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海 1941年9月生,河南偃师人,中共党员。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主任,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文联主席、党组副书记,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全国八、九、十届人大代表。1993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张海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即在安阳市专业从事书法组织和书法创作。1981年调入省书法家协会。从1983年起任副秘书长,1985年任副主席兼秘书长。1991年任主席。2005年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他主持河南书协工作期间,举办了大量在国内外具有开创性、有重大影响的书法活动。其中从1984年起举办了四届中原书法大赛、河南中青年墨海弄潮展、国际书法展、新十年书法论辩会、国际临帖展,创建了河南书法函授院等,规模空前、形式独创,在国内外书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新时期中国书法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他采取多种举措,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使一大批作者脱颖而出,从而使河南书法由原来的中下游水平,成为全国公认的书法大省。

张海书法艺术馆由沈鹏题写馆名
张海书法艺术馆简介
“张海书法艺术馆”座落于偃师高中新校区内,占地面积近三千平方米。艺术馆由启功、沈鹏先生题写馆名。馆内设五厅一室,除专门展示张海先生的书法力作的“张海书法厅”外,还有“国内名家作品展厅”、“港台及海外名家作品厅”、“三老作品展厅”、“国内著名理论家学术成果展厅”和“名砚室”。
“张海书法厅”主要展出张海近二十年来各个时间段的力作。作品诸体俱备,风格各异,全面展示了张海先生的书法艺术成就。“国内名家作品厅”藏有舒同、林散之、楚图南、陈叔亮、刘炳森等国内名家力作。“港台及海外名家作品展厅”藏有村上三岛、稻村云洞等国外名家作品。“三老作品展厅”是张海先生专门为费新我、王学仲、沙曼翁三位恩师辟建的,馆藏三位名家作品近五十件,其中费新我的遗作就占三十余件。“名砚室”展示的是张海多年收藏的五十方名砚。这些名砚大部分是端砚,砚上镌有名家砚铭,极具欣赏价值。
张海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数十年来,他在书法艺术上“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出版有《张海隶书两种》、《张海书法》、《张海新作选》、《张海书法作品集》、《张海书增广汉隶辨异歌》、《张海书法精选》、《张海行草书佳作解析·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等多部专著。同时,他以创造性的工作,使河南书法创作、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很高的赞誉,使河南一跃而成为书法界公认的书法大省。
对于“张海书法艺术馆”,张海如是说:“我毕竟只是庞大书法队伍中的一员,把自已放在国际国内书坛棋盘中,人们可以对我的作品有一个观照和定位。各流派各风格的作品展可以让众多欣赏者即能领略二十世纪以来各阶段代表性作品,又可借鉴到国外书家吸纳融会的本领,从而促进中国当代书法创作更为繁荣。”
“张海书法艺术馆”的创建,为广大书法工作者和爱好者欣赏和学习张海及海内外著名书家的艺术思想和创作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当代学者研究张海和中国二十世纪的书法提供了详尽的资料。

张海书法馆开馆典礼仪式

张海艺术馆外景

张海先生近照
张扬个性 海纳百川
——记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
傅世光
我和张海主席认识十几年了,早在九十年代初为纪念比干、唐庄桃花节、卫辉建市十周年等等,曾几次找主席求作品,他在百忙中都能愉快的答应,认真书写,那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妙论精言,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柔中有刚,办事干炼的个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竞选中,从首任舒同先生,到启功、邵宇至沈鹏,无一不是大家气派,张海先生能脱颖而出,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这是全国广大书法界同仁的心声和企盼,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在书法界工作,搞创作兼组织管理40多年了,时间较长,这与现有的全国书协副主席以及各省书协主席相比,都具有明显的创作和组织优势。在现有的全国书画副主席中,担任省级书协主席最长的也是他,达15年之久。特别是他到河南书协已20多年,通过各种形式活动,使河南书协由原来的"中下游"水平转变提升到现在全国公认的书法大省,书法强省。担任全国书协主席后,他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光大时代精神,忙于公益事业和提升中国书协在国际上的地位而努力开创性工作,这真是国之大幸。
张海,男,1941年9月生,河南省偃师人,中共党员。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主任,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文联主席、党组副书记,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全国八、九、十届人大代表。1993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海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既在安阳市从事书法组织和创作。1981年调入省书法家协会。从1983年起任副秘书长,1985年任副主席兼秘书长。1991年任主席。他主持河南书协工作期间,举办了大量在国内外具有开创性、有重大影响的书法活动。其中从1984年起举办了四届中原书法大赛、河南省青年墨海弄潮展、国际书法展、新十年书法论辩会、国际临贴展,创建了河南省书法函授院等,规模空前、形式独创,在国内外书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新时期中国书法复兴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他采取多种举措,做了大量扎实有效工作,使一大批作者脱颖而出,从而使河南书法由原来的中下游水平,成为全国公认的书法大省。
张海于书法四体皆能,成果突出,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以隶书和行书最著。其隶书以汉碑为本,后潜心汉简,继而融合行草,张扬个性,最终自成一家,被书界称之为草隶,1987年既为日本专业刊物介绍。行草书1992年获第五界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1990年以来陆续出版了《张海隶书两种》、《张海书法》、《张海新作选》、《张海书法精品选》、《张海书赠广汉隶辨歌》、《佳作解读--张海行草书苏辙黄州快哉记》等。
张海先生书法盖有三变:正书阶段,行书阶段,草书阶段。若粗略划分,则从1974年张海先生参加河南美术书法摄影展览算起,正书阶段止于1985年前后;行书阶段,从1986年"墨海弄潮"算起,止于1995年前后;其后为草书阶段。第一阶段,皆是十年艰辛。当然,这样的划分只是为了言说的方便,不同时期的风格,是相互渗透的,特别是后期可以涵盖前期,这是不言而喻的。
正书阶段,张海先生楷书以《张猛龙碑》为基本面貌。他初从龙门造像入手,刀意历历可按,圭角分明,铺毫行笔,正是典行的笔法。如果与当时相比,自然也不失为能品,但与碑碑相比,则少了些高秀清峻之气,多了些应规入矩。张海先生当时的隶书,已有相当的水平,"以临摹汉碑见长",姿媚之意,如浩风扑面。这在《张海隶书两种》的第一种中,有充分的表现。"此种隶书精美可人,有《曹全碑》的丰腴,有《礼器碑》的峻拨,有也《封龙山颂》的宽博。但这诸多渊源不是杂绘菜的凑合,而是化合物式的融会"(《张海隶书两种》)张海先生既以龙门造像为入门功夫,以常理推断,其隶书应似《张迁碑》以方笔为主,铺毫行笔而有涩意,但其实并非如此,他浸淫汉碑,但不为石刻所囿,这为他迈入行书阶段提供了可能
典型的“张海风格”“草隶”当然以“墨海弄潮”展中的《隶书五条屏》(司马迁句)为代表。这是汉隶加汉简的风格。这个风格虽然被称为“草隶”,但我认为应该是其“行书阶段”的作品,汉简的包容性极强,有近于正书者,也就是汉隶;有近于行书者,也就是通常说的汉简;有近于草者,发展而成为章草以及后世的今草,张海先生在汉隶基础上,略加跳掷,自属隶中“行书”。“此种隶书以汉隶为体,以行书为用,用笔随意大胆,取汉简气息却不斤斤于形胲,涵纳百川面鼓荡之,故能兼百味而为一”(《张海隶书两种》)张海先生这一阶段的隶书,既是对正书阶段浸淫碑的总结,也是突破。其“草隶”形态取正势,结字宽博但并不迷恋横势,为他以后的隶书发展奠定了基础。1989年至1991年,张海先生行草书已受到交口称赞,则其行书的起步阶段应该更早一些,只不过早期的行书,而那种略嫌矜持的行草书,也正是张海先生行草书的"成名体制"。行书阶段,张海先生的楷书,也带有行意,不复以规矩为念了。
真正的隶中草书是不存在的。隶中之草,也就是简书、帛书中的草写者。在民间书法中,后世的残纸,或多或少有些遗存。而在书法发展史上,则化为章草、令草、狂草。草法是草书的本质内涵,它来于快写的要求,也来于审美的要求,经过符号化,而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这种模式不再依赖于正书的写法,所以草书有很大的构成意义。愈是狂草,愈表现为空间的分割。这在张旭、怀素、黄庭坚的草书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所谓“草隶”实际是对隶书的既有程式的突破,而不全是对草书的皈依。这种突破,与草书的精神是一致的,它是对正书宁静氛围的叛逆,而张杨书家的主体精神。隶书草化并不从张海先生始,前辈书家是有所探索的,然而,评心而论张海先生在这方面,可能走得最远。张海先生对自己“张海风格”的突破,也正在于隶书草化的方向上又迈出了一步。之所以说这一阶段是草书阶段,当然是以隶书的进一步草化为着眼点。其实,还有两点心理因素不可不知:其一,在这一时期,张海的行草书,完成了由略嫌矜持向从容洒脱的过度,特别是张海先生的草书,其一“一笔书”虽没有王铎的波澜壮阔,然而漾溢着流丽的旋律;其二,张海先生在长期的文艺工作和艺术实践中,逐步奠定了草书的心理准备。大凡善草者,必有超人的自信,或竟谓之清狂,无此不足以作草。张旭、怀素自不必说,黄庭坚“于无佛处称尊”时,是何等心高气傲;林散之何其寂寞之时,已念念与古人争一座席;毛泽东又是如何问苍天大地,谁主沉浮?张海先生说:“每当我引笔挥洒行草书时,一扫隶书创作时的平静心态,热血沸腾,思绪奔涌,笔随意转,行于当行,止于当止,自觉一任感情的澎湃,笔下自然多姿多态,生气勃发。”此语虽专对行草而言,但也正是其草书化心态的写照。
一个充满朝气的时代,会造就出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而优秀人才同时也推动着时代向前迈。改革开放的大潮,使沉寂了多年的书法复苏并逐渐进行了高潮,张海就是站在潮头上的弄潮者。时代造就了张海,张海又以其多方面的才华影响并推动了当代书法事业心的发展。在艺术界,任何人都可对任何事和任何人都作出评价,但在写河南书法史以及当代书法史时,张海都将是一个不可能被绕过去的人物。其实也完全可以说,张海及其同事与书家和广大书法爱好者一同创造了河南书法一个新时代。
其实,张海做了那么多工作,却是一个不爱张扬的人,他为人朴实无华,平时没有过多的话,布置任务和向上级汇报工作也从来是极其简单的一二三点。他讨厌夸夸其谈而不干实事,更讨厌做做官样文章的虚话套话。作为协会领导,他了解每个人的特点,给每个人分配恰当的工作,他总能以最简朴的语言激发大家的情绪和干劲,使人很快进入工作状态。他看似冷峻,实际内心火热,对生活对家庭对朋友充满感情。他爱摄影,为孙女拍了数百张的照片,并印制了一本摄影集,活跃了家庭气氛,也使孙女一生对童年有美好的回亿。在别人或单位有困难时,他总会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尤其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如前年的非典,他识大局,顾大体,自己写了作品,也影响了周围有良心和爱国情操的书家写了大量鼓舞人民士气的佳作,举办展览,印制画册,最后将原作捐献给国家。他对自已的老师总是极为敬重,如费新我、王学仲、沙曼翁先生,只要有机会,他就会为他们举办展览,或出版画册、书籍,或邀请讲学,并不断登门探望。他尊重老艺术家,制定了为老艺术家出专集而予以补助的政策。他总是与人为善,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他都从善意出发去处理生活、工作中的各类事情和各钟人。他非常清楚青年一代是未来,是书法事业得以延续发展的希望,为此他提出了许多办法,采取了许多措施,对有才华的青年书家予以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帮助。不少青年书家都十分动情地说,在河南从事书法事业是最大的幸福。当然,人们发出这种由衷的感慨,与张海20多年辛勤劳动,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书法环境和氛围有很大的关系,难怪不少外省书家、理论家都纷纷来豫定居,并且在此大都事业有成,这是河南书协的凝聚力,也是张海的魅力和召唤力所引发的连锁效应。启功先生曾以“八方风雨会中州”的诗句形容河南书坛的魅力和凝聚力,实际上,当今的中州已经成为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和思想的汇聚之地,正如涓涓细流汇入大海,数千年的丰厚文化传统与现代人文观念的融合,使河南越过了南宋以来的低谷而走向文化强省过渡的重要艺术门类和支撑点。此亦足以令张海及河南书法界的同道感到欣慰。
在一次全省创作会上,面对几百名书家,他的一番讲话使在场的人无不动容,他说:“1986年,河南中青年书法家十五人墨海弄潮展在北京举办,参展当中我年龄最大,已经45岁。这个年龄纵说不上风华正茂,但亦堪你处富力强,尤其在书法界,应该说还是比较年轻的。转瞬间15年过去,我已步入花甲,两鬓白发,不禁生出‘抟泥情犹左,对镜也华颠’之叹。人生如白驹过隙,信非虚言。”在感叹时光如梭、人生苦短的同时,他又说:“已稍感欣慰的是,回首往事,我无怨无悔,毕竟在逝去的年华中做了一些应当做的事。”
他认为自已无论做组织工作或者是进行艺术创作,其根本动力无非在于“兴趣”二字而已。年龄越大,对书法的兴趣越浓。他常引欧阳永叔的话:“自少所善事多矣,中年以来,渐以废去,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此亦张海目前之心声。
作为组织者,张海还会在书坛的舞台上继续演绎新的剧目,但有一生年限,而对艺术的探索,却是他一生的追求。依张海的性格,他不会仅仅停留在目前的状态上,他在《六十述怀》一诗中说:“每忆垂髫志,艺文皆赧颜”。也许是谦虚,但从中也透露出他对现在的成就并不是十分满意,他说:“时至今日,人仍在对心中的目标与梦想孜孜矻矻,焚膏继晷”。他如是说,亦如是做。作为中国书协主席、河南省文联主席、省书协主席,他的行政事务是颇为繁荣的,但却又创作出那么多优秀作品,若没有儿时的梦想和为实现这梦想愿望的动力是不可能产生如此奋发的精神和行动的。60岁出头,正是书家刚刚步入最佳创作期的年龄段,他没有辜负大好时光,连续创作,出版作品集,写有关艺术创作及有关学术研究方面的文章,其艺术的勤奋和思维的敏捷是颇令人感动和钦羡的,这一切,都在证明,张海是一个在艺术道路上不会停歇并一直进行着艰苦探索的跋者。尽管张海目前已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有了很高的威望和地位,但他对这一切却仍以一颗平常心淡然视之,张海下面一段文字是其性情与心情的真实留露:“当然,岁月不饶人,正所谓‘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于是延长生命的有效办法,就只有把握今天,做自已终生如一,兴趣不变的事,至于成就大小,收获多寡,我就管不了那么多了。仔细想来,其实也不必太在意,很多事情的结果,并不是自已可以左右的。成败得失,要待后人评说。惟其如此,人生这本书才会写的更加厚重,更臻完善。”
书家平生事业,立德、立功、立艺。张海先生对河南书法、中国书法的贡献,功德彪炳,自不待言。就书法而论,书家首先争在面目一新,其次争在笔法惊绝。其面目则“张海风格”有口皆碑,犹自百尺竿头,奋发不已;其笔法则长锋入纸,破空入云,功力深湛,戛戛独造。历史的机缘和不懈的追寻,为他奠定了书史留名的一切条件,目前,他正在为中国书协繁荣、发展、普及、提高努力工作,我们衷心的祝愿张主席在书法艺术上更加张扬个性,海纳百川,突破极限,创作出更多流传下去的代表作品。把中国书协带入顶峰时期。
(作者为中国比干书画院院长《华夏精英》杂志总编辑)

张海在书法馆和同仁们畅谈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为总编辑傅世光现场挥毫










联 系 电 话:0373-4496488(传真) 13598630895 13569405974
联 系 人:傅先生 秦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