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复前

修复后
推开蒋道银古陶瓷修复工作室的大门,仿佛走进了一个另类实验室。桌上摆满了各种装着液体的瓶瓶罐罐,桌旁整齐安放的是各种机械工具,只有一旁摆着汉代陶罐、元代青花瓶等各色文物的大柜子提醒着人们,这里的与众不同。是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国内著名古陶瓷修复专家、上海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蒋道银先生一干就是几十年。30多年来,他修复了700多件价值连城的国宝级古陶瓷。
蒋道银先生从小喜欢美术,年轻时候就拿起了画笔。上世纪60年代底从上海戏校毕业,70年代进入上海博物馆文物修复部。由于他有着良好的美术基础,又有坚忍不拔的钻研精神,经过多年努力,蒋道银先生在古陶瓷修复这个行当中逐渐为人所知,并自成一家。
近期,蒋道银先生修复了几件重器,其中一件宣德青花大碗修复难度颇高。该器高12 厘米、口径34厘米、底径10厘米,与一般大碗的侈口不同,它的是碗口是平的。初见时,大碗已经四分五裂,碎片多达38片。修复时首先把清水和清洁液按照比例调和,将这些瓷片放入浸没,一两天后取出。清洗后的瓷片拂去了数百年风尘,釉色更显莹润。然后用小刷子仔细清洗断面,并为每一块瓷片标上编号。接下来,就好像拼图那样,根据瓷片的造型与纹饰从底部往上一块一块拼接起来。在完成了清洗、拼接、打底后,如何做出宣德青花的特征成为了修复中的难点。宣德青料大部分是当时进口的苏勃泥青料,因含高铁低锰,釉面出现黑疵斑点,迎光侧视,或用手抚摸,这种斑点有凹凸不平之感。在釉面的修复上,需要多次调色、慢慢点染,用仿釉涂料表现出青花丰富的层次,最后还要做出深色斑点,这样才符合宣德青花的釉面特征。在完成最后上光步骤后,修复终于完成。
古陶瓷修复工作是枯燥的、单调的、寂寞的,但蒋道银却甘之如饴。2006年,蒋道银先生作为中国古陶瓷修复行业代表成为《中国传统工艺大全》的特约编委,并执笔撰写古陶瓷修复相关章节。2011年,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组赴上海采访蒋先生,制作了上下两集专题片,为观众介绍中国古陶瓷修复的“前世今生”。随着技艺的日臻成熟,蒋先生思考得更多、眼光放得更远了。除了日常修复工作,他在专业交流、培养人才、文化普及等方面也做了很多事情。而在古陶瓷传承和人才培养方面,蒋先生更是不遗余力,每年开办古陶瓷修复培训班,为全国各地博物馆、文物商店和收藏圈培养了数百名修复人才,更有香港、澳门、台湾、马来西亚等地区的学员慕名而来。另外,在先生多年努力下,古陶瓷修复于2011年通过了上海市非遗专家的审核,正式成为了上海市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非遗出版物,凝聚了先生从业30多年心血的著作《古陶瓷修复》也即将在今年下半年付梓。今年9月,蒋先生受聘于复旦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成为古陶瓷修复专业特聘教授,开始了在高校中向年轻学子传授古陶瓷修复技艺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