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瓒(130l~1374年),中国元代画家。元四家之一。原名珽,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幼霞生、荆蛮民、奚元朗、净名居士、朱阳馆主等,常州无锡梅里祗陀村(今江苏省无锡市梅里镇)人。生于元成宗大德五年正月十七日(1301年2月27日)卒于洪武九年十一月十一日(1374年12月25日)。倪瓒出身江南富豪,雄于资财,祖父倪椿、父倪炳、兄倪文光都是大地主兼商人,又是道教徒,祖父任道录官,兄为受元朝封赠的道教首领。倪瓒早年丧父,由兄抚养长大,亦信奉道教。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文光去世,倪瓒继承父兄家业,亲自理家“出应门户”。至正(1341~1368年)年间,江南灾荒连年,义军四起,元政府强征暴敛,局势动荡不安。倪瓒为逃避官租和义军,遂散其家资,遁迹于五湖三泖间,往来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栖居村舍、寺观达20年之久,寄情山水诗画。明洪武初年,江南秩序安定,返回故里,寄住在亲戚邹性高家,倪瓒性情孤僻狷介,爱洁成癖,故世人称他为“倪迁”。
倪瓒早年专意读书,家中清閟阁藏书数千卷,无论经史子集,佛道经典,他都专心阅读批校,所藏法书名画,亦悉心临学。所作诗文崇尚清新,其诗与杨维桢、张雨、郯韶等人相唱和,有萧散清逸之趣。书法天然古淡、得自分隶,有魏晋人风致。尤擅长画山水、枯木、竹石,多以水墨为之,偶亦着色。山水画初宗董源,后参以荆浩、关仝,山石树木兼师李成。崇尚疏简画法,以天真幽淡为趣,能脱出古法,别开蹊径。作品大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好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岭之景,章法极简,于简中寓繁,多用枯笔干擦,淡雅松秀,似嫩而实苍,风格萧散超逸,独树一帜,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对文人山水画作出了新的创造和发展。在绘画理论方面,主张作品表现画家的“胸中逸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反对刻意求工、求似,曾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余之竹聊以写胸中之逸气耳!”在元代,“逸格”列为最高艺术境界,故倪瓒一再强调“逸气”,并在创作中极力追求。他的绘画格调和创作思想,对明清两代文人画影响很大,广泛受到推崇和师法,明代江南人家以有无倪画来判雅俗和清浊。倪瓒的传世主要作品有《水竹居图》(中国历史博物馆)《容膝斋图》《江岸望山图》《紫芝山房图》《安处斋图》卷(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渔庄秋霁图》《赠周伯昂溪山图》《怪石丛篁图》(均藏上海博物馆),《虞山林壑图》(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幽涧寒松图》《秋亭嘉树图》《竹枝图》《梧竹秀石图》(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并著有《清閟阁集》12卷传世。
《容膝斋图》纸本水墨 纵74.4厘米 横35.5厘米,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容膝斋图》便是其晚年的精品,作于去世前两年,笔墨炉火纯青。典型的“三段式”构图:下方土坡上画杂树五棵,二棵点叶,二棵垂叶,一棵为枯槎无叶,树后是平坡茅亭;中间空白,茫茫湖水;上方画远山数叠。自署“壬子岁(1372)七月五日云林生写”。二年后再题谓:“赠寄仁仲医师。且锡山予之故乡也,容膝斋则仁仲燕居之所。”“他日将归故乡,登斯斋,持卮酒,展期图,为仁仲寿。”方知此图乃是寄放在医师仁仲之“容膝斋”,以备他日为仁仲祝寿之用。比之17年前画的《渔庄秋霁图》,虽章法相似,但用笔更刚劲洒脱,“折带皴”更显得老辣纯熟,风神飘逸。
对于“折带皴”,清代郑绩曾言:“折带皴如腰带折转也。用笔要侧,结形要方,层层连叠。”用这种皴法画出的山石,和太湖地区沉积岩地层断面的地貌十分相似。可见倪瓒的画,虽然他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但其“不似”,乃是在扎实的“似”的基础上的千锤百炼,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决不是信手涂鸦,不然何来他早年的自述:“见物皆画似”?倪瓒的个性特立,为人孤僻狷介,嗜洁成癖,被称作“倪迂”。所画山水构图简逸,从不作重山复林,墨色清淡,干笔皴擦多于渲染,绝少设色,也几乎不画人,虽然题得一手好字,却又从不盖一方红印。他的画在生前并不被人重视,直至明初,才逐渐引起画界注目,声价渐高。“江南人家以有无云林画为其清浊”,成为一种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