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收藏网欢迎您的到来!    
  三峡迷宫洞古人类遗址    3星级
三峡迷宫洞古人类遗址
作者:henansc  来源:河南收藏网     点击数:1098     更新时间:2013/1/1  文章录入:henansc

梅氏犀下颌及下颊齿(陈少坤供图)

梅氏犀上颊齿(陈少坤供图)

      梅氏犀主要分布于古北界动物区,在欧洲、西伯利亚和我国北方较为常见,一般被认为是北方温带环境的代表物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陈少坤和黄万波等在重庆市巫山县迷宫洞距今大约13150年的晚更新世晚期的古人类遗址中发现梅氏犀或称基什贝尔格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化石,材料包括头骨碎块、下颌、牙齿及数件头后骨骼。最新一期《人类学学报》(31卷4期)刊发了该项研究。该项发现对研究三峡地区晚更新世最晚期的古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迷宫洞位于长江南岸抱龙河东岸,距抱龙河与长江汇合口12公里,行政区划归属重庆市巫山县河梁镇新建村,地理坐标为30°32′N;108°52′E,第一支洞洞口海拔165米。1999年11-12月,黄万波等人在此地点进行了试掘,发现了大量的人类、哺乳动物化石和旧石器。其中的犀类化石当时因数量较少而被鉴定为双角犀未定种(Dicerorhinus sp.),其实在迷宫洞试掘之前,在此洞开发旅游的工人已挖掘出来的一批化石,2008年因了解到这批化石的重要性而将其交给在此考察的黄万波教授等人。根据这些化石,迷宫洞的犀牛材料被进一步鉴定为梅氏犀。


  据文章第一作者陈少坤介绍,重庆巫山迷宫洞的犀牛化石因下门齿退失、颊齿亚高冠、上臼齿原尖前、后收缩显著等特征,而被鉴定为梅氏犀,是这个种在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晚、分布最为靠南的化石记录。梅氏犀是一种喜好温凉环境的动物,如果说在神农架海拔2000多米高的范围出现算作正常的话,梅氏犀在迷宫洞的出现则具有更加重要的古环境意义,说明在末次冰期时,这一带的气候可能与现今华北地区较为相似。


  研究人员以迷宫洞和其他长江流域的梅氏犀为基础,通过对比,认为我国南方、北方以及欧洲的梅氏犀在颊齿形态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从而将这个种分为三个类型。其主要差异表现在:尺寸大小、原尖收缩状况、小刺发育程度及下前臼齿后谷形态等方面。


  从分布范围来看,目前南方类型的梅氏犀仅发现于三峡及三峡以东的长江流域。研究人员依据目前所能观察到的标本,认为这一类型是由北方迁徙而来,但向南扩散仅至北纬30°左右,未再向南扩散。研究人员据此推测,更新世时期的冰期的出现,迫使适应温带气候的梅氏犀南下,在长江流域多样的林地环境中逐渐适应,并演化出一些独特的形态特征。


  该项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 上一篇文章: 洛阳发现最为完好的唐代砖瓦窑遗址

  • 下一篇文章: 临漳为2895件佛造像规划佛造像博物馆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最新5篇热点文章
     2024年禹州扒村席家窑...
     安阳多个考古项目发布...
     开封景龙门遗址发掘工...
     许昌新发现古文化遗址...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
     
     最新5篇推荐文章
     2024年禹州扒村席家窑...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
     安阳妇好墓骨笄
     河南王庄遗址出土的四...
     唐黄釉镇墓兽 引发文...
     
     相 关 文 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本站 |
      豫ICP备07003530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2006-2024 河南收藏网
    Email:henanshoucang@163.com
    地址:河南*郑州*收藏
    未经河南收藏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