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 然 之 气 在 胸 中
——耿安辉的山水画
徐恩存
中国山水画,向来有南北宗之说,无非是因地域不同产生了空间的差异,进而形成不同语境与不同心态,由此出现了完全不同的审美取向和绘画风格。地域不同,导致画家对不同的对象,引发出不同的感受,使作品呈现不尽相同的形式、语言手法,这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青年画家耿安辉以山水画著称,其创作主题直指太行山,而且多年来夭志不渝,始终未离开过太行山主题,因为,太行山在画家的心中已经超越了物质时空的存在,成为文化符号升华在精神空间。作为文化符号的太行山,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深深的置根在人们心中。
太行山所体现的浩然正气令世人为之动容。我们在青年画家耿安辉的山水画中看到的正是这样令人惊动的太行山精神。生长在太行山区的耿安辉,他的生命和艺术是伴随着太行山成长起来,他的作品及主题也几乎出未脱离太行山,而且,随着思考的成熟,他笔下的山水创作及其太行山主题也日益深化,这已成为耿安辉山水作品的突出特点。在艺术之旅上,他曾受过诸多名家的教诲,对他艺术的发展,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早期曾就学于著名山水画家贾又福教授,后又跟随侯德昌教授完成了许多山水画创作,同时,也曾受到前辈画家张仃先生的指教,得以使耿安辉的作品愈加精进,循着一条符合艺术本质和艺术规律的道路发展。
耿安辉的山水作品,给人最突出的感觉是——气势凛然、生动清新。这与他长年积累和执着的创作信念有关。
多年来,耿安辉始终坚持在自然中获得创作灵感和激情,始终坚持在作品中表现现实生活气息,因此,他的作品一方面不脱离大自然的启迪和赐于,一方面不脱离现实生活和现实人的情感表达。并进而形成了他新颖、清隽、朴素与平实的艺术风格,表现的是新的气息、新的境界、新的感情、新的情怀。
从作品来看,耿安辉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自我理解和自我创造的特点,他已经从早期的受贾又福、侯德昌、张仃等的影响中脱颖而来,把师辈们的经验与技法化入自己的作品中而不露痕迹,在这一前提下,画家激活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焕发了想像力与创造力,艺术空间被释放出来,得到了扩张。在协助侯德昌教授完成人民大会堂会客厅的《幽燕金秋图》中,耿安辉不单在形式、技法的把握上获得了长进,也在艺术理念与艺术精神上获得了空前提高,与此同时,他明确了自己的艺术目标和艺术追求。
在艺术上,耿字辉是脚踏实地,不论有无创作任务,他都经常性地走进太行山,去感受、体验大自然的纯真气息,以速写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激动和发现,这一切,都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近期的作品中,愈发见出耿安辉山水作品从有法到无法的变化。中国画创造的特点是:在规范中见个性,在传承中见变化,在有序中见创造。耿安辉正是牢牢把握住了这些基本特质,进行了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这与他长年积累和执着的创作信念有关。
在他的新作中,我们看到,一是显示出一种书守恒性的功力,山石的勾勒,用笔用线,极富韵致,一波三折,节奏、韵律等都在形式意味之中,且吸收折带皴的因素入画,使山石呈几何形的交错,用以产生多样性与丰富性的形式、内蕴之宫,使作品力邂了传统程式章法的重复和苍白,而呈现为一种源于造化,源于生活的盎然生机,体验出“新中国画”的审美意义和价值取向。三是以曲折、奇崛、跌宕的山崖走向去结构作品的总体走势,再加上黑白对比,虚实变化,浓淡互渗与干湿并用的手法,使作品体量浑然,气势逼人,氤氲深邃,空灵清新,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可以看到,耿安辉在构思上苦心经营,在山石、山脉与丛林、村落的布局中都给以巧妙的安排,取势的确定,决定了画面整体的造势,再根据造势的需要,选择笔墨方式和表现手法,在作品中,耿安辉以线为骨,辅点线的多次叠加与墨色的积累,需要之处,以水衡之,造成幻化无定的层次,使画面深幽莫测,然而,不论何种变化与何种技巧运用,都因了结构内在支持,使作品都能服从整体需要而表达出特定的题旨意义。
作为当代画家,耿安辉自觉地认识到画家的当代角色与身份,出于这种自觉,耿安辉立足于当代文化语境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和审美意识的更新,唤醒山水画艺术中的历史精神,去追求一种当代性的动态感和自然意识,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一种把握世界的形式,笔墨方式。以自己的作品,创造具有现代意义的美感,从民族文化和大自然中对找精神力量,达到一种理想追求,因此,他不倦的求索,以具有生命活力的山水意象及传达的太行山精神,表达出特定的文化魅力,传达一种对世界,对自然的重新认识,完成对新山水美学境界的营造。
新的收获,必定带来新的艺术高度,耿安辉的艺术正展示出广阔的前景。