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收藏网欢迎您的到来!    
  《华夏精英》第22期——本期关注 林浩湖    3星级
《华夏精英》第22期——本期关注 林浩湖
作者:《华夏精英》编辑部  来源:河南收藏网     点击数:3634     更新时间:2007/7/5  文章录入:henansc

 

 

    林浩湖  字塬清、福建诏安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廊联盟中国画学院专职画家。2004年——2005年就读于中国画研究院龙瑞工作室高研班。作品在全国书画大展中多次获奖,并多次在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及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日本等地举办个展,联展。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香港凤凰台、《中国文化报》、《经济日报》、《世界英才》、《国画文献》、《今日中国美术》、《收藏》、《美术》、《美术观察》、《荣宝斋》、《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美术报》、《美术市场》、《中国文艺》等十几家媒体上百次专题报导。多幅作品被人民画社、北京画院、英国牛津大学等机构收藏。出版有《跨世纪中国美术家艺术成就优选画库——林浩湖国画作品》、《97林浩湖水墨画选》、《龙卷风系列作品选》、《复古遐思1—3册》、《21世纪有影响力画家个案研究——林浩湖卷》、《复古遐思——行云流水篇》、《我的浪漫家园》、《当代名家技法经典——林浩湖复西遐思作品集》等专箸。

2006年11月9日,傅世光与何汉卿、林浩湖、张志泉在中国美术馆留影。

 

   林中绽奇葩  浩湖腾巨浪

 

   ——记一代新星山水画家林浩湖

 

   ■傅世光

作为比干故里的宣传部长,近几年来我以主要精力研究比干文化和林氏文化,因此,接触林氏名人较多,特别是艺术圈的林氏名人,如林曦明、林凡、林墉、林丰俗、林岫、林容生、林成翰、林英珊、林鹏、林剑丹、林岑等。我们认为这些人都是书画界有成就的艺术家,但近两年在书画界发现了一颗耀眼的新星,他就是青年画家林浩湖。31岁的林浩湖平淡而随和,与他的年龄很不相符。他不加修饰的本色,渊博的知识、积极的人文思索、骨子里的惟美,几乎让人想不出一个确切的词来形容他。书法家、画家、篆刻家?似乎都不能概括出他的特点。因为,他不仅17岁取得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资格,并在21岁刚够年龄的时候正试成为该协会会员;而且21岁时,便在国家级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水墨画展。翌年,更由中国美协主办,与恩师王文芳联袂在该馆成功地举办了师生共展,且所有画作均被英国牛津大学“可创画廊”索购而空。一时间,声誉鹊起,画坛瞩目,赞誉之声不绝于耳,之后,其更是以《龙卷风》系列山水画横扫画坛,这是林氏家族中的新星,林氏家族的光荣和骄傲,也可以说德林凤眠、林散之之后林氏绽出的奇葩。浩湖腾浪,气吞八荒,后生可畏。

神童降世出奇才

林浩湖一生下来就和书画有缘,他的家乡福建诏安是个有名的书画之乡,林浩湖幼年便对书画产生依恋感,几岁按照小儿书就比葫芦画瓢做画,画啥像啥,被称为神童。

虽然有同样的环境,但林浩湖还是表现出了与别的小孩不同。当别的小朋友只是把写字、画画当做一种消遗时,林浩湖却在这里面找到了乐趣和志向。由于父亲对书法的爱好,林浩湖自幼对书法就情有独钟,甚至为了练好对笔力的掌握,4岁的时候就很自觉地在手腕上绑上小砖块儿临空写字了。

也许,对一件事情付出了太多的感情,就会将这种付出看成为一种宿命。在林浩湖看来,当自己买回一本本字贴,临各种字贴并做对比的时候,总会有一种灵光让自己顿悟。因此,他认为,自己此生注定是写字画画的宿命。

爱好走入极端,也许就会成就一个人。虽然小学和初中时代的林浩湖偏科历害,经常逃课去临字、画画,而数学等理科考试常得个位数,但他在当时却已经是当地书法界小有名气的人物了。初中毕业考入工艺美校,毕业后甚至被留校交过半年多的书法课,17岁又取得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资格。

按照林浩湖的说法,他自身更是喜欢书法,喜欢写字时那种舒展和愉悦的感觉。因此,林浩湖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时间甚至金钱也最多。初二时,光字帖就买了一千多本,以至于父亲最后给他下了“禁买令”。为了买字帖,他只能从口里省钱,这对当时刚刚长身体的林浩湖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和肉体的对抗。当然,对书法的痴迷最终成就了年轻的林浩湖。他的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比赛并获奖,并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

林浩湖也是幸运的,19岁前,他一直在家乡师从当地名师高继文先生,进行国画和书法的研习,以及对魏碑的研究,尤其是对北魏墓志的努力勾勒。良好的艺术天分加之良师的教诲,使他在学习过程中未走太多的弯路。

北上拜师筑高台

尽管20岁不到的林浩湖在福建当地已逐渐成为有头有脸的人物,但他并未就此满足,最终不顾家人的劝说,负笈北上,只身来到北京,重新开始了他艺术求学的道路。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转折。这次转折不仅是地域文化上的,更是艺术创作上的,北上求学后,林浩湖开始了他的专攻山水画之路。

按照林浩湖的说法,他能年纪轻轻就取得了艺术上的一些成就,源于他作事情很投入,喜欢追根到底。董其昌说,书画同源。打好了书法功底的林浩湖便自然而然的把目光转向了绘画。

年仅19岁的林浩湖来到北京之后,前两年就读于北京画院的研究生班,先后受教于李起、王明明诸教授及恩师王文芳、石齐。初来北京的林浩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很快,林浩湖就显现出了他的才情。1997年,他年仅21岁便在国家级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水墨画展。翌年,更由中国美协主办,与恩师王文芳联袂在该馆成功的举办了师生共展,且所有画作均被英国牛津大学“可创画廊”索购而空。一时间,声誉鹊起,画坛瞩目,赞誉之声不绝于耳,当时,北京画院的老师对于这个来自南国的青年爱护有加,十分欣赏他对艺术的极高悟性,不但对其在书法、绘画教育上倾其所有,而且在生活上也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林浩湖逐渐发现,老师的写生画法和自己一直以来喜欢的文人画不对路,于是,很有主张的林浩湖便毅然离开了画院的氛围,1996年,自己只身来到故宫,临摹古画一年。

虽然那时候林浩湖还没有在绘画上形成自己的东西,但故宫一年的临摹,用他的话说,至少锻炼了基本功底,继承了上乘的传统笔墨功夫。以他的年纪能在后来的作品中渗透着八大、石涛、吴昌硕和黄宾虹这些大家们的作品的精神内涵,并重笔墨,重章法、重意境,不能说没有受益于当时在故宫的刻苦临画。

复古遐思辟溪径

正当画家墨气四射,一批批新作煌煌共睹之时,他家却遭坎坷,处境悲凉,以至个人生活潦倒,心力交瘁,险为病魔所夺。所幸者,画家天生丽质,胸怀大千,处此绝境反能破茧化蝶,执著思变。在他看来:变者,革也!革之思想、革之情感、革之品格;只有革其前学,方能异于前人,异于同侪,异于自我,独辟蹊径。为此他大胆尝试,创作了一批现代构成与传统笔墨相结合的作品,渴望摆脱传统审美定义的制约,努力探索、追求中西完美的统一结合。

他誓志要站在大师的肩膀上看世界,博取众师之优和西艺之长以补自身之短。经过一番苦心孤诣的思索之后,终于在题材上选择了“龙卷风”为表现对象。通过《晨云初起》、《席卷历史风云》、《山雨欲来风满楼》、《天崩地裂》等一系列画作,淋漓酣畅地倾注、宣泄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与气质;并在点、线、面的组合中追寻、创建自己的特殊规律;从而,以自己的力作讴歌了弃恶扬善、破旧立新的大无畏精神和席卷一切、横扫一切的革命胆略。用新的象征主义手法创立了自己的艺术规范,向世人宣告了自己和美学思辩和主张,从而法融中西,技成一家。

在新世纪刚刚来临之际,画家像博风击雨、追求光明的苍鹰一样,摆脱了象牙塔的思想桎梏和以往视野的局限,卓然屹立于当今画坛,不能不说是幸运的,可喜的。尤堪嘉许的是,面对啧啧夸赞,他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对“马驴交配产生不了纯种”的诘难也视为鞭策。于是,在一片喝彩声中他却断然放弃了这种中西融合的风格,走上了一条北上求学之路。在位于首都的中国画研究院高等学府,他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潜心探究中国山水画的精神本质,艺术观念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明显地反映在他的近期作品中。画家遴选了一部分,刊于此册,以反映他对传统绘画深层次思考后的探索成果,以展现他对传统绘画的认知。他曾对我说:“我所以作此思考,正想为酝酿第二场龙卷风的到来而准备着。”我相信他的气魄和胆识。

    如果说,林浩湖早期的作品多方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构图方式,讲求块面的对比分割和语言符号的多重组合,以增强画面视觉冲击力的话,那么,在他的这批山水近作里,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已退居于幕后,象征现代手法的几何化块面造型被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方式所取代,运用平面构成方式重新编制的点、线、墨、色代之以传统的笔墨文本。在整体风格上,从追求画面的现代气息转回到回归传统山水的精神内涵,从疏离古典美学境界与文化氛围的语境营造,转回到追慕传统境界、独钟传统笔墨、沉醉于山川烟云之间的主观表现。无疑,作为当代山水画家,林浩湖的艺术取向显得“复古”与“守旧”,但是,细读其作品不难发现,这种表象的“重返古典”实际上是当代人对那种平淡天真、和谐共一的本色世界的追寻,是处于现代世界的人们,在高速度、高节奏、高频率的生存状态中,在高科技、信息化的氛围中,自然涌起的一种自生命深处产生的精神追求与心灵慰藉。虽然,画家笔下的山水、林泉、草堂、凉亭等意象符号都取自传统,传递出久违了的古典风韵,但在看似传统的点、线、色、墨中,无处不融入了画家个人的审美感受与体验,无处不显露出画家从传统的文化资源里寻找动力和向当代转换的可能性。尽管画面中处处流露出复古意境,却不乏清新隽永、轻松灵动;尽管一派寂寥、平淡天真,却不乏厚重浑然,无不指向一种精神家园的建构。这一切构成了林浩湖这一时期山水画的特色。

林浩湖的山水画复古意义在于只有走进传统的深处,去发现传统文化、古典美感的永恒结构,并把它带入现代环境,给以重组重构,这些传统的意象符号才能重现魅力。

龙卷九州独往来

当一种方式成为成功的模式的时候,人们往往很难再改变这种模式,怕的是失去。但林浩湖却总是带给人们意外。在他的《龙卷风》系列如日中天的时候,按照常人的理解,他应该趁热打铁刮起第二场龙卷风,甚至第三场。相反,林浩湖却抽身而退,在石齐研究会做起了副会长,开始自己的交友、学习、开拓视野的生活,并一直持续了4年多。直到2004年,他来到了龙瑞工作室。

人最难得的是功成身退,而林浩湖却做到了。按照他的观点,他还年轻,在认识自己的道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特别是在艺术殿堂里还有多种尝试的可能,成为大家的人肯定不是抱残守缺的人,需要博学和多种创造能力,比如黄宾虹、齐白石、陆俨少等。

坚守着这种观点,林浩湖不断反思自己,认为自己之前的创作虽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能够长久的艺术应该是有韧度的。太强硬的东西容易折,而自己之前的《龙卷风》系列就难免有这种缺憾,其注重的是个体能量无限地向外扩张的体验过程,摒弃了传统绘画的视觉习惯,画面效果显然不是一个焦点或散点所能主宰的,而是自由自在地向外流动、冲击、破坏。过激的艺术不仅难免遭人非议,而且这样走下去也难免不会走入极端。

林浩湖天生是一个散漫、散淡的人。画为心声,这种个性风格注定了摧枯拉朽式的创作不是他的常态艺术表现,于是,我们看到了后来他的《复古遐思》系列和《行云流水》系列的作品。这些作品立足于中庸的哲学,力求表现文化的内涵。林浩湖一直认为,在山水画面里,精神的表现很难,所以笔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笔墨在讲究章法的同时,又是很自我化的东西。因此,林浩湖在追求元人笔墨、宋人气象的时候,在看似传统的点、线、色、墨中,无处不融入了画家个人的审美感受与体验、无处不显露出画家从传统的文化资源里寻找动力和向当代转换的可能性。尽管画面处处流露出复古意境,却不乏清新隽永、轻松灵动;尽管一派寂寥、平淡天真,却不乏厚重浑然,无不指向一种冲淡平和的精神家园的建构。

对于自己的转变,林浩湖认为,这主要归功于命运的赏赐。如果没有曾经的变故,就没有《龙卷风》系列作品的问世;同样,如果没有变故后的大彻大悟,就没有现今从追求画面的现代气息回归到传统山水的精神内涵。

当然,林浩湖的成功也不能排除其恩师的启发。林浩湖坦言,2004年自己考入龙瑞工作室以来,进步非常快,龙瑞老师“贴近文脉”的主张非常契合自己后来的表现内容。所谓文脉,就是人文及其人文精神、文化艺术及其传统精神,以及代表着先进文化艺术的中华民族传统中精粹部分的主流或者是主旋律。那种主张正途大道的艺术理念让林浩湖在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恣意地寻找着表现重点,如他之后的《复古遐思》系列、《行云流水》系列等等。

林浩湖是聪明的。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龙瑞老师不经意的一两句点拨中有所顿悟,从而不断进步;同时,他又是追求完美的。林浩湖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艺术是相通的,无论哪种艺术,只要随着认识的加深,就会有很多生发的可能。因此,林浩湖在表面上看起来是“用情不专”的,因为他既热爱书法、又热爱绘画、同时又喜好篆刻,且在这几方面都有不蜚的建树。绘画和书法已无须多言,其篆刻甚至也参加过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并获得了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展铜奖。

林浩湖的这种“用情不专”,按照他的说法,是因为自己无论做什么事都很投入、喜欢做到最完美,绘画即如此。绘画讲究的不仅是画面的构图和水墨章法,也包括画面的题字和章印,这些是一个整体。如果一幅好的山水画没有相配的题字和章印,那就不是一幅成功的作品。而当代多数山水画家最重要的,是严重缺乏整体训练,如书法、篆刻、美术史、哲学等相关艺术素养,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画家才能称得上是一位好的山水画家。所以,林浩湖一直也在山水画的其他元素上不断地下功夫。这里面包括的不单单是技法方面的,也包括个人气息的培养。

用林浩湖的话说,画是一个人个人气息的综合体现,包括人品、性格、心灵、笔墨运用等各方面,而山水画又是最心灵化的艺术。它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去创造一幅意境幽深、气象万千的胸中丘壑,其注重个体心灵的体悟,常常于静寂关照中,求返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心灵节奏。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体验,两个人同去一个地方面对同一座山写生,画出的作品有着不同的风格,或雄强深厚、或温润秀丽,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气质与学养,面对同一座山心灵会有不同的感受。

要想让自己的山水画体现出一定的内涵,并在画中写照自己的心灵、把自己内心不同于别人的感受用笔墨进行强化、在精神上有一个升华、构筑并形成自己鲜明的个人风格,到自然中去寻找自然而自在的个人气息是不可缺少的。在埋头作画一段时间之后,林浩湖就常常会寻找一处自然景致,不一定要名山大川,但一定要是自然的非人工的,然后在花草水石中安稳一下自己疲惫而略显茫然的心灵,让自己在现实生活的浮躁中逐渐回归,增补一些因生活而减少的个人浪漫主义情怀。中国山水画里所表现的心灵最深处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融合为一。而林浩湖不定期的出游其实就是为了寻找这种个人气息与自然的融合。

一个知道自己要什么并努力去做的人,注定是会成功的。虽然林浩湖一直强调希望对自己的规划不要有定数,因为自己还很年轻,随着自己阅历和知识的不断增加,以后会有很多变化的可能。但万变不离其宗,林浩湖对绘画的热情已是定势,在一次去马来西亚参加画展的时候,林浩湖足足有一周足不出户,躲在宾馆画画,到了最后几乎不会说话了。这种对绘画的热爱和执著,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他的成功。

最后用几句藏头小诗祝浩湖弟取得更大的成就,雄立中外。

林中出奇葩,

浩湖腾巨浪,

湖水当作墨,

奇人吞八荒,

才艺融具象。 

 (作者为《林氏》杂志、《华夏精英》杂志社长兼总编)

   

不知涧水夜来深

大壑流云图

秋山岚气图

山水清音图

四川光雾山

复古遐思系列之一

复古遐思系列之二

复古遐思系列之三

复古遐思系列之四

复古遐思系列之五

复古遐思系列之六

光雾山胜境

云山行境

深山人家

龙卷风系列之一

龙卷风系列之二

  联 系 电 话:0373-4496488(传真) 13598630895   13569405974

  联   系   人:傅先生  秦女士

  • 上一篇文章: 《华夏精英》第21期——本期关注 张 凭

  • 下一篇文章: 《华夏精英》第23期——本期关注 林 墉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最新5篇热点文章
     2024年禹州扒村席家窑...
     安阳多个考古项目发布...
     开封景龙门遗址发掘工...
     许昌新发现古文化遗址...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
     
     最新5篇推荐文章
     2024年禹州扒村席家窑...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
     安阳妇好墓骨笄
     河南王庄遗址出土的四...
     唐黄釉镇墓兽 引发文...
     
     相 关 文 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本站 |
      豫ICP备07003530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2006-2024 河南收藏网
    Email:henanshoucang@163.com
    地址:河南*郑州*收藏
    未经河南收藏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