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和独玉“五环炉”造型相同的岫玉“五环炉”
南阳玉器厂艺人设计制作的独玉“五环炉”和“唐奔马”,1962年被 送往法国巴黎展览,产生了巨大轰动。从此,作为我国珠宝工艺高水平的象征,南阳玉雕产业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辉煌期—— 玉都南阳与国际的第一次接轨 。
新闻背景
远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南阳便已有了独玉玉器及雕琢工艺。春秋至秦,独山玉雕已誉满天下,至汉代,南阳更发展为全国重要的玉雕生产和销售集散地。
新中国成立后,南阳玉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1962年,天津口岸公司将南阳玉器厂制作的独玉“五环炉”、独玉“唐奔马”等一批作品送往法国巴黎展览,产生了巨大的轰动。这一时期,南阳玉器厂生产的走兽、炉屏及花鸟类玉雕为同行业翘楚,产品供不应求。今天,玉雕产业已在南阳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连年举办的玉雕节成为南阳展示文化底蕴、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的一张名片。展望南阳玉雕的发展,回首当年玉器出国送展的那段记忆,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联系。
“独玉三吕”成就一段传奇
亲历者:陈文钊,80岁,是南阳玉器厂(现为市拓宝玉器有限公司)建厂时的元老,曾任南阳玉器厂副厂长。
“我还记得,‘五环炉’、‘唐奔马’在巴黎展出后,卖了个大价钱,天津口岸公司很高兴,马上又给我们厂增加了大量生产任务。”1962年,陈文钊在玉器厂主抓生产业务,经历了玉雕出国送展的全过程。
南阳玉器厂的前身是当时的两个玉器互助生产组,1954年8月合并为南阳市玉器生产合作组,后转为玉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在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了由地方国营的南阳玉器厂。这一年,随着年轻艺人外出学习归来和请进专家指导,玉器厂形成了自己的骨干力量,并在这一年设计完成了享誉国内外的“五环炉”和“唐奔马”。
“五环炉”的设计取材于宗教用的香炉,以整块独玉雕成,炉体左右对称的两只兽头,口衔玉环,炉盖顶以兽头为提把,盖面又分布三只小玉环,故称“五环炉”。“唐奔马”的原型是唐三彩马,因为独玉色彩丰富,所以独玉“唐奔马”既有唐三彩的神韵,又兼具玉的灵气。
“五环炉”的主要设计者杨魁志擅长制作炉屏类玉器,制作“唐奔马”的吕廷举则有河南玉器“兽王”之称,雕琢走兽尤为传神。在玉器厂和吕廷举并称“三吕”的吕廷海、吕廷欣长于精刻花鸟,吕廷欣的“百鸟朝凤”因工艺复杂、设计精妙,曾和“唐奔马”、“五环炉”一同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作品,送往人民大会堂陈列。
陈文钊记得,1962年,负责南阳玉器厂产品销售的天津口岸公司派人到厂里选货,一眼看中了“五环炉”和“唐奔马”,以当时一万多元的高价将其收购,并送往法国巴黎展出。在巴黎的展会上,这两件作品被人以高价买走,众多客商还纷纷要求订货。“从那以后,南阳玉器厂的玉器天津全部包销,收购价格也一年比一年高。”
玉雕出口转内销的嬗变
讲述者:柏珊林,58岁,现任南阳市拓宝玉器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五环炉”和“唐奔马”等一批精品是上世纪60年代独玉的巅峰之作,并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南阳玉雕的“拳头产品”。
柏珊林1976年进厂时,正赶上玉器厂的“黄金岁月”。南阳玉器厂依托资源和工艺的优势,所生产的玉雕人物、花鸟、走兽、炉屏、果木五大品种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这时,玉器厂仍然只承担生产任务,没有销售权所生产的产品基本都用于出口创汇。
“改革开放以后,南阳玉器厂从以出口为主变为以内销为主,国内销量目前占到了产量的95%。”柏珊林上世纪90年代曾多次外出考察,他发现,曾经的“六大玉厂”仅存南阳、扬州两家。与此相应的,玉器厂的产品种类也在发生着变化,“五环炉”、“唐奔马”等产品近年已不再生产,取而代之的是更实用、更具功能性的玉雕品种。
随着“三吕”等一批老艺人的相继离世,“五环炉”、“唐奔马”等作品也成了人们记忆中的精品。
“过去,是因为玉器价格高昂,所以出口才有销路。现在不一样了,普通人也买得起玉器,生产也不再局限于国营厂家,所以做玉的人也多了。”柏珊林说。
记者感言
独玉承载着南阳玉文化的内涵,也反映了玉产业的变迁。如今,开放的南阳人把触角延伸到海内外,凭着产品的声誉和质量,10多万南阳玉雕的经营者,将5000家销售门店开遍了全国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我市还利用自营出口、转口贸易、在国外设立销售窗口等形式,将玉雕产品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各类玉雕产品近1600万件。如今,玉雕成为南阳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更显示了南阳人谋发展、思安康的决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