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瑛(1585-1664),一作(1585-约1666)明代杰出画家。字田叔,号蝶叟,晚号石头陀、山公、万篆阿主者、西湖研民。又号东郭老农,所居榜额曰“城曲茅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浙派后期代表画家之一。
蓝瑛一生以绘画为职业,曾漫游南北,饱览名胜,眼界开阔,因而不断丰富了创作内容。他的传派,直接继承衣钵的有蓝氏一家子孙,如蓝孟、蓝深、蓝涛等,弟子刘度、王奂等都各有成就。明末同时和稍后的如陈洪绶以及金陵八家等著名画家,也都受他的影响。
蓝瑛擅长山水、花卉、兰石,师法宋元名家,早年主要得力于黄公望,作品清简秀润,韩昴在《图绘宝鉴续纂》中说他:“画从黄子久(即黄公望),入门而醒悟。”中年自立门庭,上窥晋、唐、两宋,遍摹元代诸家笔法,集取优长,由此入门,始能各极变化。不但取法郭熙、李唐及马、夏,而且对二米、云山也精心研究过。对黄公望的画悉心尤力。当代前辈沈周的画也热心师效。加之漫游南北涉猎既广,眼界自宽,故落笔纵横奇古,风格秀润。他的画风是从多方面变代出来的。晚年作品渐趋苍劲疏宕。画风又有多种面貌,有些作品笔墨含蓄隽雅,有些作品青绿重设色,画法工细,色调浓丽,愈老而愈工。晚年他的笔法益苍劲,颇类沈周。他兼工人物、花鸟、兰竹、俱得古人三昧。他虽力追古法,但能融会贯通,自成风范,对以后的明末清初绘画影响很大。
《白云红树图》绢本,纵189.4厘米,横48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左上题识:“白云红树。张僧繇没骨画法。时顺治戊戌(1658)清和画于醉鹤轩。西湖外民蓝瑛。”此时蓝瑛已72岁,入清也十五年了,因此此图可以说是蓝瑛晚年的“没骨青绿重彩山水画”的精品。图绘青山雾霭中,色彩艳丽的丛树生长茂盛,有山泉涌出,汇成小溪,溪桥上一个高士策杖伫立,似在观赏山景。画中的山石完全用石青、石绿分浓、淡画出,石脚染以赭色,然后以汁绿和花青染出受光的向背面,深淡有度,微见笔痕。树叶亦以浓淡有变的红、黄、青、绿色点成。小草以朱砂笔撇出。而山腰缭绕的云雾,则不同于此前的双勾或留白,而是在用色略加烘染后填以白粉。整体色彩浓艳、对比强烈,却又能相互协调,不落俗套。同时,他似乎并不完全为程式所囿,图中树干及小桥、人物,仍是用墨笔勾线然后上色。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全图山石、树木的造型、布置,以及用笔、用色已经较之张僧繇时代大为成熟。虽称之古“没骨法”,其实依然透出元人的气息。在明代绘画普遍地逊色于前人的大环境中,这种大胆推陈出新,显得特别的可贵。其成就,当不在戴进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