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美丽河南,水系、古村落、古城、民俗文化都需要精心保护不少来自河南的全国人大代表,都在关注这个话题
保不了水的是罪人
保不了发展的是庸人
从2012年开始,“美丽中国”这个词汇,总带给人无限遐想。而美丽河南,同样让人期待。
然而,一些古村落慢慢被拆,古城墙只能在记忆中回味,我们的河流也不再清澈……文化、建筑、民俗,这都是美丽河南不能缺少的要素。而这些的保护,需要你我共同努力。
杨丽萍(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文化厅厅长)
重经济轻文化 这种情况仍然存在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地充斥人们的视野。这带来了便捷,而在杨丽萍看来,却也没了特色。
“城镇化进程在不断加快,更多人过上了城市的生活,这是好事。但一定要注意,城镇化进程中,不能割裂文化的传承。”她持续关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每次两会都会呼吁。
杨丽萍认为,各地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虽然不断提高,但重经济轻文化、重开发轻遗产、重建设轻保护的情况依然存在,建设性破坏文化遗产事件时有发生。
“对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古街道等未能妥善保护,破坏整体格局和风貌,使文物建筑和历史街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另外,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古村名、古镇名、古街名消失,历史文化信息附着的遗迹荡然无存。”在3月6日的小组审议会议上,杨丽萍对此表示了担忧。
民族的 才是最流行的
杨丽萍说,民族的才是最流行的。“我们到欧洲,看到那些古建筑,总会不由赞叹,每个国家的风格都不同。而到美国,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好像除了高,就没有了其他特点。”
而我们目前的城市建设中,也有很多美国特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街和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得不够。本地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应该纳入城镇化建设规划总体布局。”
杨丽萍认为,打造美丽河南,民族的建筑不能丢掉。“安徽、浙江都有保存完好的古村落,河南这方面做得不好。要鼓励原有居民能够在享受到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要延续固有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穆为民(全国人大代表、南阳市市委书记)
我们要“敬水” 不能“戏水”
两会期间,关于南水北调的问题,几乎每一个遇到穆为民的人都会问起。
根据规划,今年10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就要通水。该项工程总长1277公里,渠首位于南阳淅川县。
穆为民说,南阳是河南的缩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重要水源地。南阳既要保生态、保水质、保粮食,又要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面临多重挑战。“保不了水是罪人,保不了发展是庸人。”
为了打造美丽河南、美丽南阳,穆为民说,对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要保护渠首,也要做好沿线的保护。
在发展和环保之间,穆为民和他的领导班子,做过多重考虑。“在渠首,我们注重面源保护,具体而言,就是优化种植结构,尽量不用农药、化肥等。”
而在沿线,南阳市制定的策略是生态解决污染。“比如增加河流两旁的防护林宽度。”
目前对于河流的污染,主要是生活、工业污水。穆为民说,我们要“敬水”,不能“戏水”。“加强污染源治理,企业要有集污处理系统,排出的水必须达标。”
吉炳伟(全国人大代表、开封市市长)
要记住文化、民俗、乡愁
曾几何时,老城区是一种归宿,而如今慢慢成了乡愁,甚至忧愁。以开封为例,吉炳伟说,开封市民对鼓楼的重建非常高兴,有七八十岁的老市民虽然住在郊县,也要让子女骑着三轮车带着自己再来看看鼓楼,这就是他们的乡愁。
3月6日,吉炳伟在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只有记得住文化、记得住民俗、记得住乡愁,才能使老城更有特点,更有韵味。而这,是打造美丽河南不可或缺的理念。
吉炳伟说,老城就是文化,无论怎么改造都要保护好文化,没有文化传承,就会失去文化强势。
而民俗,就是老百姓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一些优秀的东西。“小宋城及清明上河园,它们的存在使得许多民俗,甚至是有些即将消亡的民俗文化得以保存。”
保护好老城的前提下 做好城市发展
由于工作,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远走他乡。回不去了,成为不少人对于老城的感受。
“要让多年不在开封的老百姓再次回到开封时,不仅看到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也要看到心底最有记忆的东西。”吉炳伟说,目前开封有247处不可移动的文物,开封市将坚决予以保护,有一些老街道、老胡同也将坚决不予拆除。
1948年,开封鼓楼毁于战火。吉炳伟说,那场大火也成为丹尼斯掌门人王任生对于鼓楼的记忆。去年10月,开封鼓楼重建完成。“开幕时特邀请王任生进行剪彩,鼓楼就是他的乡愁。”
吉炳伟说,古城建设首先应该是传承和保护,然后才是发展。“只要我在开封做市长,就一定会在保护好老城的前提下,做好城市发展。”
<--/enp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