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士尊 1961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多年从事美术设计,后致力于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的创作与教学。现为高级美术师、教授、北京美协会员。1996年应人民美术出版社邀请,绘著并出版《中国大写意花鸟画技法》,同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1996年中央电视台“书坛画苑”栏目对画家进行了专访报道,1997年应中央电视台邀请为“夕阳红”栏目授课,2002年应邀赴香港讲学并举办个展,2002年由香港电视台录影专题播报,2003年“文汇报”、“大公报”、“澳门日报”对高士尊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2005年再应人民美术出版社之邀编写并出版《高士尊案头画范》。众多作品参加了美协邀请的国内外各类大型展览并获奖,被国内外政府机构、艺术机构收藏的作品:《鹤》、《花落子实》、《万代图》、《富强图》、《紫藤游鱼》《向阳花》、《战地黄花》、《群鹰图》等作品分别被“中央文史馆”、“毛主席纪念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市会议中心”、“浙江省人民大会堂”、“鲁迅文学馆”、“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树人大学”等收藏。

《华夏精英》杂志社社长兼总编傅世光与高士尊在家中留影。
信马由缰 驰骋画坛
我认识画家高士尊已有三十余年了,三十几年前他已用毛笔宣纸操练中国写意画,可是这么多年来又觉得他远离画界,在圈外悠哉悠悠地创造着自己的绘画世界。
这可能缘于他散淡的生活态度,也可能出于自己是工艺美术出身需要更多地投入精力;或不屑于推销自己,只管耕作;或就是玩玩,尽兴而已。当你看见身材高大沉稳,迈着方步行走在展厅的他时,似乎他对绘画也是那样漫不经心一样,其实他的脑海里是沸腾的,他是非常喜欢思考且非常认真的人,我们接触不多,但每次短暂的接触都是谈有关画的事。他的作品不断升华,直到目前显著的个人风格便可说明问题。
艺术之路似很简单,其实非常复杂。在今天开放年代更显得选择道路的重要,正确的择路便是成功与否的第一道大门。能认识自己顺乎自我,便是迈出了第一道门槛。老高学工艺美术的底子,加上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与深层的理解,使他自然地走上了当代性的中国画创作之路。
他研究传统,但不固守传统;他容入西法,但不搞全盘西化;他讲究笔墨,但不被其所束缚,传统当代化,西方中国化,便是他作品的主要特征。他强调艺术的当代性与民族精神,勾线大刀阔斧而不失运笔之韵味;用色强烈对比,但并非以色塑形;构图千变万化,仍均衡别致。这一切的苦心经营使得他取得今日之成功。作品可以为名而画,为钱而画,为情而画(即为我而画)。为名而画者,一定会揣摸他人的心理需求与方向;为钱而画者,一定是粉饰之笔满纸皆是;独为情而画者,如风中之枯木,如雨后之雄鸡,如出浴之顽童。为名利金钱奔走者,气喘吁吁,且带奴相,画必巧簿造作;为情而画者,笔迹心痕,不饰不雕,如水泼之于地。
老高的画信马由缰,随心而作,实为情所需、气之所使,是积厚而发。厚,厚是生活的积累、认识的积累、思想的积累,最后而达人之厚——画之厚。艺术作品之厚薄非画面之厚薄、造型之厚薄,那些技术性的东西是容易被人所认识,所重视,所理解的,尽观当今之画,人们也很重视“厚”字,尽力皴擦、点染,或强力加大“拙”味,但终究是表面文章。其实“厚”是学问,是画家的道德品性,是他对社会对艺术深刻认识的外显,是生活之厚,思想之厚,归根结底是人之厚,在当今一切皆要包装上市的年代,人们已无暇去积厚了,只好现炒现卖,而当包装真的立竿见影时便形成了一个潮流,由于水流太急,是鱼是虾无暇分辨,错把锅盖当乌龟的事情便层出不穷。
老高不但为人厚道,且为艺求真,几十年的探索思变终于建造了自己的模式,有了自己的语言符号。作品浑厚响亮、用笔凝重果断、构图巧妙多变,画面正气盎然,恰与所谓的“批判生活、批判社会”的丑陋造作的现代时尚形成强烈对比。老高是歌颂人性、歌颂阳光派,对那些打着各种招牌的殖民主义文化嗤之以鼻。正大光明的胸怀才有正大光明的作品,我们无力扫尽乌云,但我们也不散发臭气,我想老高会同意我的看法的。老高虽已年入古稀,但朝气蓬勃,大有还童之势,我想新的收成不日又将获得。
贾浩义

东方即白

风里浪里也自由

健羽不怕风雪狂

觅食图

农家趣

秋实

群鹰图

松鹤延年

絮语春风

鱼翔浅底

雨后荷塘花竞放

育英图

种瓜得瓜

自由自在
联 系 电 话:0373-4496488(传真) 13598630895 13569405974
联 系 人:傅先生 秦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