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收藏网欢迎您的到来!    
  林风眠《抚猫仕女》    3星级
林风眠《抚猫仕女》
作者:henansc  来源:河南收藏网     点击数:1363     更新时间:2012/6/29  文章录入:henansc

  劉海粟,畫壇最狂人。

  蓮花峰,黃山最高峰。
  最狂人寫最高峰,自是“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
  柯靈先生說:“治白話文學史,不能無胡適、陳獨秀;治新文學史,不能無魯迅;治新電影史,不能無夏衍;治新美術史,不能無劉海粟。”中國現代美術啓蒙運動的先驅者,傑出的美術家和教育家——劉海粟,年方17開口便要“發展東方固有的藝術,研究西方藝術的藴奧”,便要“盡宣傳藝術的責任”,將這一股為藝術獻身的狂放糅於異彩,憑他自信的誠心踐行,於此畫瞭然!
  駐足畫前,不由卻步,對蒼茫涵渾之氣,惟有退行仰觀。明代吳悵有詩贊蓮花峰曰:“一種青蓮吐絳霞,亭亭玉立淨無瑕。遙看天際浮雲卷,露出峰頂十丈花”。定睛觀畫,卻正是滿紙蒼翠青峰兀立,日影斑斕煙雲浩淼,石色豐繁松氣襲人。古今詩畫暗合,而畫境又獨出於詩意其上者,此之謂也!
  屏氣再觀,畫如美文。青峰錯落似青蓮千瓣,“高調而合度的色彩”雄踞畫布中上處,奪人二目,氣撼天地,譬如好文章的“鳳頭”。千峰過處,山外有山,隨勢俯仰,有實有虛。赭石山岩堅似鐵,魅影在側輕如萍,崖上小松迎風探,鐵線招展接太清!依山勢而下的奔煙,翩若驚鴻,矯如游龍,浩浩乎隱於晴翠之間,畫止而意難盡。煙是襯景,卻在眼前,隔紗觀山,有神遇跡化之感。這畫面上最費筆墨處,當是好文章的“豬肚”無疑。“豹尾”不肖說,定是畫面左下那叢松了。先生說,松是黃山花。它們“大風高唱,小風曼吟”,春吐新綠,冬綻銀花,迎霜傲雪,瘦瘠卓然,是黃山精髓,壓得住陣腳。先生此畫,雄闊如先秦政論,奇肆如兩漢大賦,磅礴如盛唐詩歌!黃山蓮花,於斯為盛!
凝神三觀,勿復多言,唯贊先生“得黃山之性”。
  先生愛黃山已是人之共識。他在《黃山談藝錄》中寫道:“黃山為天下絕秀,千峰萬嶂,乾雲直上,不贅不附,如矢如林。幽深怪險,詭奇百出,晴嵐煙雨,儀態萬方。其一泉一石,一松一壑,不僅觸發你的詩思,惠你畫稿,提供無限美境,或使你心曠神恰,或使你無言對坐,寢食皆廢,終日忘機,以至闊別數十年後,仍能保持極深印象,一朝念及,回憶便如飛流傾瀉,縱然白髮垂耳,心情也貼近生命的春天!”黃山是海粟的繆斯,海粟是黃山的知己。他長懷對黃山的熱戀、對石濤的痴迷,從1918年首登黃岳到1988年十上黃山,70年間從師到友,常看常新。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多以黃山為題,速寫、素描、油畫、國畫,包羅萬象,蔚為壯觀。

劉海粟(1896~1994) 黃山蓮花峰
  布面 油畫 1962年作 93×62cm
  出版:1.《劉海粟作品選集》P117,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
     2 .《劉海粟畫選》P118,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年;
     3 .《劉海粟年譜》P188,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4 .《劉海粟畫集》(下卷)P299,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6年。
  說明:附藝術家與本拍品合影

  此畫便是作於1962年,先生六臨、七上黃山之間。1954年,先生攜友人錢瘦鐵所篆“黃山是我師”之印六登黃山。在《劉海粟黃山紀游》畫冊自序中,他這樣寫道:“經常是在旭日初升或朝霧未散之時就起身出外去寫生,有時跑上五里或十里,奇峰峭壁,攀藤捫蘿,不論風雨烈日中,我是每天都進行工作。”在排雲亭上,他負手御風,慣看西海群山,潮卷雲舒,悟出“山水中的一切技法,源於客觀現實”,並“實驗如何在油畫中吸收國畫的手法,也考慮如何在國畫中,吸收一些可以表現黃山地貌的油畫技法”。觀《黃山蓮花峰》,怎能不問——於黃山坦誠相向,於造化觀照精微,於藝術冥思遠慮,於修己厚積薄發,勤奮執著如海粟者,古今中外能有幾人?
  1957年,病來如山倒,先生患了中風。此時,黃山已成畫家諍友,君子相交共患難:“莫把眼前的疾苦,當作了生活的盡頭。疾病是醜惡的化身,生活和創造才是美的代表,但凡是醜惡猖撅的地方,都有美在抗爭著!生命和美是不朽的!來吧,松枝將拂去你心靈的灰塵,雲海將洗去鎖住你幻想的厚繭,山泉將把大地母親最溫馨的乳汁充實你的熱能!”1960年秋,復能提筆寫黃山!
  此時的海粟是要如書一般去讀的。四觀此畫,真真是攬天地於胸中,措萬物於筆端。千峰萬巒是大度之狂,無浪之浪是大氣之狂,動地松濤是大量之狂!印象派外光技巧同中國畫寫意精髓融會貫通,雄渾豪放、瑰麗沈厚。他的壯闊雄奇,浪漫樂觀,回旋有力,蓬勃向上,全在流動的狂狷色塊與生命線條中間,頗得“動之以旋”的真諦。這是與黃岳亦師亦友的的海誓,是先生篤志十上黃山的預言。從六上黃山到七上黃山,時隔廿五載,滄海小舟,風雨飄搖,有山為伴,德必不孤。“並記在心”的默寫,物我兩忘的氣韻,終於成就了先生在藝術上的精進輝煌。
  清代吳夢印詠蓮花峰雲:“翠影嵐光千萬狀,我雖能到未能言。”看來於壯美前失語是人之常情。還好,今有海粟之狂寫黃山之巔,千古絕配,彌足珍貴,不懸於室,實在可惜。

林风眠(1900~1991) 抚猫仕女
  纸本 彩墨 68×68cm
  说明:本拍品为白书章旧藏。林风眠一生命运多舛,幸得有身边一些朋友的倾力相助和精细照料而免于饥馑病疫。先生也多以画作相赠,以知己相待。本幅作品即是林风眠赠予白书章的一幅佳作,可证两人相知投契之缘分。
  藏者简介:白书章(1916~2005),曾任上海市卫生局首任党委书记,上海市园林局党委书记,上海市文管会委员。白书章先生是一位颇有雅怀的老干部,擅长篆刻制砚,工作之余,热衷书画收藏,与林风眠、来楚生、唐云、谢稚柳、钱镜塘等众多书画名家、鉴藏家相与往返,结为好友。

  《撫貓仕女》是林風眠現代仕女的典型之作,為上海好友白書章先生舊藏。
  整幅作品採用方構圖,單純明朗,具備一種靜態的平衡與和諧。畫中仕女人物為傾欹姿式,鵝蛋臉型、烏發紅唇、柳葉彎眉,東方女性的風采和神韻被畫家準確提煉。相較之下,她的髮型與服飾則更具西方都會現代感:隨意輓起的大波浪卷髮,淡黑色的半透紗質洋裝配上淡綠色的領口花邊,尤顯端莊典雅。從畫面本身來看,林風眠以細線勾勒人物五官及貓須,用粗線描摹衣褶及背景,從而達到一種流動感和韻律感;女子面部和背景中間留白,衣飾、兩側背景則以淡墨或淡彩敷色,加之仕女朱唇、貓眼綠光的點綴,筆墨情趣躍然紙上。而懷中的黑色貓咪,睡眼惺忪,拱身蜷縮,與慵懶率性的氛圍相得益彰。整幅畫作細品之下,女子撫貓的這一形象被畫家處理得特別耐人尋味——她的目光似乎是有意避開觀者的視線,遐思中透露出無限感懷又若有所思,是感傷?還是執拗?抑或是緬懷?這恰好符合了人們對林先生的畫作和人生的評價——“沈鬱的浪漫,詩意的孤寂”。

關 良(1900~1986) 靈岩山

  布面 油畫 64×53cm
  展覽: 1.“關良油畫展”,1996年;
      2 .“民初西洋美術的開拓者”,1996年;
      3 .“中國現代新派繪畫的搖籃——杭州藝專師生展”,1997年;
      4 .“關良百年紀念展”,2000年。
  出版: 1.《關良1900—1986》P40,1996年;
      2 .《關良》P13,1996年;
     3 .《民初西洋美術的開拓者》P74、P128,1996年;
     4 .《杭州藝專師生展目錄》P13,1997年;
     5 .《關良百年紀念展》P49,2000年;
     6 .《二十世紀中國西畫文獻·關良》P209,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

  《靈岩山》的線條有高低、起伏、濃淡;《靈岩山》的色彩絢中見素,樸而不俗,感情豐富,入木三分;《靈岩山》的筆法多為中鋒,灑脫曠雅,酣暢生動。這正是畫家所力倡的——“盡力使外形簡化,而且常用完成主題的具有特色的幾筆,來表達主題本身的複雜內容”,“使形更簡練、更醒目、更舒展,把繁瑣的東西概括掉”,“色彩也不必太瑣細”,“通過色彩的藝術語言,能給人強烈的印象”,從而達到一種可以“引以自豪的素樸感”。關良畫中天趣橫生的元素,看似漫不經心,實是生命結晶,他以西畫作軀殻,國畫作靈魂,以西畫單純明快、堅實濃鬱的技巧來表達國畫恬靜灑脫、淡雅超逸的神韻,大樸若拙,大智若愚。
  李苦禪說:“良公的畫法叫得意忘形。”關良的畫比京劇“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境界又高一籌。
  《靈岩山》是一出好戲。要聽。

 

  • 上一篇文章: 郭润文《痕跡》

  • 下一篇文章: 胡善餘《傣女紡織》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最新5篇热点文章
     2024年禹州扒村席家窑...
     安阳多个考古项目发布...
     开封景龙门遗址发掘工...
     许昌新发现古文化遗址...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
     
     最新5篇推荐文章
     2024年禹州扒村席家窑...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
     安阳妇好墓骨笄
     河南王庄遗址出土的四...
     唐黄釉镇墓兽 引发文...
     
     相 关 文 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本站 |
      豫ICP备07003530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2006-2024 河南收藏网
    Email:henanshoucang@163.com
    地址:河南*郑州*收藏
    未经河南收藏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