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收藏网欢迎您的到来!    
  《华夏精英》第29期——本期关注 茹 桂    3星级
《华夏精英》第29期——本期关注 茹 桂
作者:《华夏精英》编辑部  来源:河南收藏网     点击数:4395     更新时间:2007/7/5  文章录入:henansc

     

     茹 桂  陕西长安人,1936年生。先后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和陕西师大中文系,现为西安美院教授,书法教育中心主任,陕西省书协名誉主席,中国书协学术委员,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艺术短期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书法作品曾参加国内外重大书展并多次获奖,先后在日本、美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展和联展,并进行讲学。新闻媒体及评论界称其为“具有诗人气质的学者型书法家”。著有《文学创作常识》(合作)、《书法十讲》、《艺术美学纲要》、《茹桂书法教学手记》、《美术辞林·书法卷》、艺术散文随笔《砚边絮语》及行草书贴《白居易<常恨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茹桂书自作诗<长安好>》等。2002年被中国书协评为“德艺双馨”书家。著作和论文曾获“中国书展”优秀奖、陕西科技成果奖、亚太华文教学成果及美国世界著名艺术家“金帆奖”、艺术传略与实绩先后被收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华骄子》、《东方之子》及美国纽约传纪中心《世界艺术家名人录》等。


 

解读茹桂

 

张文忠

 

解读茹桂先生,应该从他的职业谈起,这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他是一位资深的教授,连他的学生也多是桃李满天下。因此,冠他以艺术教育家,并无不妥之处;他又是一位文化学者,他的数百首立意新颖的诗词和文笔流畅雅洁的散文,不知道搅动了多少读者的心。从这方面说,称他为诗人、散文家也名正言顺;他还是一位写评论的高手,早年从事文学评论,其后又侧重于书画评论,用自己丰富的创作实践和敏锐的审美视角,论证和抒发了他精辟的艺术见解和审美情怀,让读者对他的论道心悦诚服。因此,说他是一位艺术评论家,更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

这样的一位学者、教育家、作家、评论家,在十二平方米的苦乐斋中用一枝毛笔又挥舞出五光十色的线条,而且恰恰是这饱含着生命之舞的线条为茹桂闪光的人生又增添了一道熠熠生辉的亮点——这就是他的书法艺术,他的绘画带着大写的味道,书法又充满画意,目标灵采,独具一格。面对这一奇特而又带点神秘的现象,使众多的文化名家解读时也众口纷纭,难以一语断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委、学界泰斗霍松林教授读了茹桂的自作诗《长安好》后这样评说:

长安是举世闻名的古都,也是历代诗人汇聚之地,不少诗人都有描绘名胜古迹和风貌人情之作,但是将所有景点写成大型组诗还没有。茹桂的《长安好》写了将近四十个景点,用词的形式。词本身也是诗,这既是继承,也是一种大胆开拓和发展。这是第一点。

第二,唐代诗人灿若繁星,也有不少书家,但能将诗书结合为长篇组诗和巨幅书法长卷者,还没有见到。一直到宋元明清,以至现代恐怕也难以找到。这又是《长安好》的特点和可贵之处。

第三,茹桂是一个学者型书家,也是具有诗人气质的诗人型书家,他有许多著作,有评论,有散文,也有诗歌。组诗用调,选取的是《忆江南》词牌,句式长短不齐,节奏明快,生动活泼,朗朗上口,使人感到新颖,很适合描绘与歌颂景点。作者不因格韵伤意,作了创造性的活用。字外功夫诗内得,从书法欣赏的角度看,《长安好》从用笔到字形到布局,都很考究,不仅一气贯注,同时显得热烈而沉稳,变化而和谐,典雅灵动,书卷气和抒情意味很浓,很有个性。

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杰出的作家陈香梅女士在和茹桂多次接触后不禁写诗道:“茹桂奇才岂虚传,古城夜叙雪云天。墨浓茶温红泥印,杜郎词书胜咋年”。陕西省政协副主席、书法家张保庆在《长安好》序言中说:茹桂先生是一位学者型书家。他自幼研习文学,苦修书道,先后就读于西北艺术学院和陕西师大中文系,后长期在西安美术学院任教,教授文学与书法双重学业。半个世纪来,锲而不舍,勤奋笔耕,在诗书画诸方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诗为心声。先生是长安人,长安自古帝王之都,文物遗存丰富,文化积淀厚重,信手拈来,皆为绝唱。

书乃心画。书法是心灵的轨迹和性情的流露。先生把对家乡的赞美寄托在笔歌墨舞之中,把对祖国和故乡的热爱之情又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笔随意生,书为激情所驱使,书法自然收放自得,跌宕顿挫,气韵天成。

《长安好》书法的成就,不仅是因为先生书法功底好,更得益于其文学修养和对生活实践的感悟。从自然中吸取营养,在生活中提炼智慧。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白鹿原》一书的作者陈忠实谈起茹桂,也津津有味,说:在茹桂的书法作品、散文作品里,不难寻找到其中所浸透的民族文化的浓郁氛围、感觉的丰富、情绪的跃动与意趣的含蓄。前两年读到茹桂送来的《书法十讲》,今年又读到他的艺术散文随笔集《砚边絮语》,两本书都令我喜悦。现在他的自作诗《长安好》书法集出版,我更是高兴。茹桂的书法作品,有着深厚的书史、书论以及书法的修养,朴拙典雅而又遍布机巧,点划于披离之间,饱含着纷纭变化、仪态万方的自然之美,似乎让人感觉到他寄寓于其中的内心思绪和情感波动。在茹桂的书法作品里,我似乎读出了音乐的节奏,读出了唐诗的韵律,读出了舞者的姿致和醉者的酣畅。甚至于,我们还能从中升华出对宇宙、自然、生命以及人的玄想。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评论家王愚不但从茹桂的文品、书品解读,又从人品解读。他说,我喜欢读茹桂老弟的文章,从《书法十讲》到《砚边絮语》,每一本都透着逼人的才气;我喜欢茹桂老弟的书法作品,从《长恨歌》到《长安好》,每一本都蕴藉着特立独行、风神萧散的自家气象。一个人文章和书法都达到了令人叹服的程度,这当然取决于茹桂老弟在苦与乐、工与巧、智与拙之间痛苦而艰难的选择。而在茹桂老弟的书品、文品之上,有一种更为高级的品格,这就是茹桂老弟的人品。他待人接物方面的那份谦和与厚道,他对艺术的那份敬重与严肃,他对书品、文品的那种近乎苛刻的计较;他入俗而不流俗的那份冷淡清虚的平常人心态,真是令我钦服。

中国书协原副主席钟明善教授从老同学的角度回忆说:茹桂早年学习美术,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后又在陕西师大中文系学习文学和文艺理论。我们先后都有幸受到霍松林老师的指教。茹桂在学习上的勤奋和悟劲我是了解的。以他的文学修养,写文章作诗,顺手拈来,不但有深厚的历史容量而且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乡情。

早在60年代,我就翻看过茹桂用毛笔写的古典文学的讲稿,厚厚的四大本,很精到的。蝇头小楷的正文,大有二王并掺之以魏碑的味道:蚊头小草的眉批和注释,则是洒落的二王笔意。在此后数十年的文艺生涯中,他在书法上博采约取,汇集众长,形成了富于激情、灵活多变、节奏味浓的风格,拥有了自己美的形式,把书与画结合起来。不但在国内颇有影响,而且享誉东瀛等国家的书坛。

从审美角度来看《长安好》,诗是美的,书法也是美的。连绵缠绕,回环往复,用万岁古藤去比,太恰当了。可以预言,这将是当代中国书坛可以增补上新一页的艺术精品。

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评论家费秉勋读了《砚边絮语》后说,我首先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茹桂很会熔铸评论语言,从而形成他自己独有的艺评话语。这种熔铸得益于他读书的广泛,他改制语言,如蜂采百花,中国古代书画论著、笔记小品、文学名作、外国文艺理论、各国作家诗文,都是他采撷的对象。丰富的语言材料,再施以熔冶才能,酿花成蜜,这使他的评论语言华瞻而古雅,书卷味十足,故能区别于一般评论语言的面目。

《观边絮语》共分五部分:“美乡寻梦”是作者有关书画艺术美学的论文或演讲,有着深厚的学术性,把对艺术美的理论透析发而为文,其中不但凝聚着茹桂的深邃思考,而且渗润着他长期艺术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领悟,所以很少有浮泛之论……。“扶花伴影”收书序十余篇,大都是为名家所写,可见他的艺术眼光和论析能力为社会所倚重。这些文章谈名家书画创作,联系画家生命和人格,每能中其肯綮……。“风物长宜”和“拈花一笑”是谈书画以外的散文短章,读来情味隽永,使人觉得亲切。术业有专攻,茹桂如果不是主要致力于书法的实践和理论,而集中精神力量写作散文,也会成为散文家的。

在《砚边絮语》中,作者只在很少的几处援引了他的对联和诗作,但就从这几处,我已窥见他这方面的非凡才情。他的诗句,蕴藉而圆润,一般都有着幽雅的意境。在造语上,能活脱地驱遣文字,远离时语的套式,给人以陈言务去的感觉,而且带着相当的古意。

陕西省文联副主席、文艺评论家萧云儒为解读茹桂提出全方位的视觉,他说:解读茹桂,固然不可不先从他的书法作品人手,但却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由书作到书艺到书才,由书才到学养,深拓到此公书法史论和人文思考的堂奥之中,还要置于历史和当下的社会思潮、民众情绪和文化审美走向之中,才能真正懂得他,把握他,对于大手笔,需要大眼光……。书法艺术的信息量从来都和它的承载量成正比。正是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茹桂作为书法艺术家的大格局、大精神、大境界。我和许多人一样,极爱看茹桂写字,提按顿挫,方圆转折,中侧逆绞,疾涩翻驻,收擒纵放,有时覆雨翻云,有时草蛇惊矫,有时银瓶乍破,有时拈花微笑,那真是如舞如蹈,如歌如诗。

著名诗人毛琦用诗赞美了茹桂的才华:“方家如林翰墨苑,君风韵独飘然。铁画银钩赖腕力,烟霏露结生毫端。飞龙舞凤参妙化,行云流水浑自闲。叹我雕虫意趣少,何若从君学张颠。”

尊敬的读者,当你看完多位名家解读茹桂的话语时,你又怎样认识呢?老实说,我在品阅这些评论和茹桂的部分作品后,觉得赞叹茹桂的艺术已是无关紧要的了。我更赞美他独立的人格,他的气质,他的知识结构和人文教养,他的勤奋与豁达,以及他艺术作品中充满的睿智与激情,我以为这也是茹桂成功之所在。

茹桂其人,既平易又高深,解读他,真难!因为艺无止境,他还在“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深居于苦乐斋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求索着。

 

 

 

 

 

 

 

 

 

 

 

 

 

 

 

 

 

 

 

 

 

 

 

 

 

 

 

联 系 电 话:0373-4496488(传真) 13598630895   13569405974

        联   系   人:傅先生  秦女士

  • 上一篇文章: 《华夏精英》第28期——本期关注 林绍基

  • 下一篇文章: 《华夏精英》第30期——本期关注 龙 瑞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最新5篇热点文章
     2024年禹州扒村席家窑...
     安阳多个考古项目发布...
     开封景龙门遗址发掘工...
     许昌新发现古文化遗址...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
     
     最新5篇推荐文章
     2024年禹州扒村席家窑...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
     安阳妇好墓骨笄
     河南王庄遗址出土的四...
     唐黄釉镇墓兽 引发文...
     
     相 关 文 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本站 |
      豫ICP备07003530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2006-2024 河南收藏网
    Email:henanshoucang@163.com
    地址:河南*郑州*收藏
    未经河南收藏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