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收藏网欢迎您的到来!    
  《华夏精英》第28期——本期关注 林绍基    3星级
《华夏精英》第28期——本期关注 林绍基
作者:《华夏精英》编辑部  来源:河南收藏网     点击数:4398     更新时间:2007/7/5  文章录入:henansc

 

    林绍基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1945年生于四川合江县,书画幼承家学,继从师吴昌硕门人张静涛二十余年、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冯建吴四年。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及国外展,书法作品还五次获全国金奖。1994年应中央军委总参邀请北戴河疗养作画,同年应天安门管委会邀请为天安门城楼作山水“蜀江春泛”。曾在成都四川省展览馆、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2004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书画展暨大型画册《林绍基书画集》首发式。山水画“梅花书屋”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同年应邀香港参加世界华人书画精品展并获“金紫荆”奖。曾出版《林绍基楷行书千字文》、《林绍基花鸟欣赏》、《林绍基牡丹册》、《花鸟小品册》及诗文集《三愿楼诗文章》等,诗词作品还发表《当代千家诗》、纽约《全球诗词选集》。传略载入《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世界华人艺术家辞典》等。

 

 

 

 

 

    蜀中名家林绍基  大笔如椽创奇迹

  

  ——记书画名家林绍基先生的艺术世界

 

    ■傅世光

 

 

 川南书画家林绍基先生是一位“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的辛勤耕耘者。先生近年来韬光养晦,深居简出,外界不知其行藏。我觉得先生的“抱瓮”精神正是我们书画界特别需要的东西。

 林先生祖籍福建长乐,出生在四川合江。幼承家学,颇得早慧之誉。后得师从从上海迁回合江的吴昌硕门人张静涛先生,又有幸拜师于著名书画家、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冯建吴先生。先生平生是相当的自负,对从师问题非常慎重。早年他就对先生的书画非常钦佩。他拿出早年所珍藏的先生的书画作品,令我大为叹服。在那么小的地方虽然风光宜人,山水如画,但文化氛围并不浓厚,仿佛是世外桃源一般。这对于调入泸州诗书画院以前的先生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这对先生的后期修炼起了相当的影响。重文气,重修养,重笔墨内在的境界,始终是林先生的一生奋斗目标。到初有所成时,他觉得自己作品尚能精丽雅逸,但气势尚不够,而渝州的冯建吴先生与其胞弟石鲁先生皆以拙厚朴茂的风格名世,正可以弥补他的不足。他将自课作品寄给先生看后,很快得到先生愿意收他为徒的回复,并把书法推荐给省书协。先生早期以书法出名较早,在80年代初书法界刚步入正规的时候,他的小楷作品就获得全国职工书法一等奖,既而多次入选全国展和中青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书法报》曾以“雄厚书风本于心行”一文作专题报道。先生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后,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他一直以书画诗词兼修为业,走着传统文人的路子,并不喜欢单一的发展方向。国画由明清上追宋元,尤对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等十分倾心,用功最多。北京画家江平在序林绍基《花鸟画小品册》时说:林绍基先生之所以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并非单*天才,更感人的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地钻研、如痴如醉的追求,炼就了深厚的传统功力”,可谓中肯的评价。先生注重书画的相互贯通,他在戌寅题紫藤课稿画时说:“紫藤以藤为主,发挥草书入画的优势,通过提按使转、轻重缓急的用笔方法,表现藤本的龙腾蛇舞之势”(《花鸟画小品册》)。其寒梅之虬枝老杆,孔雀的飞白翠羽,公鸡的湿笔尾毛,荷叶的阔笔侧锋等,都可以清晰的看见先生的腕力强劲,笔墨氤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千锤百炼,方渐入佳境,浑厚华滋须在墨海中立定精神。

先生还工于吟咏,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他将近年来的诗文合编为《三愿楼诗文钞》,正谋出版。其诗清新朴实,淡而有味。并不刻意雕琢,但亦显功力。如其题画诗:“漫随书卷泛天涯,帆影依稀忍离家。白云却嫌春色晚,故穿梅树作飞花”;“铁骨冰心本自然,何需姿媚逗人看。此君风度原高绝,岂是胭脂画牡丹”。以诗寄情,画品尤高,令人想起石涛、朱耷、杨文聪、郑板桥等落拓文人的高风亮节。而其画之意趣:在题跋中更加可贵。画的意境,因书法诗词而增色。他常说,画若无书法的根底,若无过硬的线条,笔墨不工,作品难有高的境界。先生的书画品格赖诗文滋养而得其高远和脱俗,而书画实践之勤又为诗文创造了深远的意境。互相升华,相得益彰,非一般书画所比。

林绍基先生近五年来艺事进入成熟和高峰时期。先生创造了大量的书画精品,150米的《长江小三峡图卷》巨作开始构思,从写生到完成花费了近十年时间,利用了历史上所有的皴法、染法、点法等笔墨技巧,将小三峡的各种美丽风光描绘出来,旷世宏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必能引起热爱祖国太好山河的人们的共鸣。担任泸州诗书院副院长以来,先生注重以书画结缘,不以院长、名人自居始终抱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传统信念,并专心于画室。他的艺品和人品被很多单位所敬重,相继邀请他写字作画;1994年应中央军委总参北戴河招待所之邀疗养作画,同年应天安门地区管理委会之邀为天安门作巨幅山水《蜀江春泛》颇受好评,2004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作品《梅花书屋》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也算是对他艰苦耕耘的回报。在俗务缠身的时间里,他唯一的解脱是追求精神的消遥:“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庄子《天地》),读书吟咏,泼墨丹青,游戏翰墨,平生怀抱此中开,万劫不改其志也。艺道寂寞岁月稠,巨幅短笺慰平生。先生虽经历了人世的许多磨难,但他更有“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坚韧精神,他将自己情感寄托在笔墨中,这从他的诗句中可以找到,如题《白梅》:“一挥还醉意,翰墨上春诗。为写高格调,最怜冰玉姿”;《题白莲》:“绿漪浮寒玉,著墨醉清颜。酒阑秋月下,还歌续采莲”;题《菊》“凝香影碎想前贤,涵翠清风已了然。篱下霜前歌五柳,最怜金菊学陶潜”;题《水仙》:“弄墨卅年我笑痴,难分春日与秋时。洛神最爱凌波句,半似仙人半似诗”。王琦先生赞其书画“凌云健笔意纵横”,不为虚言。人生的坎坷往往变换艺术家的气质,发为笔墨,酣畅淋漓,笔挟元气,至情至性,足以感人。有时发愤之作更显才情。在观看以托裱好的展览作品时,巨幅山水和花鸟确有吴缶老与冯建吴先生的遗风,雄劲苍润,朴拙浑厚。山水不染时风,古穆清逸,饶有古韵,川南丘壑现于腕下。而花鸟则用色如墨,浓艳而不妖媚,淡泊而显精神。而盒装的小品山水、花鸟则有张静涛先生的余韵,用笔精巧,浑厚华滋,元气淋漓,已达随心所欲不逾矩之境界。而对山水笔墨技巧的系统研究,写有技法心得,并有王学仲先生的题签,足见其功力之深。刘熙载《古桐书屋侧记》:“人之精神,以忧勤惕厉而聚,以般乐怠傲而散。恭则寿,弗可易矣”。观先生之书画,信然。

先生的工夫来自对传统笔墨的深刻理解和勤奋临摹,对经典之作更是心追手摹,心领神会。先生拿出精致的20本大型书法册,是他女儿为他装订的古线装册页,临摹和创作都有,洋洋壮观,可见先生用功之勤,真草篆隶行各体都花费了他大量的心血。沉浸传统,挖掘经典,发展个性始终奠定在解读法帖名碑上。先生认为书法的线条是绘画的基础,必须花工夫来锤炼,来创造。他临《石鼓文》篆书,《赵子昂仇锷碑》楷书,《好大王碑》隶书及《张黑女墓志》等魏碑形神毕肖,胜于自运。为了将结构写得端稳和美观,他说初学楷书应从“馆阁体”入手,比从颜、柳、欧、赵这些个性特强的书体入手来得容易。只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才博览群贤入派立格。此论是他亲自实践的经验总结,不合教科书的规定却行之有效,可见善于思考,书法宗晋唐而上窥秦汉,早年多尚骨力和气势,晚年则重格调气息,更有静气,韵溢于法,悟得书理,由技进道,书归大雅。近年“闭关修炼”,不问俗事,和神养气,创作的行书、楷书、草书作品更是见功见性,神彩焕发,带燥放润,将浓遂枯,却是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较之中年作品更显得遒丽天成,古雅苍厚。墨法更来源于对国画的神悟,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赵朴初先生题其小楷书历代文选云:“仪静休闲,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并欣然为《林绍基楷行书千字文》题写书名;欧阳中石先生赞其楷行书千字文:清雅隽永,出入于晋唐之间,颇见功力之深沉,不胜钦敬。花鸟画清逸古淡,水仙、荷花、菊花、玉兰、梅花等君子的象徵形象,更是他的心仪之物,配以鸟的活泼,生趣立显,境界空明。山水多是八尺以上巨幅,无论大写意还小写意极讲究用笔用墨,线条厚实而灵动,书法意味很浓。以对古帖的学习中,他并非是机械的临仿,而是注重用腕使毫,精神呈露。他相信姜夔《续书谱》所言:“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务遒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更相信缶老“奔放处要不离开法度,精微处要照顾到气魄”的名训,将其当成座右铭。自然精进不息,日有所成。精研篆隶,详察古今,务求尽善尽美,铁画银钩,八法具备,精神由此出焉。他花了很多工夫写《石门颂》、《好大王牌》等,注重线质的力度和变化,更参进墨色的枯、淡、浓、湿,有时用作画笔写字,追求多种趣味。其画擅花鸟与山水。从明清“八大山人”、“四王”入手,更喜近代名家如缶翁、萍翁等大气之作,不喜小巧的雕琢,而重巨幅之奔放。他常说,传统的东西现在很少有人能精通了,人们只通一种便去博取功名了,很是遗憾。尤其是时人借“写意”之借口,忽略对基本功的训练,对“四王”的法度贬低,投机取巧,误人子弟,实际上不是艺术家的学习态度。他的山水图式多从古来,而笔墨的新意却是自己的,所以在“似与不似之间”他找到了表现个性的笔墨语言。花鸟的简练、苍润而意趣丰富,山水的厚重、繁密而逸气弥漫,都得益于古贤的启迪和他的感悟能力。

先生认为。当在书斋运用精熟后,则到大自然中去感悟,去应证,去启发就来得快。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身即山川而取之”,长江沿岸留下了他辛勤的足迹。他养鸟来观察其动态,并力求画得有情致。对山水自然归在悟其通变之理,而不在形质之尽似,眼中之山水与胸中之山水都不相同,以我神入古神,笔墨处处醒透,超鸿蒙,混希夷,则近于道。最能代表先生绘画水平的力作是150米的《长江小三峡图卷》。此卷集雄、奇、清、幽于一卷,古法新风,笔墨练达,其境云霞飘渺,烟波苍茫,层峦叠嶂,境界宏阔,变化神奇,诚为不朽之巨构也,创造了奇迹。当技巧非常熟习后,力求脱离古法的束缚。他说他画小品都不预设格局,顺势生发,注重随机而变,他注重作画时的临场发挥,对三峡的神明变化用古法莫法写出,而须调动想象,四季风云雨霭集中一体,八法疾涩中侧藏路方圆交和一图,宋之工丽精严,元之超逸清淡,明清的奇肆纵放等手段都运用其中,创造了一个新三峡。他的巨幅山水,顶天立地,四周有欲出之势,使画面意味无穷。看似古人,却又不是古人;看似某山,却又不是某山,直得一意象一境界耳。

先生已出版了《林绍基画集》、《林绍基花鸟欣赏》、《林绍基牡丹册》、《林绍基花鸟小品册》、《林绍基楷行书千字文》等,《林绍基书画集》则为近年力作的精品,巨幅书画颇具视觉力。许多篆隶大对联内容为自撰,书文俱佳,跋款神见匠心;小品之作则精妙入神,得心应手,尤以日本卡纸所书扇面为最,麝煤留香,点画传情,清气扑面,令人爱不释手。对生活充满爱,对乡土充满情,那么在表现自然之物时就有了主观的取舍,托物言志,睹迹明心,先生给历史留下一份珍贵的记忆,待后人慢慢解读。

林绍基先生不同于其他书画之处在于他不仅修养全面,而且把具体的感性实践升华为理性思考。通过实践的积累来验证古人或时人之说,发幽探微,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在书画作品中,他喜欢题跋,有时很长,有些甚至有两三个跋,而又不显繁杂,因书法的擅长而为作品增色不少,使欣赏者多一层欣赏空间。尽管俗务缠身,他坚持笔记,只言片语,亦求有独到的见解。如论文人画;文人之画,除诗情画意之外,首重用笔,盖因文人善书故也。迄于清之四王,精于笔墨,疏于造化,乖于气韵,然于笔墨。如书法之馆阁体,文章之八股文,是于入学规矩方圆,四王当学也……他对“四王”的态度显得比较辩证。又论逸品云:“古人论画有神品逸品之谓,神品者传客观事物之神态也,逸品者为主观作者之逸气也,故有逸品加于神品之上说也”。此说颇有新意,启人心智。刘熙载《昨非集》诗云:“男儿乏意气,语言参吐吞。作诗不必多,所贵肝胆真…… 先生的诗文并不算多,但确实“所贵肝胆真”也。新知睿见*多年的临池和思考得来,《题某君行书扇面》:“书法自右军出,迄于唐宋明清,皆其所传,尊为书圣。但于清末,包慎伯倡于前,康南海广于后,尊碑之说,大有更替之势。此谓何?”右军之书温柔敦厚,乃仲尼心经也,历代尊孔,书必尊王也。至于清末国事日衰,必生异说也。然于书法宗王而有自家风范者,贵也,故不拘于划一,倡于浑厚天然者,当为社会发展之必然,然今人有不计功于笔墨,只眷于剥蚀残形,狂怪无度,误以颤抖为涩重,自甘病弱而不自拔,自圆曰反朴归真,其浅薄如此。观此行书扇面,结字奇巧,善于用笔,劲利中见自然,深谙宋人三味,殊可贵也”,针贬时弊,入木三分。《题画山水册页》:“笔墨于倪黄可谓法备至也,后世竟相效之,然大痴之简朴,云林之简洁”。此论很注重“画外功”、“字外功”,揭示出学艺与学养的关系。《自书小楷册序》:“纵观小楷之书,上下几千年,何如是廖廖几人而已?小楷蝇头,点划俱小,非有大字基础,其点划断难有起承转合之机,结字篇章亦难谙其疏密揖让之势,更为甚者,小中见大,雅而沉雄,于分寸间有千钧之势,万千之气象,非学养之不逮也”。先生最精小楷,感受深刻,发前人之未发,为后学者指明正途,金针度人,不愧为良师。许多学员慕名而来,他总是悉心指授,不厌其烦,使人乐与聆听。

先生认为中国画并非是“造型艺术”,更不能以西方的术语去套它,不能把中国画西洋化”。主张中国画是线条艺术,是书法的传统,书画互参的文人传统;二是:文人的写意精神与文化内涵构成了其显著特徵,非造型二字可以概括。此论非常精辟。先生又论:“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的介入,有意无意地把书法艺术用于绘画艺术。可以说几千年的中国画(特别是唐宋以后),概言之即是以王右军书法(所谓贴学)入画。直至晚清包世臣、康有为更倡导碑学,方有赵之谦以北碑入画,吴昌硕以石鼓入印入画,齐白石以神谶碑入印、入画。尔后,如潘天寿以铁笔入画,李可染以拙笔入画,李苦禅以圆实笔入画,傅抱石以散笔入画等等,于是在中国画之精髓的用笔问题上,才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才开辟了广阔途径。可是就是在此方兴未艾之际,何以就要废弃中国画之精髓‘笔墨’呢”?这正是一个中国艺术家对待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有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心。

先生持论甚平,丰富的内涵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读其论,观其艺,更使我看到一个朴素敦厚,坦诚豪爽而又思想活跃,灵性可见的艺术家形象,朝我们走来。我们更加相信厚德载物,艺因人传古训的深刻性。我衷心祝愿他的艺术之路更宽阔,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体现我们时代精神的力作来。

 

(作者为《华夏精英》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林绍基书画展”上,林绍基陪同中国文联副主席李牧、中国书协顾问李铎观看作品。

险阻轻舟  157cm×130cm

春夏秋冬四条屏   224cm×51cm×4

此间不是武陵地,别有会心别有天  246cm×123cm

舟放青云端   245cm×122cm

梅花书屋  246cm×123cm

云生幽壑韵鸣泉  246cm×123cm

  联 系 电 话:0373-4496488(传真) 13598630895   13569405974

  联   系   人:傅先生  秦女士

 

  • 上一篇文章: 《华夏精英》第27期——本期关注 林丰俗

  • 下一篇文章: 《华夏精英》第29期——本期关注 茹 桂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最新5篇热点文章
     2024年禹州扒村席家窑...
     安阳多个考古项目发布...
     开封景龙门遗址发掘工...
     许昌新发现古文化遗址...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
     
     最新5篇推荐文章
     2024年禹州扒村席家窑...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
     安阳妇好墓骨笄
     河南王庄遗址出土的四...
     唐黄釉镇墓兽 引发文...
     
     相 关 文 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本站 |
      豫ICP备07003530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2006-2024 河南收藏网
    Email:henanshoucang@163.com
    地址:河南*郑州*收藏
    未经河南收藏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