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1066年—1150年),字曦古,中国南宋画家,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李唐原供奉宋徽宗的画院,精於山水画和人物画,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李唐颠沛流离,逃往临安(今杭州),以卖画度日。南宋恢复画院後,李唐经人举荐,进入画院,授成忠郎职务。李唐的山水画最初多画北方气势雄浑的山河,以雄健的斧劈皴描绘青绿山水,如《万壑松风图》、《长夏江寺图》等,是北派山水的著名代表人之一,其後用笔及取景变的简括凝炼,构图精练,意境优美,开辟了南宋的新画风,并创作了人物画《胡笳十八拍》、《采薇图》等,借历史抒写怀念故国,希图中兴的感情。李唐的画风对後世有很大影响,他也培养了一些弟子,其後马远、夏圭继承和发展了他的画风,和他一起,并称为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万壑松风图》作于北宋宣和甲辰(1124),当时李唐五十八岁左右。此图山石巉岩,峰崖峻险,从山麓至山颠,长松葱翠,迤丽万重,山腰间白云缭绕,岚气若动若静,远处飞瀑两挂,珠垂一脉,喷云而下,近处乱石跳珠,水流奔腾,画水全用线条,力沉气猛,极见功夫。全图章法采顶天立地式,显得雄浑森严,气壮山河,而奔流夺路,飞崖喷壑,频添不少生动之趣,山石皴法,高度融会了李成、范宽、郭熙诸家技巧,为了画出由中到下端,石体倒悬的层层凹凸,以及石皮的斑剥风化,李唐主要使用他首创的马牙皴,从而显出整座主峰端庄伟岸,巍然傲踞的雄姿,此外在图中似可窥见李唐后来创造出小斧劈,大斧劈的雏型和萌芽。 这件不朽的著名作品是南宋画家李唐一生中最杰出的巨迹, 也是李氏自立面目开宗创派的奠基之作, 所谓“皇皇巨迹, 后近之准”,决非后来者虚誉之谈论也。 斯图妙作用三拼绢画成, 纵有一百八十八点七厘米,横有一百三十九点八厘米。设色浅绛, 款识隶书于远峰尖耸之中。 浅墨落笔, 题为“皇末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宣和甲辰即公元一一二四年。 如果说李唐在宋建炎年间已“年近八旬”的话, 那么这帧《万壑松风图》则可能是李氏七十岁左右时期的作品, 可当视为南渡以前的晚期作品,此图经宋内府,贾似道, 明内府及梁清标等递藏, 在《石渠宝芨》三编里有著录, 收藏印有“乾卦”(半印),“悦生”(瓢印),“司印”(半印), 梁清标收藏印三方, 清嘉庆诸玺等, 是轴名迹现藏于台湾省故宫博物院,我有幸于二○○一年八月间访问台北并应邀对该院庋藏的历代名作近四十余帧进行了浏览和认真的研究。读来细察, 每件作品的风格与笔路痕迹均有自家面目, 可谓 “千姿妍丽, 睹之快哉,终生益也。” 山水、 花鸟、 人物凡数十卷, 其内容之丰富时至今日也无法用笔墨描诉以陈世人。展卷所思, 各卷墨迹尽能气息渊深, 笔法清健, 高迈超逸之图悦目而动心, 时在激动之中而又多留记忆里复读参悟, 作品犹如中天日月, 星光灿烂之光华耀千古而不败灭,倍感品古贤艺道之深矣。 然察个家绢本知其画境笔法确出于“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这一伟大真理。 卷中人物有神情古貌俊逸者;有朗月疏怀、 篱下弄菊、 踏雪寻梅者;有文雅风度、顾盼相视、 杖履山林者;有指点江山一笑中, 有漫步遗兴游山乐水者;更有衡山诸老之遗韵, 令人心驰神往。 花鸟工虫、 雅趣横生, 神形兼备,格体殊异,品读之中如获和氏壁玉,供为国珍。 山水诸图笔健气雄, 峰峦巍峨, 胜境壮观, 江涌澎湃, 或听潮音, 或看流云千里、 日升东山, 或暮霞如血、 万籁寂静, 绢素之本流露出作者无限情怀,挥毫泼墨、 奏起天地间华美乐章, 尽得造化之大美也。 诸多作品, 余独以对李氏《万壑松风图》一轴读来用力最深。此帧构图端庄雄伟, 用笔森严, 笔趣新异, 上能承传古贤诸家之法, 下开南宋四家之首本。 近景作崖谷深幽之貌, 危岩嵯峨磊落雄壮之美,峰峦郁盘之气得于画家胸藏蕴藉深邃之意境。 造化与心源相融, 万壑松风随笔而迹化, 山麓及顶,笔法多变, 开历代画迹之新貌。 松树浓密苍翠,山腰白云缭绕, 游浮缥缈, 可谓“一图之中, 动静有序,疏密法备, 尽得自然之姿, 承其妙理而得造化之功深矣”。 图中风雅韵至, 石坚如屈铁, 溪水甘甜可饮,树干挺拔参差多生异趣,妙姿无穷,苍古秀妍,全无僵板之形而生动自然生机藏于质内, 激情发于毫端, 精气神彩犹多盛矣。 参天倚石而立,松风似细语与幽泉溪水相奏, 成天籁之音鸣于九霄悦耳不绝, 传数十里而不断焉。 瀑布高挂,一泻涌千层银花, 似雪激荡奔跃迂回于乱石松荫之间。 苔新弥滑, 天际清爽,其格犹在于作者图画妙写景物造境之生动, 深得诗情画意之三昧。 使赏者悟而通达, 漫步其中, 享有不尽自然之趣味与喜悦之情怀耳。 故李氏笔墨, 浑穆严谨,一图远峰之景, 峭壁峰峦之绝, 孤标峙耸,紧贴主峰。 若即若离,布阵巧思而又极具稳妥, 山峰之势欲刺破青天。 一轴华卷, 石格皴法, 奇伟壮观, 融合诸家之法又能统一完整, 笔迹粗细相参,夹杂偏锋。 画石墨染次数较少, 多以皴勾一次完成, 前景岩石水流行笔有力, 松下皴面用笔劲峭, 以小斫笔长短皴刮铁皴与润笔豆瓣皴为主, 细部以短线浓墨层层渍之。 石分四面, 石体斑纹结构尽能表现石骨风化之迹象,自创诸多皴法, 下端石体层层凹凸, 质感极佳, 秃笔之法, 笔笔峭硬, 短线之笔不难看出源于范中立而变化自创新体, 称之点斫勾砍。 皴擦渲染相合, 有马牙, 雨点, 豆瓣, 小斧劈等, 干浓皴操,画面用墨浓黑深沉, 有北宋“黝墨如椎碑”的特色。 然李氏在此基础上又施以淡墨晕染, 使整体山色和谐统一, 无一冗笔。 树干阴面中锋勾鳞, 针叶细笔, 枝柯交*得以跃动之势, 打破深浓压抑之感,飞流线勾笔融清淡, 似嫩而苍, 李唐打破了前人所谓惯用之法“鱼鳞纹”式。 不写残山剩水, 老树昏鸦之景, 振笔豪迈。 堂堂正正是李唐古之特色也。李唐以前的山水画, 构图多取全景,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皆为大图阔幅之作, 为典型的北宋画风, 而李唐画笔则是由北宋向南宋画风演变过渡时期起着奠基的作用。 其风格多取近景, 集中地刻画自然景色中的某一主要特征, 强调画家对这一景色的突发感悟, 与《万壑松风图》相略近似的还有一帧《江山水景图》,绢本, 纵有四十九点七厘米, 横一百八十六点七厘米, 设色之作, 无名款, 卷后有明董其昌及程正揆跋记。 定为李氏真迹, 为清代宋荦旧藏,《石渠宝笈》著录, 收藏印记有“其永室用,商丘宋荦审定真迹, 纬萧草堂画记, 又半印不尽祥辨”。 清乾隆弘历诸玺及题诗,《清溪渔隐图》卷是李氏晚年变法后的一帧具有重要代表性的作品, 从中可窥察到李唐晚年画风演变后的风貌, 绢本横披,纵二十五点二厘米,横一百四十四点七厘米, 款署“河阳李唐笔”。 落墨于卷后树干间, 在绢的上中段题有“李唐清溪渔隐”六字, 上铃“御书之宝”一玺, 引首为王显之篆书“清溪渔隐”四大字, 拖尾有宋人题跋, 署“嘉熙丁酉孟冬旦书”。图为宋徽宗赵佶及项元汴、 梁清标旧藏,《石渠宝芨》初编著录, 收藏印记有“绍兴”(半印)甘氏家藏, 和斋, 丹阳开国, 叶蕃, 米氏家藏书画子子孙孙保用享。 文彭收藏印三方,项元汴收藏印四十七方, 梁清标收藏印六方,一印不尽详辨, 清乾隆嘉庆诸玺及弘历题诗。 全图写雨后景色, 绿树浓荫, 泥坡肥润, 雨后山溪急流涌过板桥之状, 仿佛写钱塘一带景色,村翁垂钓, 憩于江苇浅滩之间, 悠然哉而自得其趣。 点出画意“清溪渔隐”之主题。 图中气氛清朗开敞, 润笔长皴创笔、 墨、 水三者交融于绢素上晕开的特殊妙趣,生动地表现出雨后山石明净湿润的效果。润笔湿墨写树画坡脚及石块, 银毫劲细如丝, 写流水苇叶之妙, 重笔焦墨点出人物板桥小舟屋宇, 使画面笔意粗阔, 流动劲细,挺而凝重, 粗中细, 纵中严, 重中轻等诸多技法巧妙安排, 画面内容之丰富, 耐人寻味, 弥珍久长。 李唐不仅以山水画名于世, 人物画的创作也是脍炙人口, 以技法精湛而著称,如《七贤过关图》见《真迹日录》。《夏禹治水图》见《梦园书画录》,《袁安卧雪图》见《南阳名画录》,《高士鼓琴图》,《夜游图》, 见吴其贞《书画记》,《虎溪三笑图》见郁逢庆《读书画题跋记》与文嘉《严氏书画记》, 还知道李氏画之很多人物手卷,如《好送图》《香山九老图》《独钓图》《归庄图》等等。 纵观李氏人物诸图其风格犹近承李伯时一路,“气味清古,景象萧瑟”, 成功地刻画了人物内心世界的个性化, 用手中笔墨表述了他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正义感。《晋文公复国图》《采薇图》最为代表。李唐在山水人物以外,“尤工画牛”。 其法衣钵戴嵩遗法, 吴其贞《书画记》对李氏《牧牛图》有所描述:“树下有水牛欲右行, 而牧童欲左转, 两努力相持, 使观者亦向费力。 ”可见其传神妙处。 无怪呼赵子昂在品评李氏艺术云其,“自南渡以来, 未有能及者”。李唐作为一名承上启下的画家, 他的艺术造诣并非及身而止, 而是给后来者积蓄了无穷的滋养, 史载诸多名耀古今的大画家如张敦礼、刘松年、 萧明、马远、夏圭以及明代的戴进、 吴伟、 周臣、唐六如等无不在直接或间接摇接李氏遗法而成蹊径, 卓然成为画史一代的风云人物, 得以名垂青史。 李唐是一位善于创造的画家, 宋荦说其《长夏江寺图》凡三卷, 其中一卷以“泥金点苔, 尤为奇创”, 见《西陂遗稿》。李氏画格气息吸取五代荆浩, 石能四面峻厚雄伟得森然之势, 树得关仝草木华滋之遗规, 然水墨交融淡彩披拂则以董源法入。 晚年多取范宽特色, 皴法雄浑老硬, 山顶多作密细树,以体现北方山岳浑厚峻严之姿。 章法回溪断崖, 烟云吞吐近似郭熙, 其江南之景又能别开生面, 可谓“思随时变, 法随地移”。元四家之一吴镇颂誉叹曰“体格俱备”。 今观《万壑松风图》真不朽之名作, 乃李氏裨誉后来者之佳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