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收藏网欢迎您的到来!    
  中国古玩做旧调查    3星级
中国古玩做旧调查
作者:henansc  来源:河南收藏网     点击数:6321     更新时间:2012/4/19  文章录入:henansc

中国文物造假地图


  近日,一份涉及中国文物的《地下作旧产业调查》公布。该调查对中国庞大的文物造假体系产业链进行了分析,并对文物造假按照类型进行分区。如陶瓷造假分布全国,重灾区在景德镇等地。

  中国文物造假地图

  外行人很难了解中国庞大的文物造假体系,从制假到售假,这条产业链在中国已经发展成熟,作假的手段五花八门。某专业艺术品网站对此作了深入调查,且结果可供参考。

  该网站发布的《地下作旧产业调查》显示:陶瓷造假重灾区以江西景德镇、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禹县神垕镇、宝丰县)、浙江龙泉地区、广东潮州等地为重;青铜器造假重灾区则是以河南洛阳伊川县烟涧村为代表的制假村;玉器造假重灾区:河南(南阳镇平县石佛寺镇)、安徽(蚌埠),这些地区主要是汉代玉器造假地,辽宁是全国90%的仿制红山玉的聚集地;书画造假重灾区:天津鼓楼地区为最广、北京潘家园、琉璃厂等地的假书画多是由地方流入,南京夫子庙和清凉山古玩市场则多为当地书画家作品被造假严重。

  陶瓷

  分布范围:全国

  重点灾区:江西景德镇、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禹县神垕镇、宝丰县)、福建龙泉地区、广东潮州

  景德镇陶瓷历史悠久,专门制作元明清官窑高仿品。在景德镇市原有的许多国有陶瓷企业早已改革,分别被划成许多小块,承包给了私人。景德镇瓷业的管理机构景德镇瓷局表示,包括没有登记在册的个体、私营作坊在内,景德镇市制陶瓷企业不下4000家,从业人员10万多。

  在这里,随便走进一个作坊,到处都能看到摆放着烧制的瓷器,各朝各代的官窑瓷器随处可见。这里不仅接受高仿的高级定制,亦能批量生产各种瓷器。北京各大古玩市场的作旧瓷器大都出自这里,这里也隐居着做瓷器的民间高手。

  河南最著名的三个造假地区当属是河南禹州神垕镇和洛阳孟津南石山村以及河南宝丰县。其中,神垕镇是中国钧瓷文化的发源地,南石山村是现代高仿唐三彩的所在地,宝丰县则是中国汝窑造假的聚集地。在上述三个地区,当地的农民个个都是造假的高手,但是相对于专著于高仿工艺品的民间艺人而言,农民的造假仅仅是忽悠普通的收藏者,高仿的工艺品则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最为荒唐的是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高水旺烧制的仿北魏陶俑的工艺品,在北京古玩市场上被国家机构列为抢救性收购的北魏珍贵文物。大抵经过如下:某专家在北京某古玩市场的地摊上看到了一尊“北魏时期的陶俑”,时值洛阳被盗一北魏时期墓穴,所以该专家认为是北魏时期珍贵的文物,遂上报国家博物馆,拨专款、专项抢救性收购古玩市场上的“北魏珍贵陶俑”。

  但是随之市场上的这种“北魏陶俑”越来越多,就有专家提出质疑。后来警方介入,顺藤摸瓜,根据种种疑点查出这批陶俑是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的高水旺仿制的,后来在现场警方的见证下,高水旺又烧制出一尊一模一样的“北魏陶俑”。

  青铜器

  分布范围:河南、湖北、山西

  重灾区:河南洛阳伊川县烟涧村

  河南省伊川县烟涧村是中国著名的“青铜器之村”,这个本该是中原地区的一个在普通不过的农村,却因为出产高仿青铜器而闻名中国甚至世界。

  数据显示,这个村子的专业加工户达到300多家,从业人员达1880余人,年创产值9000余万元,主要产品有东汉马踏飞燕、东周天子驾六、战国方鼎、春秋莲鹤方壶及各种造型壁挂、仿古台灯等1000余种,产品销售到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在东南亚地区更是抢手,美、英、日、加、法、德等国家的商人非常喜爱烟涧的仿古青铜器。

  其实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存在着数量众多的“青铜村”、“制假村”,村子里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制作青铜器。每天成千上万的仿古青铜器从这里流向全国和世界。

  “河南造”是一个让收藏界和鉴定界都头疼的词,不少专家都曾经栽在“河南造”上。走进北京大大小小的古玩市场上,每个青铜器销售点上都有产自河南的青铜器。历史留给了这里的人们铸造青铜器的工艺,在这片早醒的土地上,青铜时代铸造了夏商周“九鼎帝王“,然而进入20世纪末,随着收藏热的大潮,河南地区的一批批制假村应运而生。

  玉器

  分布范围:河南、辽宁、甘肃、浙江、安徽

  重灾区:河南(南阳镇平县石佛寺镇)、安徽(蚌埠)

  调查报告中提到:“天下玉雕数镇平”,该镇早在两汉时期就开始制作玉雕,如今镇上有好几万人都靠玉器生意养家糊口。镇平县政府官方网站上的材料也显示,目前仅石佛寺镇就拥有13个玉雕专业村、6大玉雕专业市场,全镇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

  2010年,该镇玉雕产业实现产值达10.2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480元,来自玉雕产业的份额占75%。河南南阳市中国最大规模的玉器交易聚集地,从小如米粒的玉石项链,到高约两米的器具摆件,新疆和田玉、云南黄龙玉、俄玉、韩玉、阿富汗玉等应有尽有。

  安徽蚌埠是另外一个让玉器收藏者谈虎色变的地方,在百来平方公里的蚌埠市区,分布有3000多家玉器加工作坊,组成了若干驰名中外的“玉器村”、“玉器街”。其间有近10万人以古玉销售业为主,约占市区总人口数的1/8,每年产品销售额近50亿元人民币,约占地区GDP总数的1/6。

  书画

  分布范围:北京、南京、天津、西安、江苏

  重灾区:天津(鼓楼地区)、北京(潘家园、琉璃厂)、南京(夫子庙和清凉山古玩市场)

  书画是艺术品市场上炙手可热的门类,亿元天价的拍品也都是由书画作品创造,张大千、齐白石等大师的作品被藏家们追捧。然而走进琉璃厂,数量最多的仿制书画也都是这些大师的,还配上某某权威机构的鉴定证书,更有甚者还有艺术大师和原作的合影照片,当然,加上证书和合影照片是另计费的。

  书画界行内将仿制水平较低的一类假画称之为行货。除了水平较低的特点,行货还有其突出的特点:名头广、数量大、成本低。成本在几十元到两三百元不等。

  行货有着区域性特征,可分天津行货,南京假画,安徽仿品,潘家园货和其他地区仿货。其中以天津行货最为出名,且规模最大,从业人数最多,主要集中在天津鼓楼地区。

  其次是南京假画,主要集中在南京夫子庙和清凉山古玩市场等地,所仿以金陵画派钱(钱松喦)宋(宋文治)亚(亚明)魏(魏紫熙)、傅抱石、陆俨少、陈大羽等画家和当代江浙、上海地区程十发、范扬、吴山明等当代画家的画作为主。

  安徽仿品,主要集中在古徽州黄山地区,以清代民国海派和新安画派老画为主,以仿旧水平高为特色。潘家园货,是价钱最便宜,水平最低的假画,主要是以吸引行外买家和旅游者为主。

  其他地区货,也有着较强的区域性,如陕西的行货主要做石鲁、赵望云、刘文西等画家作品,广东行货以岭南画派高剑父、高奇峰、黎雄才、关山月、赵少昂等大师作品和林墉、方楚雄、王子武等广东当代名家作品为主。这些各地的行货,各具特色,互为补充,最终都流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拍卖和艺术品市场。来源龙虎网)

 

附1

唐三彩造假配料传儿不传女

作旧是仿造的关键步骤,甚至会埋入土中。

3月30日,南石山村。一批烧制好的素胎被搬出窑。

 

作旧先要杀光,让表面变得润泽柔和。

3月30日,洛阳南石山村一家文物复制品工厂内,工作人员在给“马”上釉彩。A10-11版摄影/山石

  民间“中国文物造假地图”公布,洛阳南石山村以高仿唐三彩闻名;文物贩子会与土专家联合骗买主

  3月,一专业网站发布《地下作旧产业调查》,文物造假再引关注。洛阳的南石山村、烟涧村等被“点名”。其中,南石山村以唐三彩“重灾区”出现。

  南石山村目前有70多家仿制唐三彩的手工作坊或工厂。各家手艺不同,产品命运不同。有被文物贩子拿去当真品卖的,有在古玩市场低价销售的,也有批量生产的旅游产品。

  南石山村有过文物贩子蜂拥而至的“盛况”。不过,因以假乱真而兴盛,也因假得太有名而逐渐失去市场。对自身如何定位,是南石山村需要面对的发展问题。

  位于洛阳近郊的南石山村,又一次被关注,是因某专业艺术网站发布了调查文章并公布了“中国文物造假地图”。

  这份地图上,南石山村标注为唐三彩高仿地,“当地农民个个是造假高手”。

  作为“文物”链条的生产端,南石山村因能以假乱真闻名全国。

  走进南石山村,时光仿佛倒流。

  路边的人家几乎每户都有馒头窑,在低矮的平房里,堆着沾满了泥土的唐三彩和各种陶俑。

  缺腿断尾的唐三彩马躺得七零八落。有的陶俑在院子的土堆里,只扒出一半。

  在当地,家家户户挂的牌子都是“仿古”。没有村民认为自己造假,“我们是仿造”。

  配料“传儿不传女”

  釉色配料,每家都有每家的秘方。即使没有秘方,也要遮掩一下做样子

  南石山村不缺传人。村子里到处悬挂着“世家”、“三彩传人”、“大师”的牌子。通常情况画着一个老人,神态凝重地捧着唐三彩。

  村子里也会嘲笑,“他爹是传人?会拿笔不?”

  南石山村和唐三彩的渊源,上溯不过百年。20世纪初,陇海铁路修筑至邙山,在南石山村附近发现大量唐三彩。南石山村人有制琉璃瓦的手艺,最初修补破损的三彩,后来有了烧制的手艺。

  手艺流传到现在,不是谁都有能力做高仿品。做得好的几家,都有“独门秘方”。“手艺是老一辈传下来,釉料的配方是慢慢琢磨出来的。”村子里的工艺美术大师高水旺说。

  曾经,没有那么多讲究。村支书高新宽说,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邻居之间还会互相教手艺。

  到了后来,手艺分出了层次,秘方更多是各家传承。在村子里,提起传人,村民会上溯到最初的老艺人,谁家是真传,谁家是旁系,分得清清楚楚。

  南石山村,更多村民卖唐三彩和北魏陶俑的工艺品和低仿品。

  一匹崭新的唐三彩黑马卖150元,唐代人俑50元一个。为了能有一点古旧的效果,人俑上沾了点细土。“像古墓里出来的带点土腥。”村民郭尚武说。人俑做工并不精致,主要搭配着新的工艺品卖。

  郭尚武说,现在整个南石山村,真能做到以假乱真的,也就是两三个人。“他们轻易不给人做,一般是熟人介绍”。

  其他的村民,常常会在被询问能否当真的卖时,简单回答一句“咋不能”。然后补充一句,“看你卖给谁”。他们的产品价格不高,“哄哄不懂行的人没问题”。

  真正的高仿品,从最初的程序就与低仿品区分开来。

  寻找唐代的高岭土更像一个说法。高水旺年轻时曾在洛阳各处寻找高岭土,“希望找到最接近唐代的土”。

  真正重要的是塑形。“要对着真三彩塑”同样有着大师称号的张二孬,年轻时颇见了不少真的唐三彩。那时候常有破损的三彩送到他那里,他少要钱甚至不要钱,只希望能多看几眼真东西。

  跑博物馆,不让照相就站在那里临摹。有的博物馆要做复制品,赶紧抢下机会。

  当然塑形“靠的也是天分和多琢磨”。怎么塑出古代马停步喘气时的鼻翼扩张,人俑的面部表情,需要细细琢磨。

  形是一切的根本。塑好形,上窑烧。唐代用柴窑,大师们自然也要用柴窑。但这更多的是种宣传手段。“电窑容易控制温度,更好烧。”张二孬说。

  烧好素胎,上釉。唐三彩判断真伪,也更多是看釉。在南石山村,每家都有每家的秘方。即使没有秘方,也要遮掩一下做样子。

  “釉色配料是秘密,传儿不传女。”高水旺说。

  村民们津津乐道于唐三彩的“芝麻片”。真三彩上面的釉片有小而细密的开裂,看起来像芝麻。高仿品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才能以假乱真。更重要的,这种开裂,肉眼看起来层层叠叠,但手摸上去却要光滑无比。

  村民张霞一遍遍蹭家里的三彩马,蹭得那部分油光发亮,“你到村里找找,谁也没有我家的滑”。

  时光“穿越术”

  古墓土会让埋在里面的东西有一股“香瘴气”,新三彩便有了古代的气味

  一件高仿的唐三彩,经历塑形,烧制,上釉,再烧制而成型。

  它需要迎接最关键的一步:“穿越时光”——作旧。

  真正的唐三彩在墓里埋藏千年,高仿品则需要在几个月或几年里走完这一步。

  首先,是杀光。刚烧制出的三彩,浑身是直愣愣的“扎眼”。杀光能让它表面变得润泽柔和。

  这一步自然也是秘不传人。张二孬说,有人用氢氟酸,往往杀得太狠,表面喑哑。他们家有特殊配料,不过也不见得每次都能杀好。在他家里摆着一匹唐三彩黑马,因为杀光狠,腹部的一侧有了蜘蛛网一样泛白的痕迹。

  这属于杀出了痕迹。

  对付用酸杀的唐三彩,一度古玩收藏者学会了闻味道。闻起来有酸气,自然是假的。作旧是永恒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故事。专家研究造假者,造假者也研究专家的眼力。各自与时俱进。

  杀光之后,如果需要进一步作旧,则进入了掩埋程序。

  土,最好是古墓里的土。地处邙山,遍地是墓,找到这样的土并不难。埋入地下,少则几天,多则数年。

  埋在土里的新三彩,釉面吃土,整个表面愈发湿润。原来的芝麻片因为吃土会变得微微上翘。“有油光,又汗津津的,像是马在流汗”,张二孬说这就更有古代神韵。

  墓土会让埋在里面的东西有一股“香瘴气”,新东西就有了古代的气味。有了气味,还要穿一身土衣服。

  唐三彩多从墓地被挖出来。墓地里的土本身有不同,经过千年,土在墓里器物上的累积是一层一层。“几年大旱,几年大涝,形成的土层都不一样”。

  这非人力所能模拟,但还是有缝可钻,“隔断时间自己用水灌一灌”。

  除了层次,土里面还要有草根。真正出土文物的草根其实是树很小的根须,根非常坚韧。古董商人韩飞说,现埋在土里长出的草根纤细易断。

  到了这一步,从形态上说已经非常接近。但器型太过完整,难免引人怀疑。为了配合墓里出土,多有残损,有人会敲下马的一条腿重新沾上,显得有破损痕迹。或者把人俑的发髻抠下几处表层,显得斑驳。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马腿或其他一小部分是真的,其他的东西都是修复上去的。

  刚从土中挖出来的东西,为了避免土干得过快,被封上了保鲜膜。有的则用塑料袋包起来。形成生坑的效果。在文物的行话里,生坑是出土后没有被人看过的文物。“有些人就喜欢生坑”。

  至此,一件高仿品完成。有人不屑于让三彩马和人俑沾太多土。“土多是遮丑,做不好才遮。”张二孬说。

  但对于高仿品来说,基本的作旧是必须的。“作旧了才好卖”。

  以假乱真的乌龙事件

  那一年,潘家园市场突然疯了。唐三彩刚刚烧好,连作旧都不用,一到市场所有人都在抢

  在南石山村,这是一个被津津乐道的故事,也是一个至今不断被争夺的故事。

  高水旺说自己是故事的当事人。而在邻近村庄,有个叫高小飞的村民,专门制作北魏陶俑,他的支持者说,他才是真正的生产者。张二孬说,其实他当时也在做。

  1994年,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上出现了一批陶俑。在这之前,有北魏大墓被盗的传言,也有小浪底挖出文物的传说。专家鉴定这批为真品北魏陶俑,国家级博物馆拨款进行了“抢购性收购”。“历史博物馆买了三次,故宫(微博)买了两次,中国历史博物馆花了八十万,故宫花了十万。”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曾经在央视回忆。

  但东西却越收越多。最后经过调查,这些“北魏陶俑”,出自南石山村。

  高水旺说,当时是有人让他按照图纸订做的。

  高小飞回忆起当时,说那时候是他们的好时光。一个陶俑,两三万也能卖出去。

  张二孬还记得当时的盛况。潘家园市场突然疯了,什么都收。家里的唐三彩刚刚烧好,一出窑就背着上北京。“连作旧都不用”,一到市场,所有人都在抢,“管你是唐朝的还是北魏的”。

  这样的好日子持续了二十多天,戛然而止了。这算是高仿品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在整个上世纪九十年代,南石山村的高仿品都算得上好卖。“文物贩子买得多”。

  张二孬说自己从来没有自己找过文物贩子。坐地开厂,东西好,就有人来,口耳相传,慢慢来得就多了。固定客户隐秘,生意好做。

  从他这里拿货,低的几千,高的几万,“卖给大老板多少钱,那看人家的本事”。

  往往高价的更好卖。“花十万买,套到的钱,肯定比几千的多”。

  “上电视给上坏了”

  张二孬认为,这个行业就不该上电视。“全国人民都知道是假的了,还有谁买?”

  南石山村的低仿品,大多销往各地的古玩市场。不贵,量大。到了市场,几十块钱卖到一二百块钱。卖家说是真的,买家心里也有数。

  高级一点的进了文物商店。店主在说到真假时,多少会斟酌一下,反问“你觉得呢?”投石探路,看你是否懂行。

  南石山村里人从来不自己去卖。做是做的,卖是卖的。文物贩子可以漂泊不定,村里的人是有厂子的。

  文物贩子的队伍基本稳定。有人卖了几件,赚了大钱,退出这行。“有退的就有进来的”。

  现在,张二孬明显感觉文物贩子少了。以前,和他联系的有五六个,现在还到家里来的,也就剩一两个人。

  南石山村的很多人,都觉得生意不如以前了。村民张新凡说,以前往潘家园发货,一个月一大车。现在“几个月也发不了一车”。以前通过广州发往海外的货,也要比现在多。

  现在,“洛阳本地买的多”,当作工艺品和旅游品送人。

  张二孬把原因归结为村里某些人高调宣传。“全让上电视给上坏了”。全国人民都知道是假的了,还有谁买?

  他认为,这个行业,就不该上电视。以前知道的人少,文物贩子一坑几十件能卖几百万,现在“文物贩子卖给谁去?”

  高调宣传,他指的是同村的高水旺。最初是央视在2004年重新把北魏陶俑事件翻出来,采访了高水旺。这个传奇故事又重新流传。后来高水旺又几次接受采访,宣传村里的唐三彩。

  张二孬的儿子张毅鹏不同意父亲的观点。80后的张毅鹏认为,高水旺抓住了出名的机会。现在信息发达,南石山村被熟知是必然的。而且收藏者越来越小心,鉴别能力变高了。这才是导致文物贩子越来越少的原因。

  冤大头没有那么多了,洛阳当地的古董商韩飞说,以前玩三彩的多是广东人。被骗得次数多了,广东人也学谨慎了。别的地方的老板,也不好骗了。张二孬说,之前销往台湾、新加坡的也多,现在,那边也要得少了。

  有老板要买,也很少卖得上以前的价钱。比真的便宜,比假的贵。几万块钱,老板觉得可以接受,“即使是假的也没花多少钱”。

  韩飞总结了一个道理:小刀子割肉不疼。

  “掌眼”的人

  文物贩子有时会收买一些土专家,两方一起骗出钱的老板

  真的和假的就是不一样。能做到以假乱真的高水旺和张二孬,也这样认为。

  洛阳本地的收藏专家刘林民说,“我一眼就能看出来真伪”。

  难在古代的气韵,现代始终难以仿制。

  不过对更多的人来说,没有机会练出这样的眼力。应运而生的是帮助鉴定的专家。

  古董商韩飞说现在老板们买东西前都会找专家鉴定,鉴定好了再买。

  鉴定唐三彩,最好的专家在洛阳,“土专家最灵”。这些土专家被称为“掌眼”的人。

  他们成为了文物贩卖者和买者的一道防护门。但有时候这道门也会监守自盗。

  韩飞说,文物贩子有时候会收买一些土专家,两方一起骗出钱的老板。土专家说是真的,老板自然会深信不疑。“这样的情况现在越来越多”。

  洛阳民间的鉴定专家徐静超,曾帮浙江的一名老板看过买好的唐三彩,“一看就是仿制品”。这名老板在2011年花大概80万买了几个唐三彩的马和骆驼。买之前,已经找人看过。

  有50多年收藏经验的刘林民,明显感觉到现在古玩市场的不同。收藏者蜂拥而至,追高杀跌,完全把文物收藏做成了一门生意。就算价格高到离谱,还是有人前仆后继。

  他说在上世纪80年代,在古玩市场里还有着基本的信任。真的有真的价钱,假的有假的价钱。现在,杀一刀就跑,从此销声匿迹的贩子不少。而不懂行的收藏者的捡漏心理,前所未有的膨胀。

  “现在的市场全乱了”,刘林民说。有的专家也进入了文物市场的利益链条,收藏者突然发现不知道该相信什么。

  仪器自然是不能相信的。徐静超说,测试物质老化年代的碳14早就被造假者攻破。通过反复的X光照射可以让年代混乱。唯一可以依靠的,是人的眼力。

  相信谁的眼力更是个问题。土专家和文博系统的专家都有走眼的时候,至于是主动还是被动走眼,很难辨识。

  转型试验

  对未来,村民各有不同看法。有人说,这是仿古村的机会,也有人说,整个行业要垮了

  现在的南石山村,有四位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他们做的仿古复制品,大的唐三彩中国马,标价大多是数万元。

  在文物市场上,真正的器型完整端庄的唐三彩,能卖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来村里的贩子少了,买三彩送礼的多了。“手工仿古作品有它的收藏价值”,高水旺说。

  买仿制品的人大多看重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有鉴定书,在唐三彩复制品的底座上写有制作人的名字。

  慢慢的村子里专门做仿古的,也开始做现代工艺品,薄利多销。

  高水旺做一些古代没有的新工艺,古朴的唐代仕女身上,画上了大粉色的牡丹花,看起来贵气了很多,“也有人喜欢”。

  张毅鹏觉得工艺品是必须要做的了。既然赚不了当真文物的钱,工艺品需要补上这块空白。张二孬对此有些不屑,“还是做仿古利润高”。

  村里也有人把作坊越做越小,最终就剩下自己一个人。一年接文物贩子几个活,做出几个高仿品,相当于别人一年。顺便再做点文物修复的活,也生存得不错。

  南石山村做唐三彩曾经几起几落。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整个洛阳都在学做唐三彩,仅南石山村就有180多家厂。作为工艺品的唐三彩沦为地摊货。马路上堆满了卖唐三彩的人,价格互相挤压,很多厂家垮掉。

  从纯粹做工艺品,到上世纪90年代做仿古品以假乱真,南石山村现在又要经历一个轮回。

  现在的南石山村,有70多家在做唐三彩。工厂和小作坊几乎各占一半。做仿古品的有40多家,纯粹的新工艺占到了20多家。

  对未来,南石山村的村民各有不同看法。有人说,整个行业要垮了。也有人说,这是仿古村的机会。

  他们更愿意接受“复制”两个字,很多人都拿菜刀比喻,“我卖菜刀是让你做美食,你杀人,能怨生产菜刀的吗?”

  南石山村仿造唐三彩流程

  选料 例如质量好的高岭土

  塑形 高仿品由艺人雕塑,工艺品用模具成型

  素胎烧制 用电窑、煤窑或柴窑

  上釉 每家釉料都有自己的配方

  二次烧制

  作旧 用配料杀光,埋进古土

  流向市场 古董贩子、古玩市场、工艺品商店等

  记者 张寒

 

附2

山寨“文物”与造假的“地下产业”

  邓海建

  近日,一份涉及中国文物的《地下作旧产业调查》公布。该调查对中国庞大的文物造假体系产业链进行了分析,并对文物造假按照类型进行分区。如陶瓷造假分布全国,重灾区在景德镇等地。

  如果说打着专利擦边球的“山寨货”还有些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以坑蒙拐骗为全部要义的古玩造假则与打劫几无差异。赝品满天飞、泡沫陷阱随处可见,一边是铺天盖地的“鉴宝”节目,一边是倾家荡产的悲怆经历文物艺术品市场已经成了骗子练就“厚黑大法”的天堂。以至于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毅进专门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玉器及工艺品市场规范管理》的建议,要求严惩作出假鉴定证书的专家与鉴定机构,甚至将其逐出市场。

  文物艺术品市场乱象纷呈,直接原因在于两个层面:一是法纪不彰、管理不当,2002年颁布实施的《文物保护法》主要对文物考古、挖掘、馆藏文物的保护进行了规范,基本无涉民间收藏鉴定,对文物造假牟利行为缺乏得力约束。二是标准流失、机构专家兴风作浪,譬如“汉代玉凳”之所以能够乱真,恰恰在于一些职业“跑老件”的人、鉴定专家、拍卖公司联手推波助澜所致,“鉴宝专家”比宝物还多,又没有“国标”衡定文物艺术品真伪及高下,结果就是市场“群魔乱舞”,不治而乱。

  根本而言,文物艺术品之所以能形成完整的“造假产业链”,既在于国人消费结构升级所需,同时也是投资渠道狭隘的结果。国家统计局报告称,2011年,我国居民银行存款余额达35.2万亿元。尽管CPI一直领跑于利率之前,但我国大多居民财产性收入主要还是存款利息。当此背景下,一旦股市惨绿、楼市不稳,而民间融资又被贴上非法化标签,那么,文物艺术品等实体投资就裹挟着投机的魅影汹涌而至。

  透视假文物产业链背后的真问题,既要“头痛医头”地整饬相关市场,更要拓宽民间投资渠道,让闲余的民间资本能有更理性的理财选择。

 

附3

文物赝品泛滥谁能信该信谁?

图为“天价玉凳”。


  新华社记者 岳瑞芳

  近日,一份涉及中国文物的《地下作旧产业调查》引起业界瞩目,该调查对国内庞大的文物造假体系产业链进行分析,甚至还对文物造假按照类型进行分区,堪称一份详尽的文物造假地图,令人触目惊心。

  从不久前曝出的“天价玉凳”到如今的“文物造假地图”,国内文物造假可谓疑云重重,这些频频出现的“假文物”刺痛的不仅仅是藏家的心。文物“赝品”何以在上拍前能够“一路绿灯”?文物艺术品鉴定,究竟有没有机构可以一锤定音?

  文物局 “管真不管假”

  面对文物的真假疑云,公众不免要问:类似“玉凳”这样的拍品从征集到上拍一般都经过哪些程序?如果真的是赝品,何以能够在上拍前“一路绿灯”?

  据了解,依照国家《文物拍卖管理暂行规定》,拍卖公司在拍卖文物前,必须经所在地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后方能上拍。其中,出土(水)文物、以出土(水)文物名义宣传的复仿制品、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附属构件等9类对象,被明确规定不得作为拍卖标的或应严格审核。

  针对“天价玉凳”,北京市文物局新闻发言人于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拍卖“玉凳”前的确向北京市文物局报送过备案材料,当时文物局委托专家进行审核时发现,即使专家也不能对“玉凳”的真伪和年代做出明确判定,事实上还有不少专家对此表示了质疑,但由于拍品并未在上述9类“禁拍”物品当中,再加上文物局本身对拍品的真伪也无需承担鉴定责任,所以最终开了“绿灯”。

  于平表示,文物局通常只负责拍品上拍前的审核工作,对审核后拍卖的相关情况,文物局没有被要求进行监管。如果有案件发生或其他需要,可由文物局联合工商、税务等各委办局一起监管。

  拍卖公司 真的可以“不保真”?

  业界一直流传拍卖公司有“免责条款”护身。依据是:拍卖法第61条第二款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法律真的允许拍卖公司对拍品“不保真”吗?对此,两会期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明确表示,“古董、艺术品"拍卖不保真"实际上是对法律的误读。”

  “拍卖法是一个专门法。它必须与民法通则等上位法的精神一致。公平交易是一个基本原则。"不保真"不等于你就可以欺骗。这是一个原则性问题。所以说"拍卖不保真"是一种对法律的误读。”宋新潮说。

  “当然,拍卖的古董、艺术品未见得没有瑕疵,例如一件古瓶可能会有瑕疵。这与"不保真"是两个概念。将来拍卖者不仅要"保真",还要把瑕疵告诉公众才能交易。”宋新潮表示。"不保真"并不是法律问题,应是规范操作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在去年1月份召开的全国文物拍卖管理工作座谈会上,国家文物局曾明确表示,拍卖企业滥用《拍卖法》中的免责条款知假卖假必须经司法途径或行业自律加以有效约束。

  多头鉴定 该信谁?

  北京荣宝斋拍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尚勇说,目前文物局、法院、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术界均可进行文物鉴定,但是分散的,没有统一起来。

  据记者了解,2006年文化部曾发起成立“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开展现当代艺术品的鉴定、评估、咨询服务,后来文化市场发展中心整体改制为“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原评估委员会也更名为“北京皇城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不再隶属于事业单位,而是国有企业。

  除此之外,学术界、私人也可鉴定文物,但各有弊端:学术界提倡“百家争鸣”“鉴而不定”,让人无所适从;私人鉴定由来已久,比如画家亲属可以鉴定画家的某件作品,但个人的信誉、能力却无法得到保证。

  今年两会上,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理事、艺术品委员会副主任刘幼铮表示,鉴定评估的运作规则是目前文物艺术品市场混乱现象的“死穴”,该类规则的运作,直接与卖方、买方、中介方、质押、信贷、相关金融产品等市场要素相关联,问题全出在这。

  刘幼铮认为,应拆分对象和任务,采取类似佳士得的做法,细分拍品的叙述层级,使用不同精确度的词句,区别对待,对没把握的送拍古董,采取婉拒做法等。此外就是探索建立权威、中立的鉴定评估体系。

 

附4

山西煤老板成扬州假字画最大买家

假文物生产线

  一份涉及中国文物造假的《地下作旧产业调查》近日掀起轩然大波。该调查对中国庞大的文物造假体系产业链进行了分析,并对文物造假按照类型进行分区:陶瓷造假重灾区以江西景德镇、河南、浙江龙泉地区、广东潮州等地为最;青铜器造假重灾区则是以河南洛阳伊川县烟涧村为代表的制假村;玉器造假重灾区:河南、安徽,这些地区主要是汉代玉器造假地;书画造假重灾区:天津鼓楼地区为最、北京潘家园、琉璃厂等地的假书画多是由外地流入,南京夫子庙和清凉山古玩市场则当地书画家作品被造假严重。在这幅标示图中,扬州字画造假也列入其中。市美协主席陈忠南呼吁,全社会都要抵制这样的歪风邪气,买家在涉足艺术品市场时,一定要擦亮火眼金睛,同时,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他愿联手本报,为买家提供免费字画鉴定。

  爆料

  山西煤老板成扬州假字画最大买家

  在采访中,每每提及字画造假这个话题,不少业内人士都讳莫如深。一位扬州书画界的业内人士以不披露其真实姓名为条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披露了一些令人触目惊心的现状。

  “在扬州从事字画造假的有数百人之多,有时候为了获利,字画贩子甚至联手完成一张假画。”这位业内人士介绍,有次曾亲眼见到一位字画贩子将扬州书画大师鲍娄先的作品款字抠除,再换上“扬州八怪”中一位画家的名字,“因为鲍娄先的绘画技术也很高,如果不是内行人,根本看不出画的真假。”

  这位业内人士坦言,早些年,不少字画贩子不仅要和拍卖行串通,甚至还要安排专人在拍卖现场故意抬高价格,不过,随着扬州懂行的人越来越多,如今从扬州做出来的假字画大多销往外地,其中山西、河南这两地的人买得最多,“那些地方盛产煤老板,他们出手阔绰又爱附庸风雅,买到手的却往往是这样的伪作。”  

  揭秘

  烟熏、茶泡、高温蒸,三流程做旧纸张

  这位业内人士透露,由于有着较为完整的制假链条,来自四面八方的字画贩子涌到我市来做字画造假生意,他们的制假颇为“高明”,例如通常用烟熏、茶水浸泡等手段,使纸张发黄,然后再放进高温的屋内蒸发水分,使纸张更脆,造成文物的年代感,看上去像是旧物。

  如果仿的年代较有年头,比如是乾隆年间的,会有专门的人员从市场购得这种纸张供使用,不过这些来自清代的宣纸价格不菲,通常一张要卖几万块,“羊毛出在羊身上,用好纸做出来的作品,最后会被炒到几百万的高价。”

  这位业内人士介绍,类似这样的“高端”产品只有在接到订单时才会量身制作,否则如果没有下家的话,几万块宣纸钱就白费了。

  假书画获利最高可达百倍

  除了扬州外,在常熟等苏南地区也常年活跃着这样的制假画匠,“他们经验丰富,而且技术高超。”这位业内人士透露,有时候扬州的字画贩子也会上门邀请这些人作画,当然,开出的报酬也相当诱人。

  那么,字画作假市场为何经久不衰?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在消费着这样的产品?据了解,一张假书画的获利惊人,“拍卖行喊出十万的假书画,有的成本也就百来块钱,假书画的获利最多能够达到上百倍。”

  这位业内人士透露,出手大方的暴发户往往是这类产品的购买主力军,他们专业知识匮乏,缺乏相应的辨识力,所以最易看走眼;此外,还有不少人为了拉关系,和爱好字画的领导、客户等套近乎,也喜欢买上一些字画来送人;除此而外,也有一些业余玩家由于囊中羞涩,买不起真迹,于是知假买假,甘愿花点小钱买些仿制水平低劣的仿作。

  地下造假窝点形成产销一条龙

  “扬州自古以来字画造假并不鲜见,经过长期发展,如今已形成产销一条龙的成熟利益链。”在采访中,我市美协主席陈忠南透露,在扬州,最受造假大军青睐的是民国画家王震的作品,“王震又称白龙山人,擅花人物和花卉,因为他的画作市场前景很好,销路不愁,所以很多人喜欢仿他的画。”

  十五年前,陈忠南在扬州一家裱画店里看到一幅落款王震的画,由于都是圈内人,店主直言不讳告诉他是仿作,巧合的是,两天后,陈忠南去北京出差,在琉璃厂一家画店里竟然与这幅画不期而遇,不同的是,此时的这幅仿作早已身价大涨,挂牌价赫然标明17万。

  陈忠南介绍,在扬州,有一大批人专门从事字画造假生意,已形成了成熟的利益链条,且分工明确,有人专事绘画;有人专事写字;有人专门研究模仿对象的用笔,“如今电脑技术发达,仿个印章是很容易的事,所以专门模仿印章的人倒不多。”他们配合默契,犹如流水线作业,一批批所谓名家的画作就这样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民国画家作品最受造假者青睐

  在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若论被造假最多、最滥的古代画家,非“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莫属,他之所以屡被造假集团瞄上,不仅仅因为他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享有极高知名度,其画价不菲且充满传奇性也是原因之一。

  不过,近年来,在扬州地下造假大军中,模仿郑板桥画作的人少了,“他的仿作良莠不齐,在市场上被仿多仿滥了,已没有多少人相信了。”陈忠南告诉记者,相比较而言,民国画家由于年代相对较近,所以很受造假大军青睐。在扬州仿民国画家的人比较多,有专门这样的一批画匠,受北京画廊的聘请,专门从事这样的仿作生产,在主家开出的模仿对象中,不乏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这样的大家。“他们这个群体收入不菲,主家根据他们的仿作水平高低来给付薪酬。”陈忠南介绍,这些来自扬州的造假军团中,除了专事画画的,还有人专门负责做旧,做出来的成品,通过散布在北京的大小画廊流向全国,乃至海外。

  《扬州时报》


  • 上一篇文章: 宋版书寸纸寸金

  • 下一篇文章: 艺术品估价是一门艺术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最新5篇热点文章
     2024年禹州扒村席家窑...
     安阳多个考古项目发布...
     开封景龙门遗址发掘工...
     许昌新发现古文化遗址...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
     
     最新5篇推荐文章
     2024年禹州扒村席家窑...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
     安阳妇好墓骨笄
     河南王庄遗址出土的四...
     唐黄釉镇墓兽 引发文...
     
     相 关 文 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本站 |
      豫ICP备07003530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2006-2024 河南收藏网
    Email:henanshoucang@163.com
    地址:河南*郑州*收藏
    未经河南收藏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