
"朱仙镇年画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年画的鼻祖。"仪式上,河南省美术馆馆长化建国畅谈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成就以及对后世及世界艺术发展的影响。并表示本次获赠丰富了河南省美术馆的馆藏,为进一步开展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今年已86岁高龄的郭太运先生说,能将自己的50幅作品捐赠给河南的最高收藏机构收藏十分荣幸,他对各级领导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的关心与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要利用好博物馆这个平台将朱仙镇木版年画技艺术传承下去。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河南博物院本次收藏朱仙镇木版年画引起了驻豫媒体与群众的广泛关注。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田凯代表河南博物院接受了媒体的采访,他表示,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与根脉,河南博物院十分重视对优秀民间艺术的收藏,并且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制作与演示是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的常备节目之一。本次不仅收藏了50件高水平的年画作品,并且河南博物院同时还特意接收郭太运木版年画工作室刻制的“三娘教子”木版以供历史教室使用。河南博物院希望通过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收藏和具有博物馆特点的活动在社会上造成广泛影响,从而引起人们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关注与喜爱,推动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保护与传承。田凯副院长还呼吁广大群众加入到朱仙镇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中,张贴传统年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