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溢彩”琉璃、蜜蜡老珠即將开拍 |
热 |
|
|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1854 更新时间:2007/5/23 文章录入:河南收藏 |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珠”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直被人们视作贴身之物。各式各样的老珠绽放着耀眼的光芒,它们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饰品,而且被珍藏于收藏家和博物馆中,成为一种收藏文化的象征。 老珠材质多样,既有润泽通透的蜜蜡、色彩缤纷的琉璃,也有温润如玉的琥珀。透过层层细腻的手工技艺,递达着深邃的文化传承,充分发挥材质的光泽、多彩、柔媚、神秘的特质。老珠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且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是正在兴起的一个收藏门类。 博观拍卖于6月24日在北京华侨大厦举办“流光溢彩”琉璃、蜜蜡老珠专场拍卖会,此次拍卖征集了近六百件各式各样的老珠,将全面展示老珠的魅力。 特转载老珠收藏家鲁济之先生发表于《中国收藏》的两篇文章,一飨读者。 琉璃老珠诱惑人心 图、文/鲁济之 琉璃的美,流光溢彩。如今,各色的琉璃品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饰品,而那些琉璃老珠则被珍藏于博物馆或藏家手中,成为一种收藏文化的象征。 尤其是这些16世纪至19世纪精美绝伦的琉璃老珠,真美得令人爱不释手。 中国对于玻璃的称谓有许多:玻璃、五色玉、硝子、水玉、烧料、琉璃、料器等。而延至今日,我们将高档玻璃器物及珍宝饰品以“琉璃”称之。 公元前2000年至1500年间,埃及、西亚、中东地区已拥有很好的琉璃制作工艺。而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琉璃珠已经十分精美且样式繁多。其后通过各地的交流互动,琉璃珠在世界多个区域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这其中就包括了公元前500年前后的中国“战国蜻蜓眼珠”。而琉璃珠也因具有工艺性、价值性和商业性而遍及全球。 到公元1500年前后,琉璃珠的制作工艺在欧洲开始进入成熟期。而后三四百年间,各种缤纷艳丽的琉璃珠饰融入了全世界人们的生活及贸易体系。尤其是公元1760年以后,应工业革命发展的需求,欧洲社会将大量精美的琉璃珠运往非洲、北美洲、印度等地,换取黄金、奴隶、象牙、棕榈油、皮毛和其他商品。因此这些16世纪的老琉璃珠在今日的国际市场上被称作“贸易珠(Trade Bead)。
|
|
|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