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总编傅世光、北京总参管理保障局大校参谋甘良东与著名文物鉴定家
王梦赓在亲切交谈。
以德行仁 中心物恺
——我与大师杨仁恺的艺术情结 王梦赓
认识杨老是一个偶然。1962年我大学毕业从北京分配到沈阳,因酷爱书法,经常参加市里书法展,作品得到了杨老的夸奖,同年8月,日本来邀请辽宁书画家赴日参展,杨老向市文化馆推荐说:“那个小北京不错。”于是我们从此相识,并结下了忘年之交。
通过与杨老交往我才得知,他不仅仅是一位书法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鉴定家,人称“书画鉴定领域的一代宗师”,他无愧于自己的大名“以德行仁”(《孟子》)“中心物恺”(《庄子·天道》)即以德为本,与物同乐。著名红学大师冯其庸赞道:“杨老不仅是一位鉴定大师,还是一位大学问家、大研究家,同时又是了不起的诗人,书画家。”近半个世纪的交往,我和杨先生学到了大学里学不到的课程,使我在做人、做事、作学问,诸方面受益匪浅。
1976年我从企业调到故宫,有幸和杨老一道鉴定文物,共同商讨如何修复古书画,复制明清书画。这期间,我又更加进一步接近杨老,他的成就使我由衷敬佩,凭借自己从青少年就积累的丰富阅历,扎实的鉴赏功底加上学识和事业心,自新中国成立后,经他的手为国家抢救了大批散佚于民间和“国兵”手中的国宝。仅当年溥仪伪宫流散的书画就有一千多件,世人瞩目的《清明上河图》,如不是杨老独具慧眼,这件稀世珍宝会难逃厄运。在为国家博物馆购留文物工作中,杨老耗尽了毕生精励。他发现了米芾的《茹溪诗》卷,在文物界又一次引起轰动。他又先后发现了北宋陈洎的《自书诗稿》,李公麟的《三马图》上苏轼的题跋,赵孟的《小楷无逸篇》三十七件,范仲淹的《师鲁二札》部分,北宋燕文贵的《溪风图》,乔仲常的《东壁赋图》上宋代名家的题跋,著名的《万岁通天帖》、晋人的《曹娥辞》,周的《簪花仁女图》,欧阳询的《仲尼孟奠帖》,苏轼的《潇湘竹石图》,这些珍宝被发现、被鉴定、被盖棺定论,最后被收进国家博物馆或故宫博物院,成为中国文物史上的美谈。尽管工作繁忙,杨老利用休息时间经常写字画画,并且著作宏富,如《国宝沉浮录》、《沐雨楼书画论稿》、《沐雨楼文集》(上下卷)、《中国书画鉴定学稿》等等,他的治学精神成为我工作的巨大动力。
紫气东来
清乾隆帝四次东巡盛京皇宫,御制了大量诗文。有许多文献记载,但大多真迹已不复存在。为救活这批文物,经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批准的提借资料,根据资料查证,对乾隆东巡沈阳故宫时曾陈列于宫殿,屋舍中的匾、联、额、贴落等进行复制。对此事杨老非常关心,几次都很严肃地对我说:“救活文物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万不可半点疏忽。”于1978年开始,我复制的乾隆御制诗文和匾额,受到了杨老的表扬,国家文物局对我进行了表彰,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同志徐邦达、刘九庵、启功、谢稚柳和杨老都先后接见我,并为我的成功题词祝贺,这对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鞭策。“紫气东来”四个字和“乾隆”“庄妃”圣像的重新再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杨老对我说:“紫气东来”的意义太深远了,我看这四个字是你的代表作了。1992年我荣幸地被国务院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我作为赴美代表团团长,参加“清帝王陵墓展”,带去了我所复制的作品,一幅“紫气东来”当即被美国人以80万元买走,并将所有款项全部交给国家。
良师益友
八十年代后期,我和杨老一同到辽南地区,为文革浩劫后幸存于民间的文物书画进行鉴赏,这段时间我不仅练就了本领,积累了经验,更重要的是向杨老学习了很多知识和为人处事方法。我那时正值中年气盛,遇事常常不冷静,杨老总是语重心长教导我,尤其重要文物,绝不可以疏忽大意,这对我以后从事文物工作起到了鞭策作用。
1986年,黑龙江墨龙集团一批古旧书画运到沈阳故宫准备出手,当时我打开包装一看全部是明清书画,经过三天时间的鉴赏,我发现这一车的东西只一件清代刘墉的书法是真迹,其余全部是赝品。为了进一步确认我请杨老“长眼”,杨老完全同意我的见解,然后拍着我的肩膀说:“看来我的书画鉴定后继有人啊,你的眼力不错,今后要多多锻炼。”我先后在“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和“中日书法史研究会”上发表论文。鉴定王石谷的《茅屋长松图》、撰写《沈阳故宫藏清高宗弘历书法初探》,并破译了被视为天书而后在故宫案底多年的《高凤翰左书诗文》,并出版了《书法教学指要》、《中国书法基础教学》、《草书编》、《隶书编》、《草决百韵歌略笺》、《历代论书绝句百首》、《自书诗词百首》等专著,杨老无一不作审议,并为其题写序言和题字。
1997年,杨老上书国家文物局推荐我为“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不知何种原因没批,于2005年杨老又再次推荐。
2004年4月, 在北京举办书展,杨老以92岁高龄为我写下300多次的序言,还题写3米长的竖标。
2006年8月,台湾艺术协会邀请我和杨老一同赴台鉴定文物和书法展,杨老因身体欠佳不能前往。但却鼓励我说:“不要辜负台湾同胞的期望,把事情做好”,并写十尺中堂以致祝贺:“翰墨情缘,两岸同根。祝梦赓老友台展成功。”
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半个世纪的翰墨姻缘,正如冯其庸先生所说:“杨老学识渊博却平易近人,谦谦君子,和煦如春风。”正是这样的春风,让我们勤奋自勉,再立新功。

1993年与文物鉴定家杨仁恺一起鉴定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碑帖。
杨仁恺简介
杨仁恺,四川岳池人,1915年10月生,中国权威文博专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美术家、书法家,书画鉴定家,与徐邦达、启功、谢稚柳、刘九庵五人组成中国最权威的书画鉴定小组,审察鉴定了全国各大馆藏文物书画,他因发现了《清明上河图》而举世文明。著作有《唐簪花仕女图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叶茂台辽墓出土画考》(文物出版社)等,有关书画鉴定的文章大都收入《沐雨楼书画论稿》(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杨仁恺书画鉴定集》(河南美术出版社)、《沐雨楼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等著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