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河南收藏网欢迎您的到来!    
  《华夏精英》第49期——本期关注 林松年    3星级
《华夏精英》第49期——本期关注 林松年
作者:《华夏精英》编辑部  来源:河南收藏网     点击数:10942     更新时间:2007/7/5  文章录入:henansc

 

林松年  原名沛,金沛,生平崇仰松树风格,故取名松年,其作画年号爱松馆,为纪念母寿期,亦称为百岁堂。自幼爱好中国画,年十八,师从岭南名家李寿庵、黄鼎苹深造。对宋、元、明、清各大家山水、花鸟、人物、虫鱼及走兽等遍下苦功,尤爱大痴、四王、两石、赵昌、青藤、南田等。重写生,更擅画荔枝。青年时,曾在穗、港、梧举行个人画展和联合美展。1949年后,常参加全国美展及广西画展入选,获一等奖和优秀奖。其中《南国荔枝红》、《果熟来禽》、《晓风残月》、《荔熟蝉声远》、《光明不易图》出国到日本、加拿大、伊朗、菲律宾及美国、台湾、香港、澳门和其它地区展出,《丹荔瑞猿》为中国美术馆和人民大会堂收藏。94年又应天安门城楼绘制《远瞻山河壮》。2001年“南国荔树红”再选入“百年中国画展”和《中国现代花鸟画集》。纽约美中画报社为其出版《荔枝作品集》和《林松年画集》,广西出版社出版《林松年、林淳棣书画集》。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梧州书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高级美术师,中国书画函大梧州分校教授。57年后历任市政协委员、80年市人大代表、美协广西分会理事、市国画研究会及市美协副主席、文联委员,其名声载入中国美术年鉴,中国书画家名人大辞典,国际文化中国美术家,广西文化等。

 

情牵笔底荔枝红——林松年印象
                                    ■傅世光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林松年师生书画展”在广西梧州市文联大厅举行。林松年先生年届八旬,是中国美协会员、岭南画派画家。他在传承岭南画派清丽细腻、笔致隽雅的画风技法的同时,敢于出新,形成独特的绘画风格。他攻山水花鸟,尤以工笔荔枝为人称道。   
林松年自幼喜爱书画,6岁临摹《芥子园画谱》,18岁赴穗求学,拜岭南名家李寿庵、黄鼎苹为师,对宋、元、明、清历代名家的山水、花鸟、人物、走兽、草虫遍下苦功。早在1956年,林松年便以一幅逼真精微的《秋菊》入选全国美展。1973年其代表作《南国荔枝红》入选全国美展,2001年9月该作品还入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司,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百年中国画展”,与吴昌硕、徐悲鸿、齐白石等大师巨匠的力作佳构荟萃一堂,并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1988年他的作品《丹荔瑞猿图》为人民大会堂收藏。1994年他应天安门城楼管理委员会之邀,绘制了巨幅国画《远瞻山河壮》,参加展览并被收藏。2005年他的作品《苍龙直上势凌霄》入选中国美协在广东省顺德市举办的“中国名家作品展”。他的三件作品《南国荔枝红》、《红叶双猿》、《万壑松风图》著录于建国以来第一本《中国美术年鉴》。  
林松年画路极广,精山水、花鸟、走兽、鱼虫,尤擅画工笔荔枝。他画丹荔在三十多年前就已闻名全国。他在熟练掌握两宋重彩渲染技法的基础上,融入西画色调魅力和生活积累而独创出荔枝的画法。由于他酷爱松树品格,故画荔枝时借鉴糅合了历朝画松画家笔法,凭借五十多年画松针和功力艺术化地描绘红荔皮纹,各个细部层层积染,将荔果描绘得栩栩如生,达到了乱真的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他画荔枝叶有新老、正斜、仰俯、转侧之别,反复晕染,并以石绿、石青提染,使叶子质感润厚。他刻画荔枝和枝干能将其苍劲雄健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笔底和荔枝气韵生动,意境脱俗,达到形神兼备和完美统一。  
创作态度严谨是林松年一向的作风,起稿、拷贝、白描、勾勒、赋色、渲染、点苔、落款、钤印均一丝不苟。他每次打稿前必悬之于壁,如痴如醉推敲至十分成熟才正式下笔。我有幸多次观其作画,他作画时精神高度集中,进入忘我之境,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得以在狭窄画室里创作出许多的绘画精品。  
遵循老师李寿庵“艺成而下,德成而上”的教导,林松年严于律己,诲人不倦。他执教数十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和绘画技法悉心传授给学生。自1988年起,他坚持每月义务为当地的老年书画班讲课示范。他还多次在当地捐赠书画及书画款项。
林松年有方“情牵笔底荔枝红”闲章,足见他60载难舍的丹荔情怀。现在,他仍每日坚持读书作画。这正是“笔底荔枝红且艳,画坛耆宿寿而康”。
 
        作者为中国比干书画院院长、《华夏精英》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2006年深秋与林淳创作《丹凤瑞猿图》留影

 

 

出峡谷

 

 

大吉图

 

 

到处莺歌燕舞

 

 

仿石涛对联

 

 

千字文

 

 

楷书对联

 

 

荔枝蝉蜕

 

 

自画像

 

 

林和靖诗意山水

 

 

南国荔枝红

 

 

秋趣图

 

 

飒爽英资

 

 

诵佛经

 

 

万古长青

 

 

英风千秋

 

 

玉堂富贵

 

 

再来只空无寻处

 

 

联 系 电 话:0373-4496488(传真) 13598630895   13569405974

  联   系   人:傅先生  秦女士

 

  • 上一篇文章: 《华夏精英》第48期——本期关注 罗 杨

  • 下一篇文章: 《华夏精英》第50期——本期关注 马国强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最新5篇热点文章
     2024年禹州扒村席家窑...
     安阳多个考古项目发布...
     开封景龙门遗址发掘工...
     许昌新发现古文化遗址...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
     
     最新5篇推荐文章
     2024年禹州扒村席家窑...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
     安阳妇好墓骨笄
     河南王庄遗址出土的四...
     唐黄釉镇墓兽 引发文...
     
     相 关 文 章
    2024年禹州扒村席家窑...
    安阳多个考古项目发布...
    开封景龙门遗址发掘工...
    许昌新发现古文化遗址...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游客『甘露』于2008/12/4 8:11:05发表评论:
  • 评分:80分
        在今年《梧州日报》主导的义卖书画赈灾活动中,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林松年老师一幅作于1958年的《秋趣图》洒金笺画作在活动未开始就被加籍华人甘露先生抢先认购,其后众多参观者获悉后无不引以为憾。另外,中国美术家协会指定其捐献并在北京拍卖的《雪鹰》画作,也参拍者众,以极高价格成交,得到善款全部用于赈灾。林老作为万秀区的中国名人,曾任万秀区人大常委,一向求画者众,而对其生活了解甚少,现把他点滴生活片断摘录下来,以飨读者。 </P><P> <br />    林老成名很早,画路极广,精山水、花鸟、走兽、鱼虫、人物,最著名的要算工笔荔枝画,其状栩栩如生,鲜艳娇红,跃然纸上,几可乱真的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堪称中国一绝,至今已享誉中国乃至世界数十年,其众多作品被国家级机关、海外华人、外国友人永久收藏,不少书画还被外事处作为礼品赠送国际贵宾,以增进文化交流。早在1956年,便以一幅逼真精微的《秋菊》入选全国美展。1973年其代表作《南国荔枝红》入选全国美展,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丹荔瑞猿图》被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巨幅国画《远瞻山河壮》被天安门城楼管理委员会收藏;《苍龙直上势凌霄》入选中国美协在广东顺德举办的“中国名家作品展”;《七喜图》被加拿大五瑞堂收藏;《果熟来禽图》被美国蔡楚夫收藏;《晓风残月》被中国台湾新竹爱画会收藏;《得利图》被中国澳门华侨报收藏等。 <br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国荔枝红》2001年9月入选由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百年中国画展”,与吴昌硕、徐悲鸿、齐白石等大师画作荟萃一堂;《丹荔瑞猿图》1992年在人民大会堂展出,在众多名画中排名第七,其时参观者众,一位香港朋友欲出价20万元拿走,被大会堂负责人以该作品属于国家所有并为堂内永久收藏断然拒绝。 </P><P> </P><P>     原以为林老对荔枝情有独钟,按理不会常吃荔枝,交谈却听得他大谈荔枝食经,一年尝啖荔枝过百公斤,什么黑叶荔枝、细核荔枝特点如何,早熟和迟熟荔枝味道如何等,细说起来如数家珍。说起其成名的工笔荔枝画,他告诉我,画工和画境皆源于生活,作画定要先观察入微,胸有成竹才落笔。就比如说荔枝,就有连体、大小、孪生、皮纹粗细之分,而荔枝叶就有大小、长短、新老、正斜、仰俯、转侧之别,细分起来千姿百态,听者无不信服。 <br />     林老最喜欢到处画画写生,原野上、荔枝林里、丛林下常见得他们的身影,早年还曾在乡间卧伏几个晚上观察凌晨时分知蝉脱壳的过程。原来知蝉初脱壳时身子是白色的,从壳中钻出来后才慢慢由白变赤再变黑,并在树上潜伏几分钟才拍翼飞去。于是他顿然大悟,继而创作出画作《晓风》,活现了知蝉在月夜荔枝树上脱壳的情景。林老在叙述时,声情并用,让人听得事情就似发生在当下。我想,正是他对生活观察得如此细致,其作品才会如此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P><P> <br />     林老为人不拘小节、洒脱行事,从以下事情可见一斑: <br /> 1979年林老作为广西工艺美术界梧州唯一代表飞赴北京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期间接受中央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由于停留日久,林老胡子满腮、形象淳朴,同行劝他修正仪容,他却说领导人注重的是我们的画功,而不是我们的外表,我洒脱做人、无欲无求,何必如此在乎,说罢就登台接受接见。成名后很多我市乃至自治区级领导人登门造访,林老接访也是不修衣幅,随意打扮,毫无拘束。或许正是林老这种超然,无繁文缛节的刻意处世才令他精神集中于画功上,成为中国当代著名画家。 </P><P> 艺成而下 德成而上 </P><P> 林老一直遵循其老师李寿庵“艺成而下,德成而上”的教诲,严于律己、诲人不倦。他执教数十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绘画技法悉心传授给学生,无论是老年大学、书画兴趣班、专业书画班,都可常见他身影,至今已是桃李满天下,培育出如蔡楚夫、何幼明、管政这样的知名画家。 <br /> 今年林老已八十有一,每天依然笔耕不断、坚持创作写生,其精神足令我等汗颜。在此也祝愿他创作再攀高峰,继续为我们带来深远而有影响力的不朽画作。 <br />

     查看所有评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本站 |
      豫ICP备07003530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2006-2024 河南收藏网
    Email:henanshoucang@163.com
    地址:河南*郑州*收藏
    未经河南收藏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